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的衍生和传播

2020-07-01王璐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把关人新媒体

王璐

摘要:虚假新闻是基于新闻创作和新闻传播而出现的,并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井喷之势,根本上是源于新闻“把关人”的功能衰弱。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进行创作和传播,被网络赋权获得“采编人员”的一些功能,但赋权时却未能实现赋能。与此同时,官方机构对互联网的监管、对虚假新闻责任人的打击力度不够,也导致虚假新闻持续泛滥。本文以虚假新闻的衍生和传播机理为研究对象,阐述虚假新闻的形成与危害。

关键词:虚假新闻;新媒体;正面宣传;把关人

一、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严重性

虚假新闻并非是网络新媒体的专利,在传统媒体时代便屡禁不止,但新媒体为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带来了更多便利条件,尤其在传播过程中,网民的下意识行为成为助长虚假信息气焰的推手。在早期新媒体不发达时,国内的虚假新闻少有与网络相关的,部分年份仅涉及一条新媒体假新闻,假新闻的刊载媒体也多为传统媒体。在后期,大量新媒体机构刊载虚假新闻,甚至原创虚假新闻。但我们也要看到,假新闻的概念是虚假的信息成为了新闻,这些假新闻有的是源于网友造谣,有的则是未经查实的信息被官方媒体采用,事实上在网络环境中,还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存在,只是未被背传统媒体或官方网络媒体采用,因此未能上榜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是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精神不足,为虚假新闻的滋生创造了人为条件,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产生的共性原因。新聞行业和从业者都是存在竞争的,要写出抢眼的好新闻,占据时效性、新闻性和影响力的制高点,对多数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并不容易,为了让新闻更有亮点,个别记者对新闻素材添油加醋,甚至臆造情节,让虚假新闻堂而皇之进入传播渠道。

二是新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素养差异较大,缺乏专业培养。新媒体的范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络形式和空间,凡是具备信息生产、发布、评价的网络平台,都可被认为是一种“新媒体”,但其中大多数是商业机构或个人运营的自媒体,缺少健全的信息传播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在缺少专业培养的情况下,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往往难以把握底线,恶意捏造、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等方式都成为信息生产的手段。

三是受利益驱动,以虚假新闻制造影响力。真实的新闻是符合新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出入意料的新闻事件是少数,但个别新媒体为了制造新闻噱头,捏造新闻情节,将新闻与小说、情感故事混为一谈,将人为编造的故事包装成“新闻”,大多数网民缺乏辨识能力,容易造成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三、受众做“把关人”防范虚假新闻

虚假信息的目的是影响受众,引导受众偏离正确的价值观,打击虚假新闻,需要更多受众成为新闻“把关人”。读者应该掌握传媒信息的运用手段,在传播影响的层面避免受到虚假新闻侵扰。

由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发布主体的媒介素养普遍不高,容易为受众群体埋下隐患。运用信息的过程,是读者提高自我鉴别能力和信息驾驭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了解信息、剖析信息、批判信息,然后才能将信息的内容、观点与自己的学习工作相结合,用以辅助自己实现相应的目的,虚假信息在被审视时,很容易露出破绽。其次,运用信息还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积极传播,对有害的虚假信息、错误观点要及时遏制。传媒信息的运用,所体现的是较高层次的辨别水平,通过运用信息时的分析审视,不仅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获得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能在信息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网络赋权的优化,进一步打击虚假新闻,提升自身在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水平。

四、结语

网络新媒体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购物和交流平台,并拥有信息传播即时性的速度特点,让信息监管、发布者管理产生大量盲区,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盛行,信息超载的负面危害已经显现,网络也成为信息传播的“双刃剑”。传统媒体要积极开展针对虚假新闻的研究,不仅要做好信息的传播,还需要对受众群体的辨别能力进行教育提升,做好新闻传播的新规律研究,同时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共同维护网络新媒体环境,这些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单位: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猜你喜欢

把关人新媒体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