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式教学困境的破解之道

2020-06-24庄卫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议题式教学教学困境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思政课教学似乎有“教必用议题”的倾向,议题式教学俨然代表了高中思政课教学范式的变革方向。然而,常态课中的议题式教学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这与议题式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教师系统掌握、准确吃透有关,也受与议题式教学匹配的新教材尚未全面到位、教师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不相匹配影響。破解议题式教学困境,我们需要:提高一线教师的政治站位,提升他们投身议题式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强化学校领导的责任意识,基于党政力量齐抓共管积极推进;优化教师研训,提升教师议题式教学素养的整体水平;瞄准素养考核,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教学困境;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5B-0039-04

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1]以来,议题式教学引发广泛关注,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名“议题式教学”获得的文献数量,2017年3篇,2018年9篇.均为期刊论文。2019年猛增到96篇,包括期刊论文84篇、硕士论文15篇、会议论文1篇。我们研读这些文献,可以深切感受到研究者们对议题式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核心价值、提高学科素养等方面所寄予的殷切期望。然而,与研究的火热相比,议题式教学在实践中并未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青睐,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一、议题式教学为何“叫好不叫座”

有效实施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因议题统领而融会贯通,因情境创设而返璞归真,因活动探究而生机勃发,因任务驱动而精准高效,让人由衷叫好。遗憾的是,议题式教学在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展示、示范课研讨等活动中虽成标配,但在常态课中难觅影踪,并不“叫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议题式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观摩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我们可能会觉得,议题式教学流程清晰,操作简洁,容易上手;可在常态课,特别是新授课中我们又发现,实际比想象要难得多,或因学生议的质量不高出现冷场,或因耗时较多使得教学任务难以如期完成。实际上,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往往是经由高水平团队集体设计、多次打磨,甚至推翻重来,直至成熟成形,无不经历反复淬炼方能华丽登场。这恰恰说明,作为全新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的确具有挑战性。

单拿确定议题来说,就很不容易。这是因为,确定议题必须遵循“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2]的基本要求,要便于活动设计“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3],要基于“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4],明确“议题的实践价值”,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嘲。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很难设计出高质量议题。有人建议直接用新课标列举的议题,这当然可以,但数量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多内容教学所需。此外,有的议题还要创造性使用。如将议题“哲学有什么用”[6]转化为“如何看待哲学系招生难”,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可见,单是议题开发就是对一线教师的挑战,更毋庸提及对教学驾驭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了。

(二)课改配套教材“不完全同步”

教育部要求,“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7](见表1),这意味着新教材的使用与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完全同步”。

目前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海南6省市使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思想政治新教材。江苏虽然目前尚未使用新教材,但从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就采取过渡措施,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调整,要求在高一年级完成必修1、必修2、必修3的教学(其中,必修1教学内容删减为第四、七、九、十课,必修3教学内容删减为第三、五、六、七、九课,在第一学期完成教学),并建议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尝试。

各省区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虽不影响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旧教材开展议题式教学,但确也意味着议题式教学并非必然之选。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如何处理知识性教学与能力化探究之间的关系。是采用“单元+综合探究”模式,“课内阅读+探究讨论”模式,还是其他什么模式,没有新教材的引领和限定,教师容易迷茫无助。在权衡之后,他们更乐于“我的地盘我做主”,常态课教学就用传统方法,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展示、示范课研讨就用议题式教学。可见,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展示、示范课研讨,对议题式教学在常态课上的推广和普及影响有限。

(三)一线教师“顾虑重重观望多”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8],教学与评价建议具体包括“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9]。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议题,设置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10],“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11],“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12],“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13],并依次以“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14]“‘互联网+时代的理性抉择”[15]…疏堵措施的评析和建议”[16]“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状况”[17]为议题,提供了相应的教学与评价案例。这描绘了议题式教学的基本样态,明晰了议题式教学的基本路径。但对一线教师而言,议题式教学却并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因为,成本和成效,是一线教师实施议题式教学尤为关注的两个因素。本文试以高一年级开展议题式教学为例展开分析。

议题式教学的成本其实并不低。在课前,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活动,特别是校外实践活动,要提前策划、系统安排,还要争取各方支持,确保安全有序。在课上,活动展示、综合探究、议题解答等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于是,以往1课时的教学任务,在采用议题式教学以后,可能需要2课时甚至更多,才能完成。

议题式教学的成效普遍不太高。在目前思政课普遍每周只排2课时的情况下,采用议题式教学可能会让教师“骑虎难下”,草率收场实在于心不忍,坚持下去只能是煮夹生饭。且高中生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难在思政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出现“假活动…‘不参与”等情况,让教师很受伤。更现实的是,无论如何教师都无法回避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学生考试均分排名对教师进行评价是很多学校的做法。采用议题式教学的教师,坚持“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并举,对“必备知识”的教学投入会有所减少,这在考试命题普遍单一考核“必备知识”的情况下,会很“吃亏”。这更容易让教师心灰意冷而放弃议题式教学。

