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对话助力细读 “二次开发”丰实文本
——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

2020-06-27夏熔亮徐宏寿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湖心亭张岱雪景

■夏熔亮 徐宏寿

语文教材“二次开发”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方法之一,体现了教师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俞红珍教授指出:“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湖心亭看雪》,可以通过多重对话,助力文本细读,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二次开发”,深入挖掘文本价值。

一、比较阅读,突出技法巧妙

用其他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更清楚地辨别并掌握写作技法,且感受不同语言风格。把本文写景文字与《济南的冬天》第4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更容易弄清白描手法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这段文字描写白雪覆盖下的小山,与《湖心亭看雪》一文相比,虽然写的都是冬天雪景,但细细分析,还是有很多差别的:①前者写的是雪后天晴,景物明朗,色彩多样;后者写的是夜晚,“上下一白”,色彩单一。②前者写的是山上雪景,景物稍多而有层次;后者写的是湖上夜雪,景物较少,朦胧依稀。③前者视线由高到低,因是小山,视野不宽;后者泛舟西湖,水面开阔,天空辽远,视野宽广。这些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两位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老舍用工笔细描法,依空间顺序,移步换景,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笔笔轻描,雪景的颜色、形态、情态尽收眼底;而张岱采用工笔白描的手法描绘西湖雪景。这种白描手法,抓住景物主要特征,用简练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上下一白”、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使人置身于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之中。

二、配图诵读,彰显意境高远

适时恰当地利用图片进行“二次开发”,可以使课文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可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苏轼评论王维作品时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八个字,后来成为评判一首好诗、一幅好画的重要依据。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湖心亭看雪》写意图,是“二次开发”的极佳资源。PPT左边投影文字,右边呈现画作。学生缓慢齐诵,读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时,教棒在画上圈一个圆圈,意为天、云、山、水已经浑然融为一体;读到“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时,教棒在画上方的一道浅浅的墨线上从左到右缓缓移动;读到“湖心亭一点”时,教棒指向墨线下边的一个黑点;读到“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教棒指向黑点右下方短短的一叶扁舟。可以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文、画结合,相得益彰;配图诵读,渐入佳境。

不仅如此,课文和画作都采用了白描手法,有不少“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一边欣赏大师画作,同时驱遣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学生的目光在文、画之间不断游移,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也在不断转换,想象力在不断飞驰,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学生自然容易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天地苍茫、高旷辽远、天人合一的意境中。

三、增删调换,感受语言精妙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时一词一句都要重视,只有细细揣摩,品词析句,才能感受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增、删、调、换,读中揣摩,读中辨析,读中玩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从而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

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显得啰嗦?能否删去三个“与”字?能否把三个“与”都改成“、”?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删去三个“与”字,或者都改成“、”,固然也写出了天地间一片苍茫的景象,但四种事物之间似乎有了界限;而原句四种事物之间,连用三个“与”,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雪后夜色中已经天地相连,浑如一体,难以分辨。“舟中人两三粒”也完全融入天地山水之中,传达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赏析“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时,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来辨析。原句能否改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呢?很明显,改了之后,全是平常所用量词,毫无新意,与作者高雅的情趣风格迥异。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但视线由远及近,景物由大而小,而且比喻贴切形象,切合夜晚泛舟湖上的视觉感受,让人感受到天地山水之浩瀚,舟中人物之渺小。由此可见,采用增删调换法进行“二次开发”,不仅可以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而且可以发现作者遣词造句背后隐含的言语思维和智慧表达。

四、同中辨异,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历来是个难题。如果采用同中辨异的方法“二次开发”教材,就能深入浅出,拨云见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难点,便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叙事写景的分析,感悟作者孤寂高雅的精神世界。难点如何突破?金军华老师提供了一个好方法。讲完本课后,他呈现柳宗元《江雪》一诗,在学生朗读后,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时空可以穿越,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张岱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大多是从张岱和柳宗元追求相同的“境”(冷寂、苍茫的雪景)这个角度出发,得出两人会成为知己的看法。这时,金老师提醒学生从形象上分析,并进行追问:有没有人认为两人不会成为知交呢?经过对两文中“独”的细读交流,结合不同的写作背景,有几个学生认为,张岱是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的,虽然二人追求的“境”相同,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不一样。张岱遗世独立,孤芳自赏,超凡脱俗,而柳宗元参与革新,官场失意,充满伤感。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多数学生认识流于浅近、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教师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由外在的“境”同转向内在的“志”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同中辨异,要善于在细读文本时找准突破口,通过涵泳词语、分析不同生活背景,走进其灵魂深处。这样,学生的认识在讨论和点拨中才会提升层次和境界,思维才会向纵深发展,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五、适时补白,体悟潜在志趣

海明威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那“藏在水下”的部分,通常就是留白。《湖心亭看雪》也有多处留白,如湖心亭、长堤、扁舟和舟中人影影绰绰,以及文末舟子说话之后作者的反应,这些都没有清晰地描写出来,值得学生去想象。通过补白的方法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景,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实。

如王君老师执教此课,连抛四个问题展开对话: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为何(不会)?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这样进行有效追问,一步一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学生精彩的补白中,作为明遗民,作者内心深处的故国之思,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自然地外显出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二次开发”语文教材,不仅仅是课程开发的需要,也是专家、名师的职责,更是新时期每个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学会开展多重对话,细读文本,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宜的方法,创造性地“二次开发”教材,把握文章精髓,发展学生思维,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猜你喜欢

湖心亭张岱雪景
湖心亭看雪
折多山雪景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大坂山雪景》《高原平湖》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特发性腹痛一例
一个人的梦
雪夜遇熊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