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芜,像河流一样向前奔腾的生命

2020-06-23李志能

辽河 2020年6期
关键词:故居

李志能

“到艾芜先生的故乡去。”这个初衷缘于二十多年前阅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立即就被他笔下那诗一般古朴浪漫的情调所深深地吸引,那些与我身处的地方不一样的景色、风俗和那鲜明的傣族风情,南国旖旎的风光,以及缅甸的风土人情,让我如痴如醉。

艾芜先生是一位流浪型的作家,他的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艾芜先生是一个火热的人,他走光明的路,唱温暖的歌。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漂泊,二十多岁就蹬上草鞋,带着纸笔,和一只用细麻绳吊在颈子上的墨水瓶,“像吉卜赛人似的,到处漂泊去”,一个人开始奔往滇缅一带,向南流浪。他的闯劲很大,天不怕,地不怕。路途上的风景,映入他的眼睛,走过的地方,遇见的物事,都走进了他的小说和散文。南方边疆僻壤是他的天地,在滇缅异邦漂泊六年的日子难得安生,他在诗里写道:“有文皆苦,无食不酸”,其流浪生涯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这一段漂泊的经历,对于他这个充满理想的青年来说,都是不以为苦的,对于他的人生与创作来说,也有很多的收获。

在阳光朗照的春日上午,沿着乡间的村道慢慢前行,仿佛回到了时光的深处,又如恍惚之间,不经意地一脚踏进了黑白老电影里。是的,就是在这饮马河水北去的涛声里,在乡村尘封已久的记忆中,艾芜先生在这里出生和成长。为了革命,为了追求真理,这个接受过新文化教育的他又从这里出发,不畏前途漫漫,一路流浪南行。他用手中的笔,把西南边疆地区底层社会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图景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了我们了解那一个时代,研究这些人物的实物资料。他作品中鲜明的地域色彩、神秘的环境氛围,又使他的创作风格偏重于抒情和浪漫。

在他的《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快活的人》《荒山上》《松岭上》《森林中》等篇什之中,他用手中的笔,把在这山道、峡谷、松林、月色、鸡毛店、茅草地、马帮等地上演过的凄美感人的故事,用批判的立场和人道主义的意识,浸透在他所描述的字里行间,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高原的落后、蛮荒、艰辛、恐怖展露无遗,把一个旅人所经历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细节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呈现给读者,这不能不说是艾芜先生对那一个旧时代的深刻揭露。正如艾芜先生所说的那样:“河把自己的流水,去灌溉两旁田里的禾稻豆麦,去浸润两岸长着的树木花草,去饮啜村庄人家的牛马,去洗涤村妇手上摆着的衣裳,去解除农人脚上粘着的泥污。人也得像河一样,不要只是工作着,吸收着,充实着,还得将自己的生命,贡献給那些平凡的劳苦人们。”而这一条河,一直涌动在艾芜先生的每一根血管里,不停地流淌着,奔腾着。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个宗旨。

其实,艾芜先生的故居就在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的汤家大院。这座洒满了阳光,充溢着文化气息的偏僻庭院,四周安谧,院内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感到如同在大山之中一样的清幽。这里,有他的生命,有他文学的灵魂不曾离去。

“清流”“翠云”,这样的地名真是很好听,有一种想清逸出尘的味道。村子的周围种了很多的梨树,春天来了,田野里一大片梨花盛开,蜂飞蝶舞,枝头飞雪。这里是艾芜先生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在距离这座大院远远的地方,就看到一座极富川西民居风格的房屋静静地藏于竹林幽深的小院。青砖,黛瓦,白色的墙壁,雕栏格窗,一切都是那样的似曾熟悉与亲切,散发着静谧的书卷气息。这里,就是艾芜先生的故居。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乡对漂泊游子青黛色的记忆。

艾芜先生故居的占地面积不大,是传统的四合院,正屋和厢房不改当年的形制,小青瓦坡屋面,抬眼一看,屋脊平直,瓦垄平实,檐口平整,川西匠人的手艺真好,一堆材料到了手里,干出的活儿就是漂亮。在川西坝子,多见这样的村屋。

