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幼师院校的发展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0-06-29杨恩慧邱学青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杨恩慧 邱学青

【摘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幼师院校主要面临如何变规模优势为质量优势,如何变课程传统为课程特色,如何变发展惯性为发展动力等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幼师院校应当理性控制招生规模,强化師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师范类专业质量内部评估机制,从而将规模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将课程传统转变为课程特色,将发展惯性转变为发展动力,实现专业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幼师院校;发展挑战;应对策略

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或由“旧三级”向“新三级”的转变过程中,幼师院校通过合并、升格、挂靠高校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1-4〕当前,如何把握专业认证机遇,应对专业认证挑战,成为各幼师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业认证(Professional Accrediation)是由专门的认证机构,如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对高等教育领域相关专业教育质量进行的一种外部审查,其目的是帮助各专业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善,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保证专业教育质量。〔5〕专业认证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于促进师范类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基础教育品质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2月起,教育部在江苏、广西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明确试点任务、试点内容和工作要求。2016年12月,试点工作如期完成,在完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探索师范类专业认证模式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2017年10月,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此次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指导思想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积极贯彻统一认证体系、省部协同推进、高校主体责任、多元认证方法等认证原则,形成了横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五大师范专业类别的“三级”认证体系。《办法》还指出,专业认证结果将用作政府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以及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参考。通过二级、三级认证的院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对于推动师范类专业形成专业育人品牌、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幼师院校为例,阐述专科院校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幼师院校的发展挑战

1.如何变规模优势为质量优势

招生规模大,招生层次相对多样,是幼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然而,伴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师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证实施细则,在一级认证标准中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专业生师比?艽18:1,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艽20∶1。 然而,每年招生规模较大的幼师院校很难满足这些标准。庞大的学生人数稀释了幼师院校较为有限的教育资源,生师比高、实习基地不足、生均教育经费不高、生均教育资源紧张等成为幼师院校的普遍性问题。只有解决学生规模过大与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幼师院校才能顺利通过一级认证取得办学资质,同时也能为参与二级、三级认证做好准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2.如何变课程传统为课程特色

课程与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标准》中的一级认证从课程结构、学分、学分比例等方面规定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 例如,三年制专科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艹64分(必修课程总分?艹44分),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艹72分(必修课程总分?艹50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总分占总学分比例?艹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学的相关课程总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艹20%;教育实践时间?艹18周,等等。在一级认证的基础上,二级、三级认证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五个维度出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出了质性要求。例如,课程设置要能够支撑学生达成毕业要求,课程结构要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内容要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课程实施要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课程评价与修订过程应当有利于相关方参与,等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幼师院校已经形成了“一专多能”的办学样态。〔6〕这种样态在课程设置方面表现为强调开设贯穿全程的“艺术技能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教育。〔7〕而对于艺术技能课程的过分强调,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院校对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的忽视,出现“重技能、轻理论”的不良倾向。 一项对6所位于不同地区的幼师院校的课程设置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6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开设的艺术技能课程(如舞蹈、绘画、钢琴、声乐、手工等)学分占总学分的40%以上,其中有1所院校甚至超过了50%。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游戏组织与指导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等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传统的单一技能型幼师人才逐渐难以满足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在遵循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精神,最大化整合幼师院校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课程传统转化为课程特色,实现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是幼师院校面临的另一项重要挑战。

3.如何变发展惯性为发展动力

依靠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幼师院校通过合并、升格、挂靠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结构的调整。不过,在转变过程中,部分幼师院校自身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缺乏内在变革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戴着新帽子,走老路子”。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办法》指出,师范类专业认证要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师范类专业要通过开展专业自我评估、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质量保障能力。可见,如何克服专业发展惯性,调动内在发展动机,把握专业认证机遇,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经费投入、招生优惠、社会认可以及办学自主权,成为幼师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需要面临的又一项重要挑战。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幼师院校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1.理性控制招生规模

