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人不要太+N”修辞构式探析

2020-06-29姚彦伶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

姚彦伶

摘  要:本文从构式的推导性出发,探讨了构式“做人不要太+N”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发展历程。文章进一步从构式压制的视角分析了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如何被压制成功并探明该修辞构式的认知理据和社会文化动因。最后我们对构式修辞效果的两极命运作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修辞构式;构式压制;认知理据

一、引言

“做人不要太+N”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是由“做人不要太+X”的零度构式对句法层面的宏观偏离所形成的。在其构式组合中,与“做人不要太”搭配的成分都是专有名词。这属于“副+名”结构式。构式语法的理论对特殊语法结构的解释力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故本文在研究“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时,以构式语法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构式“做人不要太+N”进行修辞分析。

二、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但配对规约并非普遍规约,而是一种特殊规约。因此,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不可预测性是形成构式的典型标准[1]。刘大为认为:语言事实应是既存在不可推导的构式,也存在可推导的构式[2]。根据是否可推导的标准,刘大为首次提出了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修辞构式指的是带有不可推导性的构式,还没有完全在构式中语法化。

“做人不要太+X”属于零度构式范畴。动宾结构“做人”充当整个构式的主语。“X”一般是表达某些不大符合特定情境的行为特点。整个构式隐含了在特定情境中,X所凸显的行为特点是不符合社会规范或说话人的预期的。 “太”是超量副词,用于对X的属性特征进行识解,具有夸张效果。“太”是个主观性副词,它可以与消极属性相匹配。

当它的框填成分X是形容词和动词时,它是语法构式;当X进一步扩展到名词,它则转化为修辞构式。如若只考虑“程度副词+N”,则此构式既是语法构式也是修辞构式。当组构成分N为普通名词时,构式的整体意义很容易就能通过常识逻辑推导出来,但当N为专有名词时,该构式义则不能直接推导得出,且这种不可推导性未完全在构式中语法化,故此时的“程度副词+N”为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其构式义的背景充斥着很多社会文化元素,在不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背景或新闻背景时,是难以直接准确了解其构式义的。

2.1语法构式“做人不要太+N”

刘大为表述过:并非语言交际中的任何功能要求都有可能成为语法功能,语法功能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功能,是因为它得到了语法形式的表现[3]。当认知域中出现“主观要求主体不要过于怎样/做某事”时,形成語法构式“做人不要太+X”,如:“做人不要太单纯”。若单说“太 +N”的部分,该构式是词性活用的典型,比如“太女人”“太木头”,即使“做人不要太+X”把“X”缩小范围到“N”,此时构式仍然是可推导的,因为此时从词语中推导的意义与构式义依然相吻合。如:

(1)读书归读书,做人不要太书呆子。(华商网2017年6月23日)

(2)人啊,总是要有精神追求,做人不要太物质。(闽南网2017年4月9日)

例(1)是说话人直接表达出对只知读书而缺乏实践能力的不满意。例(2)“物质”是与“精神”相对的名词,我们可通过激活大脑中的记忆或通过推导来理解其意思,说话人想表达的是人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应努力充盈内心世界。

2.2 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

本文认为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形成的修辞动因是:“做人不要太+N”整体上可以看作“副+名”结构,“太”是程度副词。其它成分也作用于整个构式,完整的构式才能赋予后面的专有名词以特殊语意,表达出具有特殊属性的含义,也是因为这种特性促使这种构式成为流行构式。“做人不要太CNN”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比较贴合热点的时事新闻,由于其新闻和人物的负面属性,表达一种批判的主观态度。这种新颖构式很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引发大量的关注。在推导该修辞构式的构式义时,“太+专有名词”构式会受到一定的语义阻碍,导致推导只能进行有限类推。例如:

(3)你怎么就不能学点好,做人不要太CNN!(搜狐教育2017年5月23日)

与原语法构式中的“做人不要太+A(形容词)/V(动词)”或是加普通名词的构式不同的是,上述几个加专有名词的句子更夺人眼球。一方面这种表达的流行速度会因新奇而更快被传播,另一方面该构式义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新闻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

2.3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做人不要太+N”修辞化的第一步,形成的也是非常规的、具有不可推导性的话语实体。从CCL语料库搜集的资料来看,“做人不要太+X”的语法构式首次出现是在1993年《作家文摘》上:“南阳官司给我一个深刻教训,做人不要太认真,人生不过七八十年,何必为琐事唠唠叨叨争论不休。”从BBC语料库中检索“做人不要太+N”的构式首次出现是在微博上发表的一句话“做人不要太垃圾”,表达了说话人对于当下一些现实的无奈与戏谑,进一步产生娱乐化效果。我们将其该构式修辞化历程进行梳理为:从语法构式“做人不要太+X”的构式义为说话人主观要求主体人不要过于怎样(adj)/做某事(v),发展为构式义是说话人主观要求主体人不要(像某物)一样具有某种不良品性,且字面上能直接推导出含义的构式“做人不要太+N(普通名词)”再进一步发展为半实体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专有名词)”,其构式义为说话人主观要求主体人不要(像某物或某人)一样具有某种不良品性,无社会背景文化知识则难以推导出含义。

