APP下载

电子商务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研究
——以江门市为例

2020-07-02霍震彭明程

消费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江门农产品电商

霍震 彭明程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2013-2017年在市场资本投入、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村电商得到了高速得发展,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部署,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良药配方,农村电商开始从第一阶段的粗放式发展到第二阶段协同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变。

(一)农村电商国内概况

2017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945.4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7.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588.7亿元,农村网店832万家,占全网网点总数的25.8%。全国17%的村庄拥有电商,其中,东部地区电商较为发达,64.5%的村庄拥有电商;中部村庄19.6%,而西部村庄则仅有8.1%。至2016年8月底,全国共有1311个淘宝村,其中,浙江、广东和江苏的淘宝村数量最多,位居全国前三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态势良好,已成为拉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据阿里研究院,淘宝村已经广泛分布于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全国淘宝村数量TOP10省市包括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天津市。淘宝村数量最多的为浙江省,截至2019年6月底达到1573个,较2018年10月增加了401个;其次为广东省,达到798个,增加了184个。

从国内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电商的建设属于起步阶段,还未有大规模的电商产业园建设,但有部分农商入驻了我国部分的电商产业园,对农业电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阿里研究院预计下一个十年,全国淘宝村将超过2万个,带动超过2000万的就业机会;淘宝村的价值创造将更多从商业创新向社会创新发展。

(二)近几年出台政策及相关探索

近年来,江门是政府连续出台《江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7条措施》、《江门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确定了江门市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和要求。明确要求搭建农产品电商流通平台,同时要打造具有江门特色的农产品电商流通体,最终提高农业增加值。因此,“农业+电子商务”是江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工作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江门“三区四市”对农村电商振兴乡村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江门市政府对新会区农村青年电商培训基地、邑青农汇学院、中国特产新会馆、京东商城乡村合作点、新会乡村电商服务站授牌;并进行京东乡村推广员项目签约、中国特产新会馆陈皮产品质量承诺书签约等多项仪式,推动电商与农业的联姻。江门恩平市政府正式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合同协议,全面启动农村淘宝项目。江门台山市中华特色馆台山馆正式入驻苏宁易购,建立农产品“基地+城市社区”直配的农产品出村模式,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捆绑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通“电商+创业带头人+贫困户”、“电商+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电商+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创业模范+贫困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激发各环节的积极性,积极推动农村电商扶贫由被动“输血”模式向主动“造血”模式转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暴露的问题依然比较明显。

(三)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政出多门,缺乏管理主体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各大部门如扶贫办、发改委、商务局、农业局、科技局等都纷纷出台各种支持政策,因为缺乏管理主体,导致政出多门,缺乏市场调研,缺乏联合咨询研究,导致政策重合重叠都非常高,此外,政府各大部门比较注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到各农村电商企业授牌、挂牌、装修办公场所等工作,农村电商经营企业迫于监管政府部门压力,只能被动的配合做与电商生意无关的工作。

2.模式不清,盲目重复建设严重

县(市)-镇-村是农村电商的主战场,县(市)政府规划引导起关键作用,但由于县(市)缺少农村电商顶层设计规划团队,缺少实践经验,盲目重复建设严重,导致模式不清。目前,江门与阿里巴巴集团、京东、苏宁等合作开展农村电商项目,效果一般,同质化竞争激烈。

3.创新乏力,核心竞争力未形成

目前江门农村电商多以传统电商平台为基础,三区四市各地开展农村电商经营趋于简单化,模式雷同,差异化较少,创新动力不足。此外,江门农村电商多半是以实力不够雄厚的民营企业主导,盲目追逐短期的利润,对技术研发投入较少,导致大多电商企业无心挖掘发展新模式,无法实现自主创新,从而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农村电商需要破解的局面

(一)农村电商要破解的是“效益之局”

农村电商缺乏了政府主导推动,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大政府自上而下的全力推动,才是破解目前困局的关键。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搭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培训体系、营销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等,助力农村电商突破发展的瓶颈,但从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搭建好的体系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劳心费力搭建的好各大体系,出现了严重浪费和闲置等现象,农村电商的“效益之路”还比较漫长。

(二)农村电商要破解的是“形式主义之局”

在实践中,部分县(市)急功近利,不从农村客观情况出发,为了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的要求农村电商村级站点全覆盖,缺少科学顶层设计规划,较少关注当地电商主体的利益诉求,到处建设外表高大上远离市区的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郊区偏远,交通不便利,公共服务几乎缺失,部分村级站点生命力不强,逐步成为僵尸网点。有的县发展电商置市场规律与不顾,与当地的主导产业背道而驰。农村电商要持续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电商平台、农业生产主体共同配合,协同推动,但恰恰相反的是,部分县(市)把农村电商搞成“面子工程”,简单的认为开几次会、搞几次活动就可以把当地电商发展起来,农村电商几乎成为摆设,成为考察调研和上级检查的“道具”。

(三)农村电商要破解“农产品上行乏力”难题

发展农村电商,实现农民发家致富,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是根本目的。在现实中,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农民始终无法改变“信息侏儒”弱势地位的现实情况,在短时间内实现谋生工具“锄头”到“键盘”的转变比较困难,导致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业务失衡”、“逆差严重”等不好现象。仅仅光靠给予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还应该从市场的角度,提升农产品的“农”味,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投入,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物流成本。转变思维,要实现“消费电商”到“产业电商”的转变,不能仅仅从“消费端”发力,更应该从“生产端”着手,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附加值,方能彻底解决“农产品上行乏力”难题。

(四)农村电商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村电商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电商的发展,一般分为“初期市场自发、中期政府主导,后期市场推动”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各自为营、各自发展,只看到相互竞争,没看到合作共赢,政府如不能打破壁垒,建立利益连体,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农村电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气候难上加难,再加上农村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基础脆弱,要实现农村电商从扎根到开发结果的可持续发展的确很难。因此,农村电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三、农村电商创新发展新思路

(一)更新观念,赋能农民

一是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和农业规律,构建当地的农村电商生态系统。

二是农村电商的核心在于“赋能”农民,实现农民手中的工具“锄头”到“鼠标”的彻底转变,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增加农民增收,利用富余的劳动力催生新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载体。

三是随着互联网消费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价格敏感”的消费观慢慢转变为“品质敏感”,农村电商要适应消费升级带来的变化,满足新时代小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抛弃过来低价倾销同质化竞争的行为。

(二)品牌升级,因地制宜创新新模式

一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结合“一村一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广东十大名牌”等项目,选取一个或多个主打品类,对产品进行统一注册、统一包装、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推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根据区域发展程度的不同,逐步实现“一县(乡、村)一品”或“多县(乡、村)一品”,通过区域统筹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二是创新农村电商运营模式,建立农产品“基地+城市社区”直配的农产品出村模式,设立扶贫地区产品体验店、自提点和提货柜,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捆绑经营模式。支持在传统节假日、网络促销节点、扶贫日等时段,举办贫困地区名优特产网购网销、年货节等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真正实现了“产销衔接”,帮助农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收益和劳动务工收益。

(三)升级渠道,完善供应链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倒逼产业升级,提升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的应变能力,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分拣包装、冷链运输、质检追溯等公共服务质量。

二是让村民直接变成“村红”直接将资源变现。借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将农村的原生态的产品资源、旅游资源还原给消费者。

猜你喜欢

江门农产品电商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