幼师院校若要实现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首先应当从招生源头入手,适当提高招生门槛,理性控制招生规模。〔8〕一方面,幼师院校可以联合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循序渐进地提高招生门槛。目前,我国专科层次幼师生主要有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两种类型。 其中,初中起点幼师生的招录分数线普遍低于普通高中分数线;高中起点幼师生的招录分数线则普遍低于本科三批分数线。分数虽不能说明一切,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状况。因此,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大力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幼师院校有必要联合有关部门分阶段、有步骤地提高招生门槛,控制招生规模,有效提升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幼师院校可以因地制宜地革新幼师生选拔标准和甄选方式。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需具备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需具备更高的品性及师德修养。因此,要有效提升生源质量,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以中考或高考分数作为唯一招录标准的招生方式,有计划地将面试、思想品性审核等甄试内容作为中考或高考成绩的必要补充。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实践经验,如将专业品性作为师范生选拔的一项重要标准,在考试的基础上将学校推荐信作为师范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在传统笔试基础上辅以访谈(个人或团体)、量表测试的评量形式等,从而保证师范生的质量。〔9〕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质量,是幼师院校变规模优势为质量优势的另一项重要举措。一是扩充教师数量。相比本科类院校,幼师院校的招生规模往往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师院校的师资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幼师院校可以通过聘请幼儿园园长以及幼儿园高水平教师等方式来扩充教师队伍数量。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短缺的状况,而且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幼儿园教育现场,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二是优化师资结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硬性要求。由于办学层次、薪资待遇、发展平台等因素的影响,相比本科类院校,幼师院校在引进高学历幼教人才中相对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幼师院校可以采用内部培养的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如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博士,或与国内外高校合作进行硕士博士委培等。三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一方面,幼师院校可以通过教学导向的绩效评量及职称评聘制度、在职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丰富的资源保障制度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幼师院校可以通过改进传统单一的教研组模式,引导和鼓励教师以年级、学科、项目、主题等为单位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成长动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主要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引导下,各課程要素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幼师院校需要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园师资培育质量。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包括课程结构的调整,还包括课程理念的厘清、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以及课程评价的完善等。在课程理念方面,幼师院校应当从传统“技能导向”“知识导向”的课程理念转变为“实践导向”“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幼师院校应当立足当前学前教师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改革热点与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要在突出艺术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有关学前儿童学习与研究、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开发与评价、家长工作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幼师院校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不断进行教学形式创新,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学生学习成果最大化。在课程结构方面,幼师院校应当努力构建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评价方面,幼师院校应当积极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另外,为更好地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和打造专业育人品牌,幼师院校还可以充分挖掘地方及学校资源,开发符合自身需要的校本课程,从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4.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充足且优质的教育实践基地是学前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幼师院校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所以需要更多优质的教育实践基地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幼师院校可以秉持实践基地多样化的原则,在甄选考察后适当地将更多民办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纳入实践基地范围,从而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这一方面能够缓解学校教育实践基地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实习范围。各幼师院校除了要创新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外,还应当建设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职业技能实训室,从而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的教育实践需要。

5.建立师范类专业质量内部评估机制

为实现专业质量的不断提升,除外部评估激励外,各幼师院校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激发内部变革动力,建立内部评估机制。在评估内容方面,应当涉及学生评估、教师评估、环境评估、管理评估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估等内容。在评估主体方面,应当充分调动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方利益主体。评估形式则应当将定期评估与非定期评估相结合。为保证内部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幼师院校还应当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来负责评估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与反馈。另外,开放性的校内信息平台、稳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以及定期的用人单位座谈制度也是内部评估机制建立的重要保障。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质量工程。幼师院校应当紧紧把握住专业认证的机遇,综合采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多项策略,应对专业认证带来的诸多挑战,从而实现自身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庞建萍.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36(4):17-22.

〔2〕朱宗顺.幼儿师范学校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全国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2006年年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52(12):54-55.

〔3〕佚名.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转型〔EB/OL〕.〔2019-08-20〕. http://www.age06.com.

〔4〕曲铁华,姜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70年:演进、成就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9,(8):24-32.

〔5〕路书红,黎芳媛.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65-69.

〔6〕刘揖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幼师转型的角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9):155-156.

〔7〕胡艳,胡倩.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成绩与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8,(6):1-9.

〔8〕魏饴.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新师范建设七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9,(5):141-145.

〔9〕金兰.时代转型:幼儿教师教育合理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