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国山歌的民俗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22陈雅萍

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发展

陈雅萍

摘 要:兴国山歌是中国南方山歌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音乐来源于赣南客家的传统山歌体系。因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艺术特色,深远的社会影响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客家民俗是兴国山歌最重要的文化特色,从最具原生形态的传承方式在跳觋仪式中演唱兴国山歌, 先后经历了萌发、定型与扩步的过程。兴国山歌的传承在当代文化转型时期发生着重大的变迁,形成了多样的传承方式。本文将重点针对兴国山歌多样的传承方式及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以明意蕴。

关键词:兴国山歌 传承方式 发展

在传统的歌唱形式当中,山歌是最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歌唱形式,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民族文化影响。山歌的产生来源于民众在日常生活的口头即兴创作,而其传承的方式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实际传播方式进行的。兴国山歌是我国赣南客家族的一种重要民歌形式,赣南地区是“客家摇篮”,其以山地丘陵为主,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孕育了兴国山歌。据记载,兴国山歌“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到如今”。兴国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现代以来,兴国山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尤其在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创作了一批经典作品,例如《苏区干部好作风》、《打只山歌过横排》等,兴国山歌伴随着红军长征而转战南北,红遍全国。“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传说就说明了兴国山歌在当时起到的重要鼓动作用。

兴国山歌既体现了中原的文化精神,又吸收了少数土家族的音乐风格。可以说,兴国山歌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多重交融性。山歌表演是仪式的核心标志,其特点是音调的刚健粗犷,声音绵长。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激昂形式,常常以“哎呀嘞”象征情绪的语气词为开端,以歌抒情。比如男方唱到“哎呀嘞, 一绣褡裢簇簇新, 花针落地妹来寻......”,女方回应“哎呀嘞, 锣子不打不出音, 油芯不拨灯不明......”,习惯用“同志格”、“心肝格”、“心肝妹”等称呼词结束,显得有礼有节, 亲切动人, 善于运用反复演唱来加深对主题的渲染和强调,使歌曲的主题形象更加鲜明。兴国山歌的演唱形式既有对唱又有独唱,一般演唱者都会手拿一个小锣,通过敲击来开场,以示表演的开始。

一、审美与文化价值

1、审美愉悦

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山歌最出名的代表山歌。它以悠久的文化、灿艳的文学、优美的唱腔深得客家人民的喜爱。尤其它在曲式结构、调式音阶、节拍节奏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美感的创作者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作,是一种古朴的民间歌曲,节奏上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包含着劳动者的心声以及山歌的美丽韵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时代以及社会的人民生活情趣,在这种基础上具有着一定的审美价值的体现。兴国山歌在美学的价值塑造上是源于时代背景下的兴国人民生活理念及其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一定基础上,也为兴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和价值,因此在欣赏兴国山歌时能够与兴国人民产生时代与思想的美感价值,从而产生一定美的愉悦感。

兴国山歌主要有散歌、长歌、情歌 (室内) 、民俗歌、杂歌等等。在兴国山歌演唱的过程中对于旋律的转换、歌词的语言表达以及对于演唱的多种形式都有着不同审美价值的体现。可以说,在整个兴国山歌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流传性的将民间音乐艺术全面的价值体现于审美观念中。比如“玄虚歌”、“竹板歌”、“郎搭妹妹搭郎”、“革命山歌”、“祝赞歌”等。尤其是“祝赞歌”的演唱,是一种兴国人民的重要议程,比如孝敬父母、儿女婚嫁等,也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常常在元宵前夕,几乎每个村落都会有彩灯表演,在彩灯表演中,贯穿“祝赞歌”,比如唱的“哎呀嘞, 天开文运大吉昌, 龙灯摇摇到华堂;祝贺东君好运到, 五福临门喜洋洋;”成为了兴国山歌最普遍的传承形式。当然,在祝赞的民俗仪式中,也有朗诵的形式,主要赞扬师傅、道士等,正因为兴国县人民的需求,才有了艺人求生的职业。

兴国山歌有突出的仪式功能,跳觋仪式是兴国山歌的特殊传承方式;是最原生态的传播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跳觋”是当地人祈福的一种活动,有时也会伴随降妖除魔的仪式。主要在秋季的晚上举行,几乎一演,就是通宵达旦。但是,比较普遍且影响最大的是“藏禁”,就是小孩生病了,请法师来作法,以驱除邪气。主要包括了“装坛”、“请神”、“吹角和取水”、“行罡”、“解粮”及“送神”等环节。一直唱到天亮,把各路神仙送回原路,这个仪式才算结束。

“跳觋”歌手也称为“觋公师傅”。至今,有好几个流派,就像不同的家谱,有着不同的辈分排序。例如道、法、冲、汉等。有好几个派别,分别保留了不同的派系,不同的演出风格。但是,正式这些不同的风格的特质才能够形成兴国跳觋仪式上的创新。

