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坡工程勘察勘探点布置探讨

2020-07-01

中国勘察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岩土间距勘探

广东省水文地质大队 林华国

边坡工程勘察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钻探及物探等手段进行。其中,钻探工作是直接了解边坡岩土层情况以及获取相关参数的最有效方式。合理布置边坡工程的勘探点及勘探线,能够准确获取边坡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合理缩短工期,降低工程勘察费用。我国现行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规定,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将边坡勘察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勘探点间距根据边坡勘察等级来确定。本文对现行规范关于勘探线、勘探点的规定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01 现行勘察规范勘探线和勘探点的规定

关于边坡工程勘察边坡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的布置,在建设、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等行业以及部分省的地方标准均有规定,但差别较大,如表1所示。江苏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GJ32/TJ208-2016)、山东省地方标准《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 (DB37/5052-2015)、福建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J13-84-2006)、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J50/T-043-2016)以及广西地方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T45-066-2018)等规范中关于边坡勘察勘探点和勘探线的布置要求,与国标边坡规范的规定基本一致。从表1可以看出,现行规范关于边坡勘察勘探点间距,以《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的规定最为普遍。

表1 不同的规范勘探线、勘探点规定对照表

02 关于现行勘察规范存在的问题

勘察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009年版)》 (GB50021-2001)关于勘察等级的规定,根据建设场地的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划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勘探点布置间距依据地基复杂程度来确定,依据充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关于勘察等级的规定,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勘探点间距根据边坡勘察等级确定,而不是根据岩土体种类、均匀性及变化性来确定,依据不够充分。

勘探点间距确定存在的问题

边坡工程一般位于山坡地带,岩土体种类一般不多,强度变化小,均匀性也较好;但对于土质边坡,边坡高度超过5m,坡度较陡 (超过45°)的情况下,其潜在的滑动面一般都比较多。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4.1.9 条文规定,对于边坡高度超过5m 的土质边坡,坡度较陡 (超过45°)的情况下,一般应确定为地质环境复杂。但仅以此作为确定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欠合理,而应当根据岩土体种类、均匀性及变化等来确定间距,如果以潜在滑动面多少确定间距,高度超过5m 的土质边坡,坡度较陡(超过45°)的情况下,勘察等级均应当划分为一级,按一级勘察。

如某人工开挖土质边坡,边坡长度150m,高度12m,坡度55°。根据拟建工程的情况,边坡破坏后果为严重,其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体均为硬塑状残积土,土质均匀,但因为边坡高度大且坡度较陡,潜在滑动面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复杂。按该规范规定,安全等级二级地质环境复杂的场地,边坡勘察等级为一级;勘探线间距应为≤20m,勘探点的间距应为≤15m。如按规范规定进行布置钻孔,边坡需要布置勘探线不少于8条,钻孔24个。但由于山体植被茂密,山体较陡,钻机搬机非常困难,钻孔施工难度大、成本高。

根据现场调查发现,边坡岩土种类少,岩土体均匀,强度变化小,虽然潜在滑动面多,但可按地质环境简单考虑,勘察等级按三级考虑。勘探线间距应为30m ~40m,勘探点的间距应为20m ~25m。按规范规定进行布置钻孔,边坡只需要布置勘探线4条、钻孔12个,勘察工作量大幅减少,既缩短了勘察工期,也节约了勘察费用。

而对于受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组合控制的岩质边坡,应当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如果有外倾结构面,宜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激光雷达扫描统计裂隙,布置适量钻孔,并辅以钻孔电视查明裂隙的形态特征,综合判定岩质边坡的稳定性。

如某拟建工程位于花岗岩采石场,周边存在岩质边坡,边坡长约250m、坡高约25m,根据拟建工程的情况,边坡破坏后果很严重,其安全等级为一级。岩体类型为I 类,但有明显外倾结构面,该场地地质环境复杂。按相关规范规定,边坡勘察等级为一级,勘探线间距应为≤20m,勘探点的间距应为≤15m,根据规范应布置勘探线13条、钻孔39个。该边坡山体高陡,钻机搬机较为困难,且全部钻孔钻探深度要求完整基岩,钻孔施工难度很大,勘察工期长,勘察成本很高。

根据现场调查,岩质边坡岩体完整、岩土体均匀,钻孔揭露的岩芯基本为微风化花岗岩。现场调查后,勘察单位调整勘察方案,改为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采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形成三维模型,根据调查结果,布置8个钻孔,配合钻孔电视,验证调查的结构面分布情况,结合现场简易试验,并采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提交了适合该边坡的勘察报告,大幅节约了边坡勘察费用。

勘探点间距未考虑结构类型

边坡勘察是为后期边坡支护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但现行规范关于勘探点间距的规定,并未考虑支护结构类型,常常导致设计方案不可行或者增加工程造价。

