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对剥夺感在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

2020-06-28刘博涵

新一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刘博涵

摘 要:社会心理学中把个体群体与参照比较得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不满等情绪的认知和情绪体验称之为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的研究,有利于探明群体性事件和集群行为的动员组织机制,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水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相对剥夺感的概念和背景、结构与测量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出发,阐述相对剥夺与心理健康、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及群体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對有关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心理健康;个体行为;集群行为

一、相对剥夺感概念及其背景

相对剥夺感是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经济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主要是由于它是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集群行为产生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1]。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于1949年在《美国士兵》一书中首先提出相对剥夺感,后来由社会学家默顿在1957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加以系统阐释[2]。经典的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个体主要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其地位和处境,不仅使人丧失生活中的很多机会,还会对心理发展带来损害。社会学家Runciman(1966)根据相对剥夺感的形成过程最先对它进行操作性定义,认为满足以下4个条件,个体会产生X被相对剥夺的感觉:1)个体自身没有X。2)发现周围其他人拥有X。3)期望拥有X。4)这种期望是合理可行的。上述X可以是任何的事物,包括体能、吸引力、智力、物品或收入等[3]。

国内郭星华也对相对剥夺感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相对剥夺感指人们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身利益被其他群体剥夺的内心感受。而且,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参照群体的选择,也取决于自身利益的增加速率与参照群体利益的增加速率之比。

二、相对剥夺感的结构与测量

相对剥夺感的结构与测量,主要有4种结构模型。

首先,个体群体与认知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相对剥夺感可以分为个体比较与群体比较。个体和群体又分别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维度。这就构成了个体认知相对剥夺、个体情感相对剥夺、群体认知相对剥夺、群体情感相对剥夺四个维度。对应出了四个分量表。

第二,认知情感的二维结构模型。研究者认为相对剥夺感的充分测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在问卷调查中必须明确指出让被试比较的参照群体;(2)必须测量愤怒不满等情绪体验[6]。据此认为相对剥夺感的内容结构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第三,个体群体的二维结构模型。也有研究者在研究相对剥夺感时只区分了个体相对剥夺和群体相对剥夺。坎特里尔自我锚定量表也主要从人际和群体比较的角度来测量被试的相对剥夺感[7]。量表要求被试打分来评估自己的生活状况,等级越高说明个体的生活状况越好,反之越差。

第四,三维结构模型。研究者认为相对剥夺感是对于自身状况所持的态度,而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趋向三个成分所组成的心理倾向[4]。据此认为相对剥夺感包含3个维度:(1)认知成分:知觉到不公平对待;(2)情感成分:感到愤怒和不满;(3)行为成分:由此导致的各种行为反应。

三、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是由主观、客观、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目前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5]。

第一,在人口统计学方面。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研究者极为重视的变量,调查表明,性别、年龄、独生与否、家庭来源以及学生的贫困状况与相对剥夺感显著。比如,增加个体受教育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的相对剥夺感[8]。

第二,个体特征变量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特质、归因方式、歧视体验、知觉控制感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研究认为两种人格特质会影响相对剥夺感水平,一是内外控型人格特质,内控型的人往往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因而相对剥夺感较低。二是个体的成就需要,个体的成就需要越低,相对剥夺感水平越低;相反,成就需要越高,相对剥夺感水平就越高。

第三,社会环境变量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程序公正和参照群体等方面。处于低社会地位并且政治影响力较弱的工薪阶层感受到较为强烈的群体相对剥夺和个体相对剥夺。社会不公是相对剥夺感产生的重要原因[7]。

四、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虽然许多学者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可从三个方面开展进一步探索。

首先,对于完整内涵的相对剥夺概念的研究目前十分缺乏。相对剥夺感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以往研究大多从社会比较的角度界定相对剥夺感,比如相对剥夺感指的是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不利地位的主观感知,但这只是相对剥夺感的认知成分。因此,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操纵性定义,应是后续研究的趋势所在。

其次,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还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往研究大多从横向比较角度研究相对剥夺感,缺少对纵向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二是在以往研究大多考察的是某一类变量具体因素(如性别、年龄等)的单独影响,对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综合影响效应则较少涉及。三是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是消极的,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相对剥夺感存在积极效应。

最后,目前研究方法上存在不足,缺少完善统一的相对剥夺感测评工具。不同研究者用于研究相对剥夺感的测评工具各不相同,这就直接导致各研究结果之间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研究也失去了可比性。因此,信效度较高的相对剥夺感测评工具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姜亚丽.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对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2019-12-27].

[2]赵锦哲,王莹,李驰宇,佘瑞琴,高峰强,韩磊.羞怯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偏执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3):591-594.

[3]陈丁,李玉彤,张顺.薪酬差距、管理者相对心理感知与企业绩效[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4):87-99.

[4]丁倩,梁一冰,张永欣,黄凤.低阶层大学生贫富归因对心理特权的影响: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5):1041-1044.

[5]孔恺臻. 相对剥夺感、相对满足感与权力水平对社会决策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9.

[6]Nassim Tabri,N. Will Shead,Michael J. A. Wohl. Me,Myself,and Money II: Relative Deprivation Predicts Disordered Gambling Severity via Delay Discounting,Especially Among Gamblers Who Have a Financially Focused Self-Concept[J].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2017,33(4).

[7]Rima R. Habib,Safa Hojeij,Kareem Elzein,Jad Chaaban. Self-Rated Health and Relative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in the Palestinian Refugee Communities of Lebanon[J]. Journal of Immigrant and Minority Health,2019,21(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