故居的正屋和厢房,早已经没有人再住,墙上满是留下来的老照片,屋中摆放着从乡下收来的零杂家什,多是在艾芜先生作品里写到过的箩筐、鱼篓、石磨、杆秤、背篼、草鞋、镰刀、马灯、算盘……艾芜先生在小说里把情感都赋予了它们,这里的大部分物件,都有着简单的文字,都曾经出现在艾芜先生的某一篇作品之中。这些文字说明,如同披览古书时的注解,可供查考。眼前的这些杂什,随物各有注释,文字虽简要,但在我心里,知其来源,愈发觉得亲切,心里有一种家常气息所浸润的感觉。

艾芜先生故居的院子里有三棵树,皆极高大,树干朝天上钻,早就过了屋顶,发出的阵阵馨香,淡而悠远。一棵是菩提树,另外两棵是水冬瓜。几蓬红艳艳的三角梅,热热闹闹地开在太阳底下,一片明艳,耀红了整面黄泥墙。

艾芜先生的塑像就坐落在这座小院和煦的春风之中,很清癯的样子,但眼睛极亮,透着光芒,深情地看着这个世界。塑像的前方是一方草坪,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铺出一行行绿诗、绿歌、青波、青浪。在艾芜先生故居的这一方净土之上,不断有人在这里缅怀俯仰先生温柔敦厚,慈祥恺悌的塑像。著名诗人流沙河给艾芜先生的故居题写了八个字:“清流其人,翠云其魂。”道出了艾芜先生的人格,以及一个作家和故土的关系。

故居的周边栽种了小草竹丛,修建了茅草亭、道耕轩、《蓉城受教》景观小品、广场等,并有两处泉眼——汤家泉和乌木泉。故居内设立了陈列室,按照《童年的故事——耕读传家、新旧之间》《南行记——漂泊寻梦、异乡革命》《锻炼——左联战士、流亡路上》《百炼成钢》四个主题介绍了艾芜先生一生的足迹。

其实,艾芜先生的一生,无论是在政治波澜的潮头或谷底,还是被时代潮流抛向岸边,他的生命始终都散发着那一份割舍不去的新文化书卷气息。历史是一条永远连续的文化之链,新文化始终要用旧文化作为自己茁壮成长的土壤。在时代更替,历史大变动之际唯有如艾芜先生这般全身心接受新文化的洗礼,并将传统文化细细咀嚼,消化得能够挤出新思想的“奶”来,才能全身心的去拥抱新时代,成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韧战士,为缔造新时代战斗到底。

历史的车轮悠悠地转过了百余年,而今艾芜先生故乡的春天,来得是那样的迅速,那样的悄无声息。仿佛檐上已经泛绿了多时的小草,村边滴翠的茂竹,窗台盛开的鲜花。春日的阳光朗照在这古老的故居之中,照在这些略显古老的建筑之上,照在行人身上,细碎,温暖,有着一种恬静和闲适。

故居旁边,有三两个当地的老人,在吸着纸烟,在有一搭没一搭地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讲述着发生在这个故居里的人和事,以及故居里那些曲折绵长的故事。现在,这里依旧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到放学时间,穿着校服的孩子们浩浩荡荡地走出校门,顿时,这条村道最热闹的时候便到来了。

故乡旁边饮马河的涛声依旧,往事如云烟俱散。艾芜先生的故居,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故居。有望得见的山水,有可延续的历史记忆。它从历史的根脉突围而出,一路延伸到了现代。

屋檐下的风铃声穿破岁月的窗帷,“叮叮当当”地响着,岁月悠然,不慌不忙地轻吟着悠远的旋律,似乎一切与艾芜先生有关的记忆,不期然地都从记忆的深处一下子复苏了,萦绕于脑海。“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一段话,现在已经刻在了他的墓碑上,碑面上镌了一束山茶花,花里有他丰盈的心灵。

这是艾芜先生可谓精粹之极的座右铭。这一段话,无疑是先生人生的自白。他的生命始终与水密不可分,心胸和思想都得到水的濯洗与浸润。哪里还有风尘入眼?哪里还有俗务索怀?若热衷于名利的人,肯冷静下来,用心去读一读先生的文章,肯定是可以醍醐灌顶的。在艾芜先生的文字里,那水竟是这样的清凉透骨。对先生的为人和为文,我们透过历史的茫茫迷雾,可看到一个作家真正的良知依旧岿然独存。

如果没有艾芜先生,清流镇翠云村将是寂寞的;如果没有艾芜先生,中国现代文学也会缺少一片灿烂的风景。现在,先生走了,风景永远留在了身后,他已不再回头。

猜你喜欢

故居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
余廷林(一首)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故居
论成都地区近代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名人故居进退两难
罗炳辉将军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