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小品画《出水芙蓉图》研究

2020-06-22夏梦洁

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宋代

夏梦洁

摘 要:《出水芙蓉图》作为北宋小品画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画幅虽小,但花叶的不同姿态,都表现得入木三分。现今,我们不仅要传承工笔花鸟小品画的意趣,更要探寻其面临的当代语境,这将是推动当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宋代 小品画 《山水芙蓉图》

一、《出水芙蓉图》简介

《出水芙蓉图》,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25厘米(如图)。裱边贴签:“吴炳出水芙蓉”。此幅无款印,只有残印一角,但《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宋代·下》中记载是南宋人吴炳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水芙蓉图》画面中主要分成红、绿、赭石三大色块,厚沉高雅,属于工笔重彩画。画中的荷花占据画面大块面积,花瓣的表现技法采用“没骨法”,用笔轻细,以粉色打底,加重花瓣外面的红色,加以虚实相间的细线,勾勒出花瓣的脉络以及丰腴轻盈的质感。花中的莲心主要采用赭石色,用粉色提亮周边,以表现其凹凸质感,花蕊则直接用疏落有致的纯白色点勾而成,丰富了画面整体色块之间的对比。荷叶正背面用色深浅不一,正面整体呈墨绿色,夹杂着一些石青色,与叶背面的灰绿色相呼应,并且荷叶主叶筋上运用双勾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叶面的起伏。可见画者非常注重细节,力求一花一叶都刻画得真切逼真,充分反映出理学的“格物”精神,在当时几乎达到了写实风格的极致。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出水芙蓉图》画幅较小,但其势不变。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略。”此画采用折枝式构图,主要依据现实生活中花的生長态势,截取大场景中的一小部分来进行描绘。同时画家在描绘对象时对其造型要求极其严谨,对于画中花瓣、荷叶、荷梗的疏密、穿插均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法,且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出水芙蓉图》以小品画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为作品增添了一份活泼与清新,也更自然地把画家内心的细腻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尽管《出水芙蓉图》的画面中只有一朵盛开的荷花,一片展开的荷叶以及一片卷曲的嫩荷叶,却让观者在感慨此荷花造型的完美之余,也切身体会到了整个夏日荷塘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芬芳。

二、《出水芙蓉图》之美

1.以小见大

北宋后期,理学盛行于世,“理一分殊”是其重要思想内容之一,正如二程再传弟子李侗所言“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其在绘画创作领域中,则表现为“以小见大”的哲学观。再加上诸如禅宗思想、佛家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中“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就应运而生了。

《出水芙蓉图》中运用俯视的表现手法,在不及盈尺的画幅之中,画者描绘了一朵几乎与实际等大的荷花,和两片有意缩小的荷叶,分别采用工笔淡彩和工笔重彩的画法,旨在通过对其细致的刻画,来表现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画面中虽然仅描绘了荷花一朵,荷叶两片,却渲染出了整个荷塘的无边夏意,达到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诠释出“三五小圆荷,盆容水不多。虽非大薮泽,亦有小风波。粗起江湖趣,殊无鸳鸯过。”之洞见大乾坤的境界。

2.虚实相生

中国古代孔孟等圣贤提出,宇宙是“虚”与“实”的结合,即“阴”与“阳”的结合,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绘画领域,换言之就是要求在描写实景时必须做到虚实相生,结合主观思想,避免画面过于单板,并且要能够勾起观者对于绘画作品的“美”的联想。

在《出水芙蓉图》中,画者力求在有限的画幅中追求多变的形式感,对于一花两叶的刻画一丝不苟,但是又拒绝拘泥物象本身的俗套。整个画面采取上整下分的构图,去除直观主体荷花周围多余的景致,在荷花上方留白,空白的虚突出下方所描画物象的实,而画面下方又不是完全的实,画者在花、叶、梗之间留有面积大小不一的空白,真正地运用了中国绘画中常说的“留白”技法,所以整个画面有虚有实,即凸显了画中主体物荷花的娇艳婀娜,形成了一种和谐美,又在很大程度上使画面达到了艺术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出水芙蓉图》一画中所表露出来的生命洋溢的状态,也给观赏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

