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编排谈教学质量的提高路径

2020-06-29郭瑶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尝试解决问题意识

郭瑶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须对教材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即其想通过教材传达怎样的理念,使学生获得哪些能力,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获得等等。如此才会知道教学的方向在哪里,怎样做到事半功倍,避免教学走入歧途。

《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教师也可从这五方面对教材进行理解和把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博学,扩大阅读量。

博学,指学习要广泛涉猎。这也是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提得最多的一种思想,他曾多次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在于“读书太少”。对此,我们要变教材为知识的中介,学生通过教材掌握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各种阅读方法,从而在举一反三中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教师要借教材“引导学生去‘读某—类书”,关注“1+x”中的“x”,即课外拓展阅读。

当然,统编教材在培养学生增大阅读量的同时,也不是不要求学生精读。只是精读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其目的在于着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学会读书的方法”。

第二,审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审问,指有针对性地提问。在传统的课堂上,提问主要是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展开的,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为目的。然而,提问应该有更多的作用和可能性,提问应该是建构性的,要么是针对课文中人物和事情的发展脉络,通过想象合理建构其走向,要么是针对课文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更优解或者多元解。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即使因为考试,要给标准答案,那也要给学生说明这只是一种说法,其实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作其他解释”。这里的审问,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对话,通过师生的解读体现文本价值的多元性。如温儒敏教授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不只是为了了解古人,还要把它当作一种“灵魂的探险”,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一个读者对诗歌意境的建构,这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三,慎思,培养问题解决意识。

慎思,指学会周全地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这里的问题解决意识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它是一个人研究能力的一部分,与“审问”中“有针对f生地提问”是两码事(这也是古人将“慎思”和“审问”并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问”属于发现问题环节,而“问题解决意识”则是基于前者所发现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二者可能涉及的问题和内容相同,但由于教学目标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也必然存在差异。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阅读策略教学目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尝试提问,发现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蝙蝠和雷达》是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学习运用批注方法提出问题,明白提出问题的目的,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蝴蝶的家》是能独立提出问题并尝试把问题分类,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尝试解决。四篇文章都强调要解决问题,显然与“有针对f生地提问”是有所区别的。这些教学目标的某些词句更是已经很明白地列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统编教材还多次要求学生由课文中的某个点发挥想象,生成人物和事情的合理的发展结果,同时通过想象进行“编造”,并体现一定的逻辑性。这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相当于科学研究时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教师在教学中要顺着教材编者的思路,开发更多的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加速其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

第四,明辨,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明辨,指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统编教材编排了大量写人和叙事的文章,它抛开了对于文章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分析,淡化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把握,而侧重于对人物和事件特征的把握。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能力,着眼点在学生思维的深度。

从写好文章的角度讲,分析文章的背景、主题、作者意图、段落大意、思想意义、修辞和艺术手法等很重要,但如果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教会学生把握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写人的习作几乎都是类似的要求。如三年级下册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要求根据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写身边的一个人;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自画像”,要求从外貌、性格、爱好等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五年级上册习作“漫画老师”,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等等。这样的安排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第五,笃行,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

笃行,指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统编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旗帜鲜明的特点:一是学生的学习不能“死盯着书本”,应该放眼浩瀚的知识海洋;二是不能老待在学校或者是家里“坐而论道”,应该走人生活,动手实践,如在综合性学习中安排学生写研究报告、活动策划书,做实验、做手抄报以及各种艺术品等。这里的“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性实践,而是带有某种研究性质的创新性实践,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可以发现,这些实践虽然也需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但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是属于广义的语文了。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也能看出编者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

此外,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实际上也带有创新性质,如五年级下册要求学生“根据情境编故事”、六年级上册要求“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六年级下册要求“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只不过这些创新性实践不要求学生“动手”。如果顺着这条思路深入思考,可以发现,统编教材中的许多语文要素都带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印记,如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阅读诗歌要注重“灵魂的探险”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目的就在于培养一个博学、有质疑精神、有思想深度、有问题解决意识、有清晰判断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因此也可以说,教材实际上仅是学生学习的“一道门”,对于教材内容的识记和掌握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道门,让学生跨入更浩瀚的知识海洋。

猜你喜欢

尝试解决问题意识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两只想打架的熊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尝试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