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工匠中的先锋队

2020-06-29路俊刘桥明

科学之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辉发射场燃料

路俊 刘桥明

李辉:“蜘蛛人”的冲锋姿态

长空旷野下,一座现代化的发射塔架耸立在晋北高原,近90米的高度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对于担任塔架维护工作的李辉来说,攀爬其中巡检设备、排除故障,早已成为家常便饭。30年来的上万次操作中,他实现了操作口令无失误,设备检查零差错的发射场奇迹,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守护塔架的“蜘蛛人”。

李辉负责的摆杆维护对发射极为重要,发射前5分钟,摆杆是连接箭体的唯一纽带,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将导致箭体受损。塔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5分钟承载着李辉鲜为人知的付出。为确保摆杆设备万无一失,十二层塔架上万项组件,每一颗螺丝、每一组元器件他都要检查到位,确保不留一丝隐患。在70多米高的摆杆上他不仅需要如履平地地行走,更需要对每一个零部件了然于胸。

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中,李辉练就了“行走如风”和“火眼金睛”两大绝技,70多米高的摆杆上尽管空间狭小,身着笨重的安全和维护装备的李辉依旧能够快速地检测和排障,年近50岁的他依旧让年轻人难以望其项背。谈到今天的“绝技”,李辉难以忘记当年的“滑铁卢”。

25年前,李辉第一次爬上了摆杆,好奇心驱使着他朝地面望了一眼,顿时心跳加速、头晕眼花、双腿发软……他是真恐高。别说系着安全带进行高空作业了,站在塔架上他双腿都抖。

为了克服恐高症,最害怕塔架的人成了和塔架最亲密的人,高空中李辉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从小步挪到快步走,别人通常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他仅仅用了一周。一段时间后,李辉能够在摆杆上工作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畏首畏尾、工作效率低,于是就用安全帶把自己吊在摆杆上朝下看,逼着自己适应。就是在这样痛苦的训练中,他硬生生将自己的恐高症克服了,如今年近50岁的他依然能够在高空中行走自如、娴熟操作。

李辉最让同事们佩服的绝技还要数“火眼金睛”,在复杂的摆杆构造中,能够一眼清、一摸准。很多人难以理解,李辉却笑着说:“练得多了,就熟练了,没有其他诀窍。”为了练就“火眼金睛”的绝技,李辉把几百万字的《塔架构造》不知翻了多少遍,笔记本上不仅有详细的记录,更多是深入思考的心得。就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思考和积累中,李辉将摆杆组件深深地烙在脑海里,成就了令人惊叹的绝技。

择一事,终一生。李辉1990年来到发射场,先后从事过摆杆、推车、塔吊等多个岗位,岗岗叫得响;参与完成了80余次发射任务,次次零差错。2020年年底李辉将光荣退休,30年来,他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从弱到强的辉煌蜕变,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发射一线。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李辉带着党员骨干在塔架下重温入党誓词,铮铮的誓言响彻云霄、奋战的决心溢满胸膛。李辉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吉坤:“降魔人”的初心使命

众所周知,火箭燃料是高危剧毒、易燃易爆品。从事火箭燃料加注工作犹如在刀尖上跳舞,是发射场出了名的“高危职业”,大家称他们为“降魔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加注技师吉坤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火箭加注工作虽然危险,但加注人的“降魔”之术始终更高一筹。这些年来,吉坤先后执行了80余次发射任务,可他的专注依然如故。他知道,从加注库房到火箭贮箱,中间的管路密集、分布复杂,单用途不同的阀门就有300多个,任何一个连接部位出现问题,都可能会造成燃料泄漏。

吉坤保持这样高度的谨慎不无道理。2013年,在执行某项低温加注任务中,当程序进行到小流量加注环节时,设备仪表的一个参数突然闪变,但很快又恢复了正常。身旁的人员都不以为意,但吉坤却暗自心想,“小流量加注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燃料贮箱的安全,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泄漏,并且小流量加注一旦启动,所有程序将不可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边想边干,吉坤果断停止了相关设备运行,认真查找信号闪变的原因。经过仔细排查分析,他发现管路连接阀内存有杂物,若不处理将会影响燃料纯度,于是吉坤马上将情况上报,很快排除了隐患,保证了加注设备的安全。

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在执行某任务期间,某设备未进行系统运行,无法对推进剂进行调温,若不尽快寻找替代措施,库房燃料将达不到箭体加注的技术要求,领导正愁着该怎么办,吉坤站出来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一定解决。于是吉坤又是标定风机的运行功率,又是统计温度变化的规律性特点,硬是摸索出一套自然降温法,将推进剂的降温幅度保持在0.25~0.30 ℃,有效地达到了加注温升要求。