2、传播知识

兴国山歌具有以腔从词的特点,体现在客家语言的口语化、生活化。歌词与节奏有着密切的关,句式结构比较自由。主要以“四句七言体”为主,有句俚语说“ 两句唔成诂!三句唔成歌(“唔即不的意思), 特殊的衬词、衬腔给兴国山歌的节奏带来了更多的變化。这种特征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歌词的歌头,歌头在缔造的过程中是兴国人民的劳动历程与辛苦磨炼,从日常的劳作和实际生活当中所产生出来的,这种歌头具有很强的知识理论与哲学思想性。另外,山歌的主体部分是具有一定的生动形象的比拟的,兴国山歌在表演和演唱形式上具有很多特殊的表现形式,比如锁各、盘歌、斗歌或者丢关音等。这些都包含着兴国人生活以及智慧的思想。其中,“丢关音”分谐音双关和含义双关,是散歌中的情歌对唱, 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荟萃了兴国山歌的精华。

斗歌,这种演唱形式也更具灵活性,在整个斗歌的过程中演唱者能够与听众共同进入当前的角色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使得演唱者具有一定的脑筋开阔,智慧转换的知识思维灵活运用性。而丢关音更加接近一种谜语的形式,但是却有着不同之处,这是一种将谜语转换为兴国的山歌的方式,这类演唱方式具有一定的先后对应性。在兴国山歌的演唱形式上会涉及到多种形式的文化体现,这些形式的数据信息量包含广泛,容量巨大。在整体的演唱与体验过程当中不仅能够体会到兴国山歌的美感愉悦,更加会受到民族音乐艺术的知识洗礼。

二、传统的传承方式

1、家族影响

兴国山歌与其它的客家民族音乐一样,是经过了长久的历史发展,进行了不断的沉淀和积累的。随着客家先人的不断南迁,也将这种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到了相关的客家地区,并结合着当地原有驻民的瑶族音乐等进行了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有效融合。在不断的历史发展和艺术沉淀下才有了今天的兴国山歌。在面对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下,家族的影响力对于整体的兴国山歌传承有着深远的延伸性影响作用。客家人具有深厚的宗族以及家族意识,兴国山歌的演唱者在孩童时期就受到家族长辈的才艺的熏陶,这种身临其境又具有言传身教的家族环境,对于兴国山歌的有效学习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徐盛久家族就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将“跳觋”等演唱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从小跟随父亲学艺,耳濡目染地接受徐盛久的技艺。

2、师徒传承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宗教观念和保守思想,因此他们习惯生活在一定范围内的生活区域,喜欢客家群居生活,这造久了他们固有的文化习俗。在当今的兴国山歌的传承中,离不开师徒有效的传承,只是从传统社会的“普遍行为”转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个体行为”。比如兴国县文化馆山歌队和山歌剧团,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的山歌手。这种拜师学艺的重要方式也是对于兴国山歌的传播及发扬的形式。有效的师徒传承,带动着兴国山歌的持续发展和延伸,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山歌演唱者。这些山歌演唱者将兴国山歌不断的传扬和发展,为兴国山歌的弘扬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实现意义。

三、兴国山歌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性

在传统的兴国山歌当中,对于歌词的传承蕴含着一定的诗经比拟的手法体现,在音乐价值不断提升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体现。兴国山歌主要的来源是山民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当中的即兴创作,对于山歌的核心思想上具有着一定的浅化、直观的表现特点。在当下对于美感的不断追求下,在顺应当前的时代背景时,应该创作一些更富有思想性,体现主旋律色彩的题材的歌曲。在兴国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还需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

对兴国山歌的传承及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国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我国群众对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对于文化生态平衡的保护同样有着必然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兴国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审美、文化、历史、教育等多重价值,我们因地制宜地对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出优化路径,努力为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

2、创新性

传统的兴国山歌是以山野间的独唱或者对唱的形式进行情感生活表达的,这也体现着人民对于劳动生活方式的主体展现形式。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山歌的创作和演唱形式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化表达形式。对此,坚持“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四位一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分析和理论推定着手,通过全面了解兴国山歌的历史文化环境、由来及其发展、艺术审美价值,加大当局的政府干预力度,确立多元化的立体体系来进行创新;加快民间音乐类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属于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的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民间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体系;鼎力支持民间音乐类非遗产业化成长,提高综合的影响力,使其走上传承的、保护的、发展的有效良性发展之路。在兴国山歌的表演形式上应该针对当下的时代背景进行通俗化的创新形式改革,以此来丰富兴国山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结语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厚。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阈下,兴国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社会功能与多元的音乐文化内涵正不断外延。原始古朴的音乐风格,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 极富个性的音乐旋律深深扎根中华大地。笔者期望更多的学者、作曲家能够关注到兴国山歌,创作出更多具有江西风格和时代美感的音乐作品,让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绽放新的光彩,从而更加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璀璨的藝术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建锋.兴国话对兴国山歌的影响——兼谈兴国山歌的保护与发展[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李美群.守望民族音乐的“根”与“魂”——读皮晓彩教授《兴国客家山歌艺术研究》[J].音乐创作,2016(6).

[3]欧阳绍清.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方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4(6).

[4]中共兴国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 兴国山歌选.德宏民族出版社,1995.

[5]兴国地方县志办公室.兴国县志[Z] 1988.

注:“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兴国山歌的传承与保护(项目编号YG201808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