如某拟建挡土墙沟谷地带,挡土墙净高4m、长度约120m,地基土为填土、淤泥质土、砂层、粉质黏土等,岩土体种类多,均匀性差,地质环境复杂。根据拟建工程情况,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按本规范规定,边坡勘察等级为二级,勘探线间距应为20m ~30m,勘探点的间距应为15m ~20m。按规范规定进行布置钻孔,只需要布置勘探线6条,勘探线间距25m,布置钻孔12个。根据勘察成果,设计挡土墙采用悬臂挡土墙,地基土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采用了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但实际开挖发现地质条件变化很大,部分地段开挖深度大,换填成本很高。根据地质情况以及支挡结构类型进行补充勘察,并调整钻孔间距为10m。根据补充勘察结果重新进行设计,对于换填深度大的区域,改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地基处理,确保了挡土墙的安全。

如果从制定勘察方案开始,就考虑支护结构的选型及拟采用的基础型式,根据已经发现的地质条件判定,在勘察过程中及时加密钻孔,获取准确资料,就不需要二次进场补充勘察,既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工程造价。

03 边坡勘察勘探点间距布置建议探讨

综合各因素确定勘探点间距

勘探孔的作用就是查明边坡内部岩土体的类型、分布形态特征,对于整体均匀的,岩土体种类少,可以加大钻孔间距;对于岩土体种类多或者不均匀的,应当加密,才能起到查明边坡岩土体类型及分布形态特征的作用。

勘探点间距可以是一个范围值,勘察单位可以根据岩土体均匀性及边坡安全等级综合确定,对于边坡安全等级高的、岩土体均匀性差的,勘探点应适当加密;对于边坡安全等级低的、岩土体均匀性好的,勘探点可以适当放宽。

适当放宽勘探点间距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009版)》 (GB50021-2001)规定,地基复杂程度为复杂的,勘探点间距为10m ~15m;地基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的,勘探点间距为15m ~30m;地基复杂程度为简单的,勘探点间距为30m ~50m。《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2012)规定,地基复杂程度为复杂的,勘探点间距为30m ~50m;地基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的,勘探点间距为50m ~75m;地基复杂程度为简单的,勘探点间距为75m ~150m。《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07-2012)地基复杂程度为复杂的,勘探点间距为15m ~30m;地基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的,勘探点间距为30m ~50m;地基复杂程度为简单的,勘探点间距为50m ~60m。

根据现行边坡规范规定,勘探线间距小于40m,勘探点间距小于25m。相对于其他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密度大,勘探工作量大,勘察费用高。边坡工程由于地形复杂、植被多、野外作业难度大,部分钻孔的布置超出建筑用地红线,上山道路困难及青苗赔偿等问题较多,按现行规范布置的钻孔密度,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建议结合其他行业和地方标准,适当放宽边坡勘察关于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的规定,以便实施。

建议取消岩质边坡勘探点的间距规定

一般情况下,岩质边坡岩土体种类少,均匀性较好,强度差别不大。如现场有基岩裸露,且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及地质调查发现岩性及强度变化不大,查清岩体结构面类型、特征,可以布置少量钻探,布置钻孔进行验证。对有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可结合工程地质测绘辅以钻孔电视,查明结构面发育特征。

表2 边坡勘探点和勘探线间距

边坡勘探点间距合理分区

边坡工程的地质条件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能初步发现该边坡的工程地质规律。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确定哪些区域岩石出露、哪些区域覆盖层厚度较大、哪些区域有填土等,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并结合拟采用的支挡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勘探点布置。岩石出露区域应以调查为主,可布置少量勘探点,填土区域勘探点应加密。

勘探点间距应考虑支挡结构型式

不同支护结构对边坡勘探点间距的要求不一样。对于锚杆格构、分级削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时,可采用主-辅勘探线(剖面)法,纵向勘探线的布置应结合工程地质分区进行,不同山体单元均应有主勘探线控制,主勘探线应以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探线。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应根据岩土层差异性和均匀性进行调整,在锚杆分布范围内,均应有钻孔控制。

对于挡土墙,应沿挡土墙基底中心线布置勘探线,当挡土墙基底宽度大于10m 时,宜增加勘探线,勘探点的间距可以参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009年版)》 (GB50021-2001)关于天然基础的勘探点间距要求,岩土层差异性大的,勘探点间距为10m ~15m;岩土层差异性中等的,勘探点间距为15m ~30m;岩土层差异性小的,勘探点间距为30m ~50m。

对于抗滑桩,应沿抗滑桩布置的轴线布置勘探线,勘探点的间距可以参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009年版)》(GB50021-2001)关于桩基础勘察时摩擦桩的勘察要求,间距可以控制在20m ~35m,如果地质条件复杂,应适当加密。建议值见表2。

04 结论

本文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与建设、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等行业以及部分省的地方现行相关标准在边坡工程勘察的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的规定进行了对比,对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关于边坡勘察勘探点布置规定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根据边坡工程勘察实际工作提出了边坡勘察勘探点间距布置的一些建议。

猜你喜欢

岩土间距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基于BIM的岩土工程设计优化及应用策略
勘探石油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立秋
浅析测绘在煤矿勘探中的应用
算距离
基于离差的被动电磁装甲板间距优化分析
《岩土力学》2014年第9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
《岩土力学》2014年第7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