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料理的灵魂起源

2020-06-30徐骏

烹调知识 2020年7期
关键词:日本料理豆瓣酱日式

徐骏

日本纪伊半岛的西南部,有个和歌山县,该县西部,临近大阪的地方,有个面向太平洋的小渔村,名叫汤浅。汤浅有个闻名全日本的特产“金山寺味噌”,并且,这里也是日本酱油的发源地。

日本人所说的“味噌”,其实就是豆酱。豆酱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只能算作一种辅料,可在日式料理中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人无论穷富,一辈子吃酱。

每天一碗有“母亲味道”的味噌汤,是日本人胃里的天堂。而日式酱油,是刺身、寿司和乌冬面等得以入口的味之灵魂。所以,味噌汤的日语,写成汉字为“御御御汁”,一共用了三个“御”字,相当高级。而这些,据说都起源于一位日本和尚当年的一次南宋临安径山寺之旅。

对于汤浅“金山寺味噌”这个著名商标,日本人曾有过质疑,有位村上博优先生对其来龙去脉进行过一番考证,结果证明厂商搞错了,因发音相近,将浙江余杭的径山寺错写成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正确的应为“径山寺味噌”。

据村上考证,“径山寺味噌”的创始人是位于湯浅附近的鹫峰山兴国寺的开山祖师心地觉心。心地觉心是一名日本镰仓时代的僧人,当时有一股日僧赴中国修习禅宗的“留学潮”,他们不仅学习佛法,还学习禅寺制度、建筑及禅门的日常生活方式等,甚至还模仿建立了日本的五山十刹,由此开创了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五山文化时代。

南宋宁宗时期,朝廷建立禅门五山十刹制度,径山寺成为中国五山十刹之首,是日僧向往的中国佛教圣地,也是他们首选的“留学寺”。心地觉心在径山寺待了短短一年,尽管佛法没怎么学到,但学会了豆瓣酱的制作技艺。由于径山寺离城镇集市较远,又位于海拔近800 m的山上,人工搬运生活物资十分不便,尤其是冬天大雪封山,挑担驮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径山寺僧人对日常饮食一直是自力更生、自种自制的。长年以来,和尚们修禅之余,还是研制各种饮食的好手,这也成为一种山中之乐。径山寺僧人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制出多种豆制品,如豆瓣酱、腐乳、豆腐、豆腐皮、油面筋、酱油等等,烹制出五花八门美味可口的素面、馒头、素鸡、素鸭等素食,这些都是心地觉心在日本从未尝到过的美食啊!他与当地僧人一起劳作,悉心学习其制作工艺,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用豆曲发酵而成的豆瓣酱。当时恐怕连心地觉心自己也没想到,这种在径山寺僧人眼里普普通通的调味品,日后会变成日式料理的灵魂——味噌。

心地觉心告别径山寺后,故事并未结束,他巡拜诸刹,最后经人介绍,拜在护国仁王禅寺的慧开法师门下,终成正果。在这期间,心地觉心在同门居士张参那里学会了吹奏尺八。

在中国当了五年多“留学僧”的心地觉心,于宝祐二年(1254)六月回到日本,不久成为和歌山县由良鹫峰山西方寺(后更名为兴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传播中国普化宗,并将吹奏“普化尺八”作为修禅的独特法门,是日本禅门普化宗的始祖,也是日本尺八的祖师爷,由于其传禅功绩卓著,示寂后被伏见天皇谥赐“法灯圆明国师”。

心地觉心在兴国寺除了开宗立派,还念念不忘在径山寺习得的豆酱制作技艺。他在附近的汤浅寻得了合适的水质,经“种种工夫”,终于酿制成了“径山寺味噌”,并在酿造过程中,发现漕底沉淀液的味道颇为鲜美,经其调味的食物尤其可口,这就是日式酱油的起源。味噌与酱油从此成了汤浅的名产。

为纪念近八百年前心地觉心“给日本料理带来了灵魂”这一历史功绩,1988年10月17日,日本“新世界纪行番组”一行7人,由导演小木曾亨带领,来径山考察寻根,拍摄“径山味噌采访录”。

直到今天,径山寺依然是日本人心目中排名第一的中国寺院,因为可以这样说,没有径山寺,就没有今天的日本佛教、日本茶道和日本料理,包括日本文化中崇尚的日式极简主义,也起因于几百年前,从径山寺所吸收的禅宗真谛和宋代简约的审美情趣而形成的。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年那些漂洋过海的“留学僧”,他们对先进文化和技艺,如饥似渴地学习,并精益求精使之发扬光大,让传承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猜你喜欢

日本料理豆瓣酱日式
最好吃的豆瓣酱
黑作坊豆瓣酱,颜色深杂质多
豆瓣酱里的爱
讨人喜欢,比长得好看更重要
“日式脸型”也能打造时尚感的妆容
瀛海饮魂 匠心之作
讨人喜欢,比长得好看更重要
外表不是人生的决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