三、构式压制及其认知理据

3.1 以构式压制分析“做人不要太+N”

从语言结构上来看,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中最能突显其修辞效果的部分是“太N”,因“程度副词+N”在传统汉语语法中是典型的“语言的乖戾现象”,由于它的不合法性和典型性,故此我们选用构式语法进行语言层面的认知分析。

构式压制是指“在词项进入构式的过程中,如果词项的功能及意义跟构式的原型功能及意义不相吻合,那么构式就会通过调整词项所能凸显的侧面来使构式和词项两相契合”。若两相契合,则构式压制成功;若不能两相契合,则构式压制无效[4]。

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是对句法层面的宏观偏离。在传统汉语语法中,该构式“太”后面需框填的组构成分应为“A(形容词)/ V(动词)”,但是名词的出现造成了词性冲突,故一旦名词进入该结构就需要受到“太”的压制,从名词性转化为形容词性。而整个构式中的“做人”在构式最前端,它对填入该构式的词组限定为对人的属性进行描述,所以填入该构式的名词也受到压制,限定为指人的专有名词。本文认为“做人不要太+N”结构中,程度副词和名词的词性有冲突,属于典型构式压制现象中上对下的压制和构式中某个组构成分对另一组构成分的压制。“做人不要太”不仅对名词有压制作用,因为与传统语法有所不同,促使人们将该名词作为关注焦点,在自身语义表达的基础上,具有批判和讽刺的特殊修辞效果。

3.2 修辞构式“做人不要太+N”的认知理据

我们以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分析该修辞构式。人类思维方式包括隐喻、转喻,都是人们去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陆俭明(2009)认为在起始阶段应该作这样的假设:“在人的认知域里,一个认知域可以激活另一个认知域。”转喻是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其基本策略是把某个无身体的、或无形的状态,用有身体的、或有形的东西来表达[5]。通过由此及彼的转喻途径,将相关联的事物使用简约的形式表达出来。

转喻和隐喻是将抽象性事物概念化的重要工具,我们借由转喻的视角对构式压制和一些特殊组合进行分析,通过对“做人不要太+N”的认知理据初步分析,可以使用转喻来说明。在人们看到的“做人不能太”的时候,正常来说后面是一个对人的属性进行描述的词。但出现的是一个名词,特别是有热点的词,这种词性的转变导致語义发生不和谐。这也说明了“做人不要太+N”结构在转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基础,否则难以对该构式在具体语境中做出正确的解读。

四、构式修辞效果的两极命运

4.1构式修辞效果的削弱与消亡

我们认为构式修辞效果的削弱与消亡原因有:一是构式被广泛运用后,其框架形成,构式义便会逐渐突显出来,从而在使用者和接受者的大脑里逐渐固化。既然构式已经无法达到最初修辞动因所追求的修辞效果,那么自然会被人们逐渐冷落。二是社会心理的作用,流行语的使用者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十分敏感。但同时年轻人在“求新”的同时往往还有“斥旧”的倾向,进而换用其它形式表达来类似的构式义。

4.2 构式修辞效果的经久不衰

尽管部分修辞构式很快被遗忘,但仍有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修辞构式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认为,构式得以流行并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本文探析的“做人不要太+N”为例,该修辞构式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原因有二:一、在构式“做人不要太+N”中,“N”虽是专有名词,一定程度上被压制了,但生活中有数不尽的人和事物专有名词,各阶段都在不断产生新事物新概念,且该修辞构式与社会文化背景结合紧密,体现与时俱进的特性。二、该构式能产性强。由于语言能产性促使现代网络流行语的数量急剧增多,使用者通过替换名词形成了新词组,用于不同场景,在扩展的同时,亦未割裂与原构式的关系,保留了原有的构式框架。

五、结语

本文从构式的角度出发,尝试把语法与修辞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构式“做人不要太+N”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发展历程,阐释了该修辞构式如何被压制成功并用转喻的映射过程来说明该修辞构式的认知理据。此外,我们还注意到修辞的形成是以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故修辞也必将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文化环境,与之互相影响。

参考文献

[1]严辰松2006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2]刘大为 2010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第3期。

[3]刘大为 2009 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修辞学习》第1期。

[4]施春宏2014 “招聘”和“求职”:构式压制中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J].《当代修辞学》第2期。

[5]陆俭明2009 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