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人物画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特点

2020-06-22徐海涛

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

徐海涛

摘 要:群体人物画是中西绘画作品中的一个门类,通常以多个主体人物构成作品的完整画面,通过人物的不同大小、服饰、排列方式以及背景传达出作品的主旨内容。中西方群体人物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功用、表现手法与呈现内容各不相同,其对社会与观众产生的作用也各有差异。探究其发展历史与审美特点,在梳理此门类绘画的发展历程的同时,能够明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此类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功用,服务于当下群体人物题材作品的发展与创作者的创作。同时,使观者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在意涵。

关键词:中西方群体人物画 群体人物画特点 创作方法

一、中国“群体人物画”

广义上的群体人物画通常指,画面中包含多个人物主体,画面所传达的信息通常由构成画面主题的人物与人物与空间的关系所传达、且由此共同构造成具有特定内涵的人物场景绘画作品。不同于以单人为表现主体的形式,群体人物画更注重人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物与情境的共塑关系,因此,群体人物画所传达的信息也相对丰富、详尽、准确。纵观中国绘画史,描绘群体人物的作品自石器时期便已有创造,论析其发展与演变能够提取出其独特的社会功用与审美特征。

1.原始时期群体人物画

1937年,出土于青海省的《舞蹈纹彩陶盆》,其创作年代可上溯至新时期时代,作为水器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以简练生动的线条绘出有三组人物舞蹈图,简练稚拙的线条,将人物的体态勾勒毕肖,其欢脱活跃的舞蹈姿态应属较和平安定的传说时代,即母系社会繁荣期的产物。虽然此时绘画并未独立分科,但此件通过组合人物表现、蕴含着时代背景与精神的彩陶人物绘画,可谓是我国群体人物画的开端。

2.魏晋时期群体人物画

魏晋时期,中国人物画成为独立画科,人物画作具有“记录”功能。魏晋玄学的兴盛,使此时的人物画兼具人伦品鉴的功用。人物画形成了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独特的创作手法,作品多用作记功录事,成教化、助人伦,题材通常具有道德上的劝诫功用,最能体现这一时期人物画价值特征的有: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3.唐代群体人物画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群体人物画也随之进入成熟期,其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画与仕女画的创作中。在人物位次安排上,遵丛“主大从小,尊大卑小”原则,这一原则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展现明晰。作为群体人物画中的仕女画,早在初唐就受到重视,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在唐后宋前的五代时期涌现亦出现了顾闳中、周文矩等擅长绘制群体人物作品的大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周文矩《文苑图》都是群体人物画不可忽视的佳作。

4.宋代群体人物画

宋代以来,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群体人物画因其题材所限,难能出现兴盛的面貌。但仍有人物画家及作品值得一记。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在用线上显出吴带当风的特色。李公麟的群体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方面,能塑造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人物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李唐的《采薇图》等。

5.明清群体人物画

明清人物画相对前朝较弱,直至晚明时代,人物画得到振兴,出现了陈洪绶的《升庵簪花图》、以及崔子忠、丁云鹏、吴彬等画家。他们糅合晋唐五代与民间的传统艺术,在浙派和吴派之外,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

二、西方“群体人物画”

人类最早对记忆与意识的表现皆取材于自然。早期艺术由最初对自然归纳产生各式花纹符号,至母系社会着重表现对生殖繁育能力的崇拜表现,而更高级别的精神追求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要等到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才产生,西方群体人物画出现于这一时期,此后群体人物画随着时代的需求与发展不断变化其形式与特点。

西方最早的“群体人物画”出现在器物、纪念碑等物品上。其开端可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美索不达米亚乌尔皇家墓地出土的《乌尔皇家旗》。公元前2350年的《纳拉姆辛石碑》中,国王也以其高大的身材和位列中央以表明其尊贵的身份。埃及人对于死亡尤为重视,致使墓葬成为亡灵栖居的重要场地,对于生前生活场景的再现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一时期的群体人物像主要以彰显政治权威为主,是当权者权力的象征,通过神圣比例和中央位置对主人物的表现是最主要的手段。

1.中世纪时期

受基督教影响,此时期人物作品皆以描绘圣经故事为主,以传播宗教精神。在拜占庭镶嵌画《查士丁尼及其随从》中,描绘了查士丁尼及其众多随从的人物形象,此时绘画理念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代表宗教精神的图示,忽视对人物客观真实面貌的还原描绘,因此,其中人物比例失调呆板僵硬,神情麻木眼神空洞。这一时期的群体人物画古板,最简化的模仿自然,主要功用是为神权服务。

2.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致使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等学术环境相继转变。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人为本”人性的光辉,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精神桎梏,打破“禁欲”、“苦旅”的枷锁,人们开始注重人性。画面中出现了如平凡母子般的圣母与圣子,不仅有了人性的光辉,还有明暗的表达,透视法则的运用,人物动作真实而自然。这一时期作品主要特点为宣传人性光辉,并将解剖、透视等科学技法融入画面。使得人物形式自然柔和。