从事了20多年的加注工作,吉坤深深体会到,人生就是一次持续不断的加注,这个过程不可能重新来过,应当十分珍惜每一个岗位、每一种经历,把握现在、专心专注,唯有如此才能收获人生的精彩。

“1995年5月24日,某型号任务加注过程中,四氧化二氮突发泄漏,一批批操作手义无反顾冲上塔架抢险,前一批昏迷倒下了,另一批又挺身而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没有一个人退缩……”航天日这天,吉坤还走进功勋塔架为大家讲述着可歌可泣的“5·24”排故抢险故事,触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

25年前,就是在这座塔架下,吉坤亲眼目睹了那场惊心动魄的险情。从那一刻他就切身体会到,从事火箭燃料加注工作犹如在刀尖上跳舞,绝不能有任何差池。为此,他立志要苦练专业本领、严把质量关口,练就了蒙着眼睛对120余个加注阀门进行精准盲操作的绝活,先后参与完成了60余次加注任务,实现了“一滴不漏、一定安全、一次成功”的加注标准,由他帮带的操作手都已成为各岗位的骨干力量。

庆祝航天日,为的是让新一代航天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每年航天日,吉坤都会为新入职的操作手讲述红色故事,追溯先辈们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他说:“ 我要当好航天文化的‘传播者,引导大家不忘初心使命,让航天精神代代相传!”

白尚壁:“粮草官”的创新超越

航天日这一天,氮氧生产技师白尚壁异常忙碌。再过几天,氮氧生产站就要正式开机运行,为任务一线输送液氮液氧。他正带着同事们开展参试装备性能检测、数据调试等工作,确保各系统时刻处于最佳状态。作为为新型航天器制作燃料的负责人,他被大家称为发射场的“粮草官”。

2015年,长征六号首飞,新型推进剂对液氧和液氮的生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单位的“首席”制氮师,白尚壁成为了担当重任的首选。

建设新的氮氧站,熟悉新的制作流程,学习全新自动化生产模式,组织新团队……多个难题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有人私下劝白尚壁说,没必要冒这个风险,搞不好会影响自己前途。

白尚壁明白,全自动的生产系统,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电脑都不完全会使用的他来说,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况且自己当时正处于个人发展关键时期,全家人都翘首以盼,这个时候如果稍有差池很可能将功亏一篑、自毁前途。可是新型航天器使用对中国航天来说意义非凡,作为最熟悉燃料生产的老同志,他不站出来,谁站出来。

为了尽快熟悉新任务,氮氧站建设期间,他便主动请缨担负起新工程的建设跟踪任务。看着一套套从未听过的新设备,在电脑显示屏上就能掌握所有设备状态,他心里暗叹科技含量高、技术状态复杂的同时,也暗自决定一定要尽快搞定这些“新家伙”!

那段时间,白尚壁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休假时间,从零开始钻研设备技术状态,昔日的大拿重新当起了小学生,白天紧跟厂家调试人员学习请教,晚上利用图文资料深入研究新领域、新知识,相关的专业书籍看了一遍又一遍,筆记写了厚厚的三本,终于在氮氧站竣工时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同时他还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厂家工程人员的认同,按他的建议改造后的设备性能、工作能力和效率均大幅提升。

“不仅要会操作使用,还要会精准排故、实践创新。”这是白尚壁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氮氧站初次开机时,设备性能还不稳定,战士们在巡检设备过程中发现压缩机润滑油温度过高,频繁地导致设备停机,而清洁过滤器重新开机调试则需要很长的周期。为改进这一缺陷,白尚壁和同事们积极动手实践,将自主发明创造的旁路过滤器增加到压缩机油冷却器上,有效地解决了故障问题,该创新成果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项目优秀成果评审会上斩获一等奖。

2020年是白尚壁来到发射场的第25个年头。“多为航天出点力。”这是白尚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凭着这股精神,他先后研制出“高压汽化车快速维修专用工具”,总结出“故障分析一步定位法”以及“设备故障三步排除法”,为提高氮氧站生产专业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航天精神代代相传,航天儿女奋斗不息。在发射场,还有很多奋战在任务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甘当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着航天精神,为托举神箭飞天保驾护航、为建设航天强国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李辉发射场燃料
往复压缩机管道振动分析与减振处理
罗罗将对用于UltraFan的100%可持续燃料进行测试
俄东方航天发射场贪腐案令普京震怒
眼线
If We Burne d All the Fossil Fuel in the World
特殊任务
朝鲜称已完成8000根乏燃料棒再处理
燃烧
世界上哪些国家有航天发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