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肌康复治疗对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分析

2020-06-24扈翠杰

关键词:盆底肌力功能障碍

扈翠杰

(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盆底功能障碍属女性临床常见生殖系统疾病,是由分娩等因素引发的盆底支持结构损伤引发的功能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盆底肌肉松弛及肌力下降,患者可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等,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主要采用康复治疗等综合性干预方案,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医师需结合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84例该疾病产妇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盆底肌康复治疗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4例全部产妇均为产后盆底肌力减退,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42),研究组产妇年龄24~32岁,平均(27.69±1.63)岁,其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17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1岁,平均(27.54±1.85)岁,其中初产妇24例,经产妇18例,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治疗方案为常规基础治疗,医师指导产妇进行提肛肌训练,告知产妇收缩并上提肛门,维持20 s后放松,期间调整呼吸,重复完成上述动作。每日训练2次,单次训练时间为15 min,共治疗2周。治疗期间医师密切监测产妇脉搏、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结合产妇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内容。

研究组产妇采取与对照组一致的常规基础治疗方案,增加盆底肌康复治,主要措施包括电刺激治疗及穴位按压治疗。(1)电刺激治疗:利用我院电刺激治疗仪完成治疗,将电极置入产妇阴道内,依据产妇适应情况调整频率,基础频率设置为60 Hz,脉宽设置为35~700 μs,单次治疗时间为15 min,治疗频率为2次/周,医师结合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情况采取持续性肌肉收缩练习及放松训练。(2)穴位按压治疗:实施穴位按压治疗前医师需告知产妇完全排空膀胱,取左侧卧位,双腿自然屈膝,身体在完全放松状态下调整呼吸。医师对产妇会阴穴及长强穴进行按摩与按压,力度逐渐增加,完成操作后对产妇进行揉法按摩。单次按摩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治疗2次,共进行2个月治疗。

1.3 评价标准

利用我院盆底功能障碍测量仪评估组间阴道肌肉持续收缩时间,以此为依据进行产妇盆底肌力分级,包括0级、1级、2级、3级以上,其中3级以上为盆底肌力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为盆底肌力3级以上比例(%),检验方法为x2,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评估组间治疗后盆底肌力3级以上比例,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评估组间治疗后盆底肌力3级以上比例[n(%)]

3 讨 论

女性生殖器官需盆底肌肉、筋膜、子宫韧带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位置,受分娩等因素影响,女性盆腔结构产生损伤、功能障碍等问题,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病原因为盆底韧带、结缔组织损伤,其主要症状为盆底张力下降,可诱发腰骶部疼痛、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产妇经盆底肌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3级以上比例高于对照组,提示盆底肌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常规基础治疗主要采用提肛训练等方式,部分产妇治疗效果不佳。盆底肌康复治疗采用电刺激治疗及穴位按压治疗,其中电刺激治疗可对产妇盆底神经、肌肉等进行持续性低频电流刺激,有助于提高盆底肌韧性,促进阴道收缩,缓解改善盆底肌功能障碍相关症状。通过穴位按摩可改善产妇局部组织血液流动,恢复其生理功能,其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全面推广应用[2]。

由此可知,盆底肌康复治疗对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功能障碍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