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节是古人的“卫生防疫日”

2020-06-23郑学富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端阳五毒燕京

郑学富

端午节正值仲夏,此时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端午采药药效强

古人认为,端午时节阳气旺盛,正气汇聚,阴邪之气避而走之,中草药最为纯正。此时,一些中草药的茎叶成熟,恰好入药,所以端午是采药的极佳时节。民谚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

端午采药在古籍中就有记载。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是日竞采杂药。”并引《夏小正》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五日采百草,修制药品,为辟瘟疾等用,藏之,良验。”民间至今仍有端午采药的习俗。

端午节人们不仅采草药,还收集一些可以入药的小动物或昆虫。民间有端午捕蟾之俗。这一天人们早早起来,到河边、池塘边捕捉蟾蜍,然后将其带回家做成“蛤蟆锭”,具有消肿、清热、解毒功效。

插艾草、菖蒲、蜀葵驱毒

“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形象地描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驱逐瘟疫的习俗。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浅水滩上,其叶如剑,有香气,插在门口犹如悬挂了一把驱除不祥的宝剑。菖蒲在中國传统文化中是可以防疫驱邪的灵草,其根、茎、花、叶皆可入药,有芳香开窍、祛痰散风之功。

端午节时,人们还在大门前或在室内的花瓶中插蜀葵。蜀葵又称“一丈红”,端午时节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可治吐血、血崩等症。在人们的心目中,蜀葵也有辟邪的作用。

喝雄黄酒避虫毒

俗话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雄黄是一种中药,其味辛、性温,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作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清嘉录》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毒避邪,所以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饮品,民谚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人们将雄黄酒涂抹在儿童的面颊耳鼻处,或在额头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镇邪魅。民间还将喝剩的雄黄酒喷洒在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平日遇有虫咬,用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的人家,还会取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五毒符与五毒饼

古人认为,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为五种毒虫,俗称“五毒”。端午节民间有贴五毒符驱五毒的习俗。五毒符,就是在红或黄色的纸上印或画出的五毒的图像。将五毒符粘贴在屋内墙壁上,再拿五根针刺在五毒之上,意为刺杀五毒,祈求全家人平安健康。《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燕京岁时记》还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葚、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五毒饼是北京端午节时特有的节令食品。古人认为,食用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消病强身。北京的五毒饼是将玫瑰花瓣捣成玫瑰酱,拌上枣泥、豆沙、松仁等5种馅料,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再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模盖在酥皮上。贫寒人家则由主妇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吃五毒饼的寓意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再毒害人。

猜你喜欢

端阳五毒燕京
空竹
《传宋苏焯端阳戏婴图》
端午食“五毒”
庚子端午吟
燕京针灸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理论的应用经验与体会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端阳
浅解三字经 (之八十五)
燕京矿泉水的三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