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生长习作力

2020-06-29张晓茵

教育界·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张晓茵

【摘要】学生的习作能力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习作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重头戏。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挖掘教材中的最佳读写结合点,知其要点,悟其方法,利用课堂的主阵地指导学生进行场面、外貌、心理等片段的练笔,生长学生的习作力,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力;教材文本;模仿练笔;想象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可见写作能力最能体现一个人语文的综合水平。写作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最值得教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篇篇文质兼美,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范本的引领作用,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积累语言,掌握写作方法,加强习作片段的训练。主要做法是以课文为范例,以生活积累为内容,以课堂练笔为形式,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2],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炼方法,模仿练笔

练笔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部编版六上《少年闰土》时,闰土给“我”讲的四件新鲜事中,其中“看瓜刺猹”,文中两次提到,是课文的重点,也给文中的“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开头第一自然段“看瓜刺猹”画面的描写最为精彩。教学时,笔者带领学生品读第一自然段,领悟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提问学生:“第一自然段从哪几方面写了第一幅插图月下看瓜刺猹的场景?”引导学生抓住“深蓝的夜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体会月夜环境的静谧美好。接着写闰土的外貌和刺猹的动作,抓住“捏”和“刺”两个动词,体会闰土刺猹动作的迅速有力,感悟闰土的机智勇敢和身手敏捷的特点。之后老师帮助归纳小结场景的写法:首先要写环境,其次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等。然后我让学生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描写自己生活中的一张照片,呈现生活的瞬间。先选择一张照片,让学生对照要求练说,再进行评议,之后学生模仿练写,写起来就比较顺手了。

又如,这一课第四小节,初次相见时闰土的外貌描写也很有特点,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将闰土的外貌轮廓勾勒得生动传神。笔者问学生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学生回答说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写。于是我让学生观察书中第二幅插图,抓住“我”——小少爷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行外貌描写,又让学生当堂描述班级一个同学的外貌,然后读给大家听,看看能否看出写的是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轻松掌握了描写人物的外貌,必需抓住其特点这一方法。

像这样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品读,积累语言,习得方法,随即模仿练写,让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在阅读感悟中提炼方法,模仿练笔,确实生长了学生的习作力。

二、扮演角色,提供练笔

学生感到习作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素材。那么课堂上根据课文中省略的精彩画面,讓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现场创编台词,进行合作表演,不仅可以深化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施展学生的表演才能,更主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写作素材。

课文《少年闰土》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正月过去了,闰土的爸爸要带他回家了。在闰土与“我”短暂相处的日子里,闰土给“我”讲述了许多新鲜事,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为“我”乏味的深宅大院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世界,让“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产生了羡慕和向往。“我”自然不愿闰土走,闰土也和“我”结下了深厚友谊。读完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话别的场景,在小组内练习创编表演,然后请演得生动、具体的一个小组上台表演,老师说旁白。

针对学生的生动表演,教师以《话别》为题,让学生现场写一写,学生有了表演体验,自然得心应手。像这种结合课文内容,挖掘文中的省略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情境,创编表演的教学方法,既巩固了课文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又在练笔中生长了学生的习作力,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挖掘留白,想象练笔

《穷人》是部编版六上的课文,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夫妇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贵品质。这一课最突出的就是桑娜和丈夫的对话描写以及桑娜的心理描写,通过品读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能够感受桑娜的美好品质。其中第二十小节“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这里桑娜的心理留白值得深究。笔者让学生根据桑娜夫妇前后的对话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通过挖掘留白,想象练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生长了习作力。

又如文言文《伯牙鼓琴》,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抓住文中的留白,让学生发散思维说一说,再写一写。这样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口头、书面语言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像这样每课都能寻找最佳读写的结合点,以课文为范本,坚持长期练说练写,读写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力,在语文教材的有限空间里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

四、发现典型,仿照练笔

要想文章的语言写得生动传神,妙笔生花,就必须学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我们所学的很多课文给我们展示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典型范例。

以《庐山的云雾》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提问:“为什么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变万化呢?”学生回答说:“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才把庐山云雾的景致介绍得那么令人神往。”然后我就选择《黄山奇松》《日月潭》等课外篇目让学生学习,让他们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读一读,品一品,感悟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再自由练说练写这种类型的句子,比一比谁想得妙、说得多、写得多。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由此展开的联想也特别精彩。

《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还有一个典型的地方,就是二、三小节都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道了第一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中心句,下面四句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具体写的。我让学生以“天上的白云真是姿态万千啊”为中心句练写片段。还有第三段句型也比较特别,可以让学生模仿前面的句式,把省略的部分试着写两句。因为有范例的引领,有方法可循,降低了习作难度,所以学生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再如,部编版六上的《灯光》,课文结构也很典型,开头以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引入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再以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结束,前后呼应,强烈地表现了对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怀念。学了之后,笔者就指导学生以“雨中”为题,在雨中引入对一段往事的回忆,再以雨景结束。学习前后照应布局谋篇的方法练笔。

总之,在阅读中生长学生的习作力方法有很多,有的是画面模仿练笔,有的是角色扮演练写,有的是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的练笔,有的是修辞、结构、篇章的练笔,等等。要想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要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榜样的引领作用,寻找最佳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知其要点,悟其方法,坚持课堂各种片段的练写,使得读写完美结合,确实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习作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