3.宗教改革时期

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西班牙的格列柯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画家,其《奥尔伽兹伯爵的葬礼》是这一时期群体人物像的代表,画面表现了现世与天堂的连接。德国艺术家丢勒的铜版画《启示录四骑士》亦是这一时期群体人物画的代表,此时的人们相信基督会再一次降临并接手新的世界,丢勒的作品契合了此时民众的思想期盼,这幅恐怖的《启示录四骑士》受到了追捧。这一时期宗教与思想的动荡,藝术创作也深受影响,体现在群体人物作品中的作品多以宗教故事为依托,表现怪诞、恐怖、不安的场景与气氛。

4.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延续与发展,是科学理性的延续。德拉克罗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中,画面以三角形为构图形式,打破古典时期用色的模式,大胆的将虚拟寓意与现实相结合,在画面运用的鲜艳颜色不仅有对比也有延伸,使得整个画面更为有感染力。精神上持续加压为更好的奋斗营造精神氛围,这一时期作品多是激励注重线条、明暗、透视来塑造人物形象,使画面充满朝气,不在空洞不安。

5.印象时期

随着光学的发展,画家开始意识到物体固有的颜色和阳光下眼睛的所见到的颜色有所差别,画家开始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描绘自然光下的事物。在德加的作品《昂巴萨德尔音乐咖啡座》中,所描绘人物的脸部细节被代之以鲜艳的色块,马奈的人物作品中也都将面部还原给更真实的自然下的受光效果。此时的群体人物画脱离了宗教、文学的束缚,成为了探讨新兴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绘画技巧的承载媒介。

6.现代时期

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在饱受精神摧残的同时也进行深刻的反思,除了在科学、思想界之外,绘画的反思与革新亦风起云涌,诞生众多艺术流派。在怀疑科技的红利对人类影响究竟是利是弊的同时,对战争的反思与揭露也同时进行。作为立体主义名作的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了格尔尼卡惨案,控诉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画面中人物无完整的轮廓,而是扭曲的存在。以独特的手法将群体人物中焦灼的气息与战争的惨烈表现出来。

三、东西方群体人物的审美特点与功用

1.中西方审美特点

由于中西所处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历史进程的不同导致中西绘画各具特色。中国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哲学,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群体人物画中所体现的是以线造型、以形写神,更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情感。中国的群体人物画多为记录,对于透视、比例等都不是追求的目标,所以画面多以平面形式出现。在绘画创作中国画讲求“在似与不似之间”闲适自由,不拘泥于现实场景,采取散点透视,更多地表现内心所想,追求个人的情感抒发,在群体人物画的创作中也是如此。

西方人崇尚自由、强调对神的崇拜,题材也多与神话内容有关。这种对神与自然的崇尚也致使西方人物群体画讲求写实,以形象传达思想。对于真实固定光线下的颜色的再现,以及人物位置、衣服材质、人物形态、身份地位的再现。西方对于结构要求严谨,用笔厚重,生动自如,这些不同因素构成了中西方作品的不同体现。

在绘画创作中,西方追求的是在单一固定光源中的创作,通过冷暖,补色来追求画面的丰富与统一,塑造不同材质的质感达到仿真的效果,并对人物世界的内心情感进行窥探。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细节去刻画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在创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焦点透视的视觉原理,对画面进行分析处理,已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另外西方的绘画材料为油彩,这一材料特性是附着力强,覆盖性强这也使得艺术家可以做到反复修改,延长创作时间,有大量时间可以做精细刻画。以上为中西方在审美特点中涉及的三方面:绘画理念、绘画风格、绘画方式的不同。

纵观中西,群体人物画的功用是一致的,除了具备记录功能外,主要服务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政权的建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大众审美趣味的差异也对艺术创作有着很大影响。总的来说,群体人物画的特点是多人物,大场景,以特点为出发点为更好的表达主题迎合时代要求,艺术家多采用有寓意的题材,并根据需要重构画面。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大众公共空间也是创作的一大题材,而在公共空间中人物自然是以多个出现,这就需要对于群体人物画发展历史的了解,和对群体人物画特点及创作形式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J].文物,1978(3).

[2]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报,1965(1).

[3]刘国辉.人物画的一种解读[J].美术,2008(01).

[4]刘静.论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J].艺术评鉴,2019(11).

[5]王琳杰.对西方绘画人物造型嬗变的研究[C].沈阳师范大学,2016(5).

[6]H.W.詹森.詹森艺术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7]陆云达.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注:本文系2018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项目研究成果,課题名称:公共空间群体人物水彩画表现研究,课题编号:18YSD377。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
浅析《春琴抄》的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人物趣味性创作方法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编导的创作方法分析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用公益吹起核心价值传播的清风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有关视觉艺术的创意思维研究
关于标志设计创作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