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生活中的“警察故事”

2020-06-29张妮

环球时报 2020-06-29
关键词:三叉戟环球时报英雄

本报记者 张妮

“个人二等功”“猎狐2014行动集体一等功”证书、白板上的情节卡、书架里的编剧工具书和自己的作品,占据了吕铮书房最显眼的位置。电视剧《三叉戟》播出后,他收到上千条微博私信。“没想到这部戏能这么火,它成了我的一面镜子,告诉自己到底写得怎么样,这么多年的坚守对不对。”

吕铮1980年出生在北京,19岁从警,有17年一线经历,干经侦,搞审讯,参加公安部境外缉捕行动,23岁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吕铮向《环球时报》记者展示了电脑里的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刑侦、经侦、禁毒等案例库。“我在创作碰壁时,可以通过案例库寻找灵感。我给自己拉了一个特别严谨的时间表,包括每年写一部小说,这是任务。别人是十年磨一剑,我是一年磨一次,磨了16年。就算它不是一把剑,也是一个锥子,也会刺透人心。”

没有小鲜肉也吸引到了年轻人

环球时报:《三叉戟》没有流量小生、没有离奇情节,你认为它靠什么吸引众多年轻观众?

吕铮:从2017年《三叉戟》小说出版一直到电视剧拍摄完成,很多影视圈的人都觉得它没戏——因为里面没有小鲜肉,只面向中老年观众。但播出后有大数据统计,75%的观众是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群体。相比剧作,我小说的基调比较冷峻,但改编成电视剧时加入了喜剧元素,很受年轻人喜欢。这次出圈,也是制作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

我觉得,《三叉戟》最吸引人的可能就俩字:人心。它还原的是真实生活中的警察样貌,是属于中国的警察故事,而不是穿着中国制服的韩国警察、美国警察。我们把80%的力量都用在人物塑造上,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警察,理解警察,知道警察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一名网友给我留言,他终于理解了自己的警察爸爸了,觉得爸爸特像崔铁军。

环球时报:在你看来,这部剧有什么不足之处?

吕铮:《三叉戟》并不完美,在制作过程中有合作也有妥协,观众觉得不精彩的地方一定是需要改进的。当《三叉戟》播完时,我发现许多游离在主线之外的戏观众都不买账,所以我才说《三叉戟》给了我一面镜子,或者说是许多面镜子,让我更能看清自己的创作,明白未来该努力的方向。

“平凡之伟”特别震撼

环球时报:你认为刑侦剧应该如何诠释警察形象?真正的警察什么样?警察精神的内核是什么?

吕铮:这几年刑侦题材太火,很多刑侦剧以破案和事件为主,设计的人物多是道具型的。但我写的人物,可能就是穿着警服的普通人。我会先把“伟光正,高大全”这六个字全打破,如果一上来人物就是“伟大”,那他就没了可塑的空间。原来我们市局有一位英雄,宣传稿中评价他的4个字让我特别震撼:平凡之伟。真正保卫这个城市的是5万警察,而不是某个个人,甘当绿叶的平凡警察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好警察,首先是一个善于和别人打交道的人,他们能妥当地为人处世,但遇到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时又会坚守底线。

剧中“三叉戟”之所以变成现在的“三叉戟”,是因为他们年轻时经历过无数次考验,才形成了中年之后

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许多老警察,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了,说话办事却显得十分有底气,这股底气其实就是他们心中的正气。

环球时报:你观察到的中国警察和警察故事,与国外有什么不同?

吕铮:中国的国情就和国外不一样。中国警察叫人民警察,是公务员、国家干部,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从考警校开始,填报志愿就必须是第一志愿,从那时开始就不能有第二个选择。

从剧作上讲,盲目模仿美剧也不是好办法。10年前有美剧叫《别对我说谎》,2010年香港TVB复制了一部《读心神探》。剧中警察通过体态语言和微表情来判断嫌疑人有没有说谎。而对中国警察来说,这是个伪命题,现实中很多人善于伪装。犯罪嫌疑人到了审讯室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出现侥幸、畏罪心理,加之“重证据、轻口供”的要求,如果在中国拍摄同类题材,就不能这么照搬。

一线办案工作充满魅力

环球时报:你当初为什么想当警察?警察生涯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吕铮:我干警察完全是受英雄召唤。小时候看公安题材的影视剧,如《便衣警察》《无悔追踪》,就特别想当警察,就考虑警察院校。

一线的办案工作充满魅力,记得我之前去珠海抓一个在逃5年的逃犯。到了晚上,我通过楼道的窗户突然看见嫌疑人正在厨房里炸带鱼,带鱼的香味飘了过来,那种感觉太美好了。这5年来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对他的一举一动,对他的家庭关系早已熟烂于心。当我凌晨4点协同当地警方进入他家实施抓捕时,他从被窝里出来惶恐地看着我,那个时候我拍拍他,就跟碰见老朋友一样。

环球时报:《三叉戟》之后,你未来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吕铮:我曾为一部小说中的细节发起投票,请网友帮我问问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谁,结果让我特别失望: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超人……全部都是美国人。为什么我们的影视作品里没有英雄了?我们的公安系统中能不能塑造一个适合全年龄段的、雅俗共赏的英雄呢?这是我的一个野心,《三叉戟》是我的第12本小说,也是写作第一个阶段的结束,我希望能在后几部小说中实现它。他们可以是特警、法医、经侦、预审、刑警,每个人都在践行着英雄的使命和忠诚。

中国有很多警种大家都不了解。如果我能一辈子把警察写下来,就很开心很满足了。当下国产影视剧最可怕的现象是,掉渣饼好吃,满大街都卖掉渣饼。我能不能做个蟹黄馅儿的小笼包,它可能是慢热的,但别人很难复制。▲

猜你喜欢

三叉戟环球时报英雄
《三叉戟》:“老派”刑侦剧的新突围
英雄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友阿股份:业务“三叉戟”确保高成长
刍议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三叉戟”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