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2020-06-23姚志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姚志超

摘 要: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相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古已有之,所以课堂上并不缺少提问,而是缺少有效的提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从而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恰当的问题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粒石子,能够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进而能够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备课环节,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在关键处提问,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关键处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譬如阅读教学,其关键处就是文本内容的题眼,所以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内容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设计问题。譬如是修改病句相关的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要围绕病句修改的常见类型以及具体的修改策略展开提问,从而促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总结归纳。譬如是材料作文教学,那么教师就要围绕材料的立意,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文本素材的组织等设计问题。学生只有有效解决了以上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才能有效突破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1]

例如《驿路梨花》,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是文章的切入点非常巧妙。教师可以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主旨展开分析。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的人物,有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有多个哈尼小姑娘,有没有具体人物出现但是名字多次出现的梨花,还有解放军部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出现的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茅屋的真正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总结出文章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性以及茅屋的真正主人,那么就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2]

二、在空白处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国的国画艺术特别讲究留白,文本内容的创作方面也吸取了留白这一艺术精华。初中语文教材上的很多文本内容都出自名家之手,其中的很多文本内容都没有用相应的语言描述完整,而且很多内容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瞄准文本内容的空白处,瞄准学生思维、认识、理解和感受上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

例如普希金著名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诗歌中虽然没有提及具体的被生活欺骗的事情,但是部分初中生有可能也经历过他们所认为的艰难困苦的时刻。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作者普希金当时的生活状态,促使学生想象普希金有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学生可以结合诗歌意境畅所欲言,进而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還有《未选择的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提及的“路”的具体含义,并促使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歌主要运用到的写作手法。

三、在最近发展区提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效的提问,促使学生超越现有的学习水平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学生结合课件中的拓展素材以及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基本能够总结出作者借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但是对于诗歌的细节之处,部分学生思考的可能不是很深入,教师可以从诗歌的细节之处展开,促使学生更加多元化地理解诗歌内容。如促使学生思考:既然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为什么现在却常是忧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具体含义。

四、巧设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追问,就是学生回答过一个问题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作答情况再次展开提问,或是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思路,或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而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作答中,会有不理想的答案,那么追问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析以及深入思考的方式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关于学生正确作答的追问也非常有必要。

首先,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错误解答处追问。如《驿路梨花》,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很容易认为解放军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文章中梨花的妹妹有表述到,是一队解放军叔叔建造了小茅屋,所以有部分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解放军是小茅屋的主人。当学生做出这个解答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师可以再次提问学生:那解放军叔叔建造好小茅屋后是不是就离开了呢?文章中也没有提及解放军叔叔有回来照料小茅屋,那小茅屋中的粮食、木柴又是谁放的呢?如果没有人照料小茅屋,这个小茅屋能够为路人送去温暖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就会意识到,解放军虽然修建了茅屋,但是小茅屋后来的照料者也是小茅屋发挥价值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学生就会自主总结出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管者都是主人的结论。

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正确解答处追问。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很容易从这首诗歌中总结出作者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人为什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呢?通过思考积极向上心态的必要性,学生就能从内心深处受到诗人良好心态的影响。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在文本内容的关键处提问,在学生认识的瓶颈处提问,在学生表现的精彩处提问,在学生表现的错误处提问,在学生表现的差异处提问,从而通过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出学生思维的涟漪,进而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忠山.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9(25).

[2]薄彩霞.巧用错误资源提升思维品质——也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J].甘肃教育.2019(15).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