二、议题式教学如何“叫好又叫座”

破解议题式教学困境,使议题式教学成为学生喜欢、教师热爱、效果良好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应牢牢抓住常态课这一关键突破口。

(一)一线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投身议题式教学改革大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8]。显然,思政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性课程,思政课改革创新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因此,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学科自信,牢记神圣职责,在常态课中主动采用议题式教学,切实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学生政治认同。

如前文所述,实施议题式教学不容易,但势在必行。教师可立足实际,谨慎推进,如在每个单元安排1 -2次议题式教学,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增加次数;可编制学案,明确、简化活动要求,寓知识学习于活动准备中。如在“议题: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收入来源、对收入分配的满意度,判断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是初次分配所得还是再分配所得,并将相关结果填入学案表格。教师可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如将框题“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和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合并,设计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议题“政治生活:参与还是回避”“政治参与:有序还是无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批驳“政治只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事”“理工男不需要懂政治…‘无序参与比有序参与更管用”等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让学生认识到“要自觉参与政治生活”“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以往相比,教学课时无须增加,但更能激发学生讨论,于潜移默化中完成“政治生活的内容及重要性”“如何正确参与政治生活”等知识的教学,有效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学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基于党政力量推进议题式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19]。这一论述清晰说明,办好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内里发力,也需要党委书记、校长等学校领导外部支持。

推进议题式教学,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校领导应真正负起政治和领导责任,建立学校领导直接对接思政教研组、备课组制度,为议题式教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如:学校领导统筹学校课务安排,适当增加教学课时,为实施议题式教学解决实际困难;学校为一线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更多机会,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学校随机组织教学视导,督促议题式教学的日常推进;学校领导亲自讲授思政课,提供教学示范;学校领导指导思政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助其加强研讨,汇聚集体智慧,提升整体水平;学校优化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评价由注重个体向注重整体转变,使议题式教学得到整体推进。

(三)教研部门要优化教师研训工作,让议题式教学星火燎原 新课标颁布以来,各级教研室、教师发展学院(中心)都围绕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举办了诸多研训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但我们也看到,这些研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面向骨干教师的多,面向一线教师的少,研训的面不够,一些重要的信息难以顺利传递到基层;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纸上谈兵居多,互动交流较少,参训教师因话语权被抑制而缺乏兴趣,研训质量不高;部分优质课、公共课、示范课名不副实,难以描绘议题式教学的真实样态,让听课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议题式教学的普及和推广。

优化教师研训工作,有好多做法值得借鉴。如江苏省教科院在主办高中科研基地学校2019年度第二次综合学术活动时,让承办校江苏省清江中学展示在建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取得的重要成果,面向全省开设一节议题式教学观摩课“论创新、发展与强国”。此类以省高端项目支撑的观摩课质量高、接地气,使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历次综合学术活动好评如潮。再如近年来淮安市教研室积极开展“广教研”活动,得到市直学校和县区学校的积极响应,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每一次“广教研”思政课教研活动都会进行议题式教学同课异构,市教研员董志老师组织研讨,市“张树林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全程参与,前来听课的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广教研”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愿意采用议题式教学。

(四)考试命题要自觉向高考看齐,引导议题式教学蓬勃开展

教育部考试中心构建的高考评价体系,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20]。这三大转变,引领的不仅是评价的转变,更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考试不是目的,却是引领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一次考试命题都能向高考看齐,实现“三大转变”,才能发挥对教学的正向引导功能。如果考试命题只是机械、单调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只要背背书、刷刷题就能取得高分,势必会强化某些教师的知识本位思想,使得他们排斥议题式教学。为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平时考试命题质量,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层级的考试数量多、规模大、影响深,必须把提高学校考试命题质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学校可邀请命题专家前来讲学,提升教师命题能力;可健全考试命题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反馈考试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可成立考试命题研究中心,通过内引外联,整合校内命题专家资源,挖掘校外命题专家资源,建立命题专家资源库,为提高考试命题质量把关,为培养更多的命题高手助力。

参考文献:

[1][2][3][4][5][6][8][9][10][11][12][13][14][15][16][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1,42,42,42,20,1,41141,43,45,46,42,44,46.4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15)[2020-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808/t201 80824_346056.html.

[18][19]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20]丁雅诵.《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N].人民日报,2020-01-08(12).

责任编辑:石萍

作者简介:庄卫军,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教师发展处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淮安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学议题式教学教学困境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研究
试论社交网络平台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