三、《出水芙蓉图》之憾

1.缺题词少画意

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力倡导文官政治和文教事业,从而提高了宋代文士的整体文化素养,因此,晓画擅画、精通诗词成为了宋代文人的标志。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可知,宋代小品画中出现了较多诗词,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画家本人在画中题跋,二是欣赏者在作品中题跋。不管是以上哪种诗画结合的形式,其题画诗词的意趣符合绘画形象的内在含义,往往能够进一步阐释画者未尽之意,挖掘画面的深刻含义。同时题画诗词作为画面的一部分,可以与画面的空白形成一种新形式的虚实对比,进一步丰富画面表达美的艺术形式。

《出水芙蓉图》作为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中难得的佳作,技法上勾勒严谨精巧,渲染细致入微,深刻地表现出荷花虽出俗世而不染红尘的谦谦君子之气。遗憾的是《出水芙蓉图》未能做到诗画结合,缺少一份诗情画意。倘若当时画者能在画面上方留白处,加上一两句类似“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短精练的题词,就好比画有了声音,词有了形态。一方面,题词可以提升《出水芙蓉图》画面的表现性和意趣,另一方面,观者可以通过画面更好地理解该题词的内涵,岂不是一举两得。

2.灵气不足工而无韵

在两宋时期,由于“格物致知”思想的盛行,大多数画家都崇尚写实,主张到自然中去观察,注重对大自然细微之处的认真观察和揣摩,再加上精妙笔墨的运用,将物象的外形刻画得惟妙惟肖,此时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一旦把握不好度,绘画作品高度写实的状态往往容易发展成“匠气”过重。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徵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可见,所谓“匠气”就是工匠习气,强调以技法求胜,而缺乏创作所应有的艺术特色。

《出水芙蓉图》虽然是南宋时期的一幅传世佳作,却也未能避免沾染上“匠气”。画者在描绘荷花时严格按照其生长态势来进行勾勒,并且留心到了瓣尖的造型和丰腴感,荷花后面衬以绿叶,在荷叶主叶筋的表现上采用双勾的绘画技法,将叶面的起伏变化描绘地活灵活现,可以说画中每个物体的形态、色泽都恰到好处。不过在我看来,绘画中最怕匠气,原因正是面面俱到。这种对细节刻画几近痴迷的专注,有时候会让画者产生“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之感。《出水芙蓉图》中画者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阶段,虽然在物象的形和画面构图中加入了自己的一点主观思想,但却仍是以遵从自然崇尚写实为前提进行的,那微乎其微的改变并不能掩盖其内在浓厚的“匠气”。这种以形写形的画匠作风的画作大多能在瞬间吸引观者的目光,让人赞叹其造型逼真,跃然纸上,但若细细品味,却给人一种“灵气不足,工而无韵”之感,未能达到以形写神的境界,缺乏一定的美学价值。

结语

工笔花鸟画发展到宋代,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崇文抑武”政策、绘画艺术平民化等因素,其画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以小品居多。《出水芙蓉图》一画构思新奇、设色高雅、笔墨精妙,乃是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中的精品。在这方寸画幅之间,画者对荷塘一角、只花片叶进行精心刻画,并且注重画面空间构图的虚实关系,借此传达画者的无限思绪。看到画中的一朵荷花,就能让观者感受到整个荷塘里开满了荷花,这是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处理手法。

除此之外,诗词和绘画两者在宋代不仅均呈现出繁盛之势,且出现诗词和绘画的真正结合,即在画面上提词。可想而知,诗词和绘画这两种意境追求相似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也碰撞出了许多不一样的火花。倘若《出水芙蓉图》一画中能加上一份题词,岂不是能够更好地寓意于物,表达画者的无限情思。再者,《出水芙蓉图》一画精巧细腻,几乎达到了写实的极致,反之也体现画者过于沉迷于技巧的堆积,未能恰当地把握好“度”,以至深陷“匠气”过重的泥潭,缺乏自成高格的“境界”。

正如唐代著名書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传承《出水芙蓉图》中精妙的构图、设色和技巧对于艺术家们是必要的,这既是一种学习,又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同时,面对多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艺术家们也要思考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是否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趋势?只有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师承传统,不断拓宽眼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独具特色的自我风格,才能创造出不同于传统精神境界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花鸟画艺术,从而继续推进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注释:

张慧.从宋代山水画看宋代园林艺术[M].浙江大学,2013.

何静.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M].浙江社会科学,2009.

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郭思言.宋代花鸟小品画语境的当代建构[M].西安美术学院,2016.

吴南.琢磨艺术——工艺雕塑设计制作中的审美意识[M].雕塑,2014.

刘建会.唐代书法美学思想探析[M].河北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以《全宋词》为蓝本看宋代歌妓词人及其词作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