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呈现

2020-06-23周波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

周波

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

摘 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深受信息技术影响,更加重视开发特色资源,打造亮点资源库,实现新时期的业务转型升级。文章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问题,从建设要素、建设手段、资源呈现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5-0032-02

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5G移动网络、大數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的思维、信息的处理、产业的发展均发生巨大改变。目前,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在我国各公共图书馆得到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5G移动网络技术的特点

5G移动网络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接入速率极快,时延极短,连接能力极强,流量密度、连接密度极高等方面。5G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移动网络服务对象单一、读者感知效果不佳、网络效能不高等问题,使人们的生活体验得到了极大改善。

1.2 大数据技术的特点

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在于能对处理目标涵盖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告别了抽样分析法处理海量数据的旧模式。大数据技术采用分布式处理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配合云储存和虚拟化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最终获得有效结果。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挖掘,其本质在于将各类有用信息进行高速连接,并加以分析,使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利用更加开放和平等,不仅影响了工业产业的数据分析,也影响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因素的变迁

2.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读者变迁

读者变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读者群体发生变迁。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读者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信息素质低的中老年群体成为“科技弱势群体”,难以全面、快速地获取信息资源。二是读者阅读习惯的变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从以纸质阅读为主转向以电子阅读为主,便捷、高效的信息化资源更受读者欢迎。三是读者阅读时空变迁。信息技术使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读者更加趋向于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读图、听书、看视频等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四是读者阅读知识种类的变迁。一方面,知识类型更加丰富,慕课、抖音等媒体带来平民化、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知识共享更加普遍,以往只能通过文字传播的资源现在可以利用视频进行快速传播。

2.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变迁

与传统的纸质资源阅读体验相比,信息资源的呈现要求有更加友好的阅读体验。特别是5G移动网络问世后,资源获取更加便捷,人们对资源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资源丰富、检索精准的平台可以带来更好的体验,更受读者欢迎。此外,读者对资源的实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获取资源日趋简单,资源种类日趋丰富,读者在繁杂的资源中得到的检索结果容易偏离预期,影响阅读效果,降低对图书馆的忠诚度。

2.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秩序变迁

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去中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传播体现了这一特性:一是图书馆的权威性不断下降。人们阅读资源不一定要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还可通过电子产品随时随地阅读资源。二是图书馆的传播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传播模式单一,即从图书馆到读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形成了立体传播结构,实现了图书馆、馆员、读者之间的多向传播。部分先进的图书馆在线上打造了知识交流平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发表阅读心得,探讨阅读体会,分享阅读思想,形成网状传播模式,人人均可成为资源的传播者和贡献者。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方式

3.1 依靠用户参与贡献

从2000年开始,Web2.0概念被逐渐应用到互联网,UGC(用户创造内容)以及UGM(用户创造营销机会)成为公开征集资源的两个重要理念。基于此,我国互联网公司开始利用这种模式鼓励用户参与贡献信息资源,最为成功的典型案例是百度百科。在国外,很早就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尝试建设“用户贡献系统”,包括WIKI、谷歌、Skype等,依靠用户的参与汇聚信息资源,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内容也符合用户的阅读需求,容易被用户所接受,节省了营销推广资金。在视频方面,以往图书视频资源的制作和上传基本都由专业人士操作,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互联网搭建了全民制作视频的平台,用户可以利用全媒体技术进行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在参与网络生活时所产生的图文、视频都可以在筛选后被加以充分利用,成为图书信息资源。

3.2 与其他机构合作建设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的检索、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更加倾向于便捷、高效的阅读模式,而传统的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虽然具备了系统性和易检索的优势,但在便捷、高效方面依然不及数据库商和媒体平台。同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门槛和技术要求更高,建成之后往往难以广泛传播,而数据库商和媒体平台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移动传播平台,通过微信、App等进行快速传播,从而快速提升其影响力。因此,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合作建设特色资源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成功的案例有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湖南图书馆“一网打尽”数字服务平台等,这些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利用了媒体机构的系统传播优势,按照读者的阅读喜好对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建设独具特色的阅读网站。

4 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呈现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读者查找信息的过程更为艰难,发现成本越来越高。如何在海量的资源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源,成为很多读者在参与阅读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通过建设特色资源库,还不能完全吸引读者关注,还应选择与之相配套的便捷、准确的资源呈现方式,使馆藏的特色资源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被读者所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

4.1 借助专业软件呈现

传统的纸质资源在查找时非常不便,不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大量的纸质资源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整合、储存、分析、利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专业的阅读App呈现馆藏的特色数字资源,但必须与App所有者达成合作协议,且需要等待资源授权,才能上线供读者阅读,从这个角度看,借助专业软件呈现特色资源的方式虽然可行,但较繁琐。2019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也提到该方式在数字阅读、在线教育中占比不大的现状。

4.2 依托大数据呈现

大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布式处理,无须采用抽样分析方法。借助大数据这一优势,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搜索和阅读喜好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将读者检索变为图书馆主动提供。目前,已有很多公共图书馆开始尝试采用这种方式构建智慧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读者提供超出其预期的特色资源阅读服务。但是,该方式只有征得读者的同意,才能收集和分析读者搜索、阅读的信息,目前这样的服务在我国尚未得到普及,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4.3 与媒体合作推广

信息技术环境下,媒体和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例如,博物馆和央视合作,推出的鉴宝栏目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黄金栏目,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也使更多特色资源可以被公众看到。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合作模式,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将馆藏的特色资源进行再包装,实现更大范围的呈现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梁旭雯.数字化图书馆品牌建设探讨[J].智库时代,2019(43):7.

[2] 韩伟,邢晓鑫,龚丽丽.国内图书馆开放获取资源建设研究文献述评[J].智库时代,2019(42):25.

[3] 吴敏琪.新时期中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探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10):18.

[4] 李媛媛.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9):143.

[5] 涂军.“一带一路”倡议下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路径[J].今传媒,2019(10):82-83.

[6] 郑小灵.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可持续發展探讨[J].公共图书馆,2019(3):42.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