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文玩清供的设计文化

2020-06-22鲁欢赵君

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明清造型材质

鲁欢 赵君

摘 要: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古人们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对于文学的热爱,使他们钟情于书房内的文玩清供。器以载道,这些文玩也成为了文人身份与志趣的象征。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具文玩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书灯的设计文化为主要内容,从书灯的材质、造型和装饰技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中探索明清时期文玩清供的设计文化及设计特点。

关键词:书灯 明清 材质 造型 装饰技法

历史朝代虽是不断更替的,但文化及工艺绵延、传承与创新的脚步却从未停滞。自隋唐始,我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历代文人志士或是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埋头苦读于书房案几前;或是寄情于诗词文章,挥毫于山水之间,书斋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文人对读书的热爱,文人雅事的沉迷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加深厚,其中的文玩清供也成为了一种能够体现文人们心境与气质的代表,蕴含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文化与其自身的特色,同时也印证着文人们高雅的生活情趣,营造浓郁的书斋气息。本文以书灯为例,着重介绍明清时期的书灯集形式与功能于一体的设计文化。

一、 明清时期文玩清供的发展背景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及手工业、农业的发展,为文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明代中期开始,国家对于工匠的管理制度也有所改变,由“轮班”和“住坐”制转化为以银代役制,使工匠的工作时间缩短,有更多的自我可支配时间进行创作思考,与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王阳明全集》中曾说到“四民异业而同道”体现了他对于除士以外其他阶层的认同,人只有分工的不同并没有身份的贵贱之分,这样的思想也使当时大多数文人抛开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工匠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便捷与密切。工匠不再只是工艺上的匠人,长期与文人的交流,使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并将其体现在作品之上,赋予了作品相应的文化内涵。如明代徽派篆刻的鼻祖何震,通过与文彭、汪道坤等文人的接触和学习,使他对于书法、篆刻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与此同时,文人们也运用着工艺技法在创作的器物上能够呈现出的肌理效果,体现自身独特的文艺气质与志趣爱好。不论是家底殷实居于庙堂之上的富裕高官或是处于江湖之远的清贫书生都乐于花心思在书房中文玩器具的把玩与布置上,以营造出能够体现自身清新脱俗的文雅气质。明清时期的文玩清供摆脱掉了其固有的模式,使其更具有人情味,实用性和个性化,同时也使文人自身文雅气质得到了升华,两者相互融合,协调一致,交相辉映。

二、 明清时期书灯的设计文化

明清时期是文玩清供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文玩清供特指书斋文案上清雅的陈设器具。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录了47种文房用具,除文房四宝外,还有印色池、糊斗、镇纸、压尺、臂搁、贝光、书灯、如意、禅灯等书房用具,本文主要以书灯为主,介绍其设计文化。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舟中读元九诗》唐·白居易)灯以一种常见的形式常伴于古代文人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被寄托了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情感。一盏明灯既是文人学子苦读之时的照明工具更是人生路上指明方向的灯塔。因而,书灯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功能。书灯特指摆放在书桌上用来照明的灯具。在元代,书灯已经以特有的名词从灯具中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分出来,元代诗人谢宗可就以“书灯”为题做了一首诗。不论是在造型、材质还是在装饰技法上,书灯的设计都有着其自身的发展历程。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中有关书灯的记载“有古铜驼灯、羊灯、龟灯、诸葛军中行灯、凤龟灯、圆灯。有青绿铜荷一片,檠架花朵于上,想取古人金莲之意,用此不俗。陶者有定窑三台灯檠,有宣窑两台灯檠,俱堪书室取用。”从陶到青铜再到瓷,灯具材质的变化也同时反映着工匠们对于工艺的思考和当时的社会主体趋势。自魏晋南北朝始,青铜灯具逐渐减少,瓷灯的数量开始增多。这一时期,陶瓷产业日渐兴盛,由于其制作成本低,陶瓷逐渐代替青铜器和漆器等材料成为生活起居器物的主要材质。

明清时期的灯具仍然以瓷质为主,但也有金属灯、玻璃灯、木质烛台等,材质使用丰富繁杂,各种材质所表现出的肌理效果使得这一时期的书灯熠熠生辉。明清时期,瓷器燒制技术的成熟、帝王对于瓷器的喜爱、明清官窑景德镇窑的兴盛,使得瓷成为探索书灯造型的首选材料。清代督陶官唐英《陶冶图说》中有:“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兴盛。瓷的强可塑性和釉上彩釉下彩的强装饰性能够准确的表现出工匠和帝王文人所预期的效果。从而创作出符合使用者地位的器物。器以载道,借助器物能够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和志趣爱好以及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审美爱好。

《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陶豆行灯是我国最早的定型化灯具,虽在各个时期的造型略有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魏晋时期,我国的生活起居方式逐渐被取代为垂足而坐,席地而坐时期大型的落地灯具开始慢慢转为小巧精致的小型灯具被放置在桌上,以供赏玩与照明。至唐宋时出现了省油灯,也被称为夹瓷盏或清凉盏,宋代陆游《陆方翁集·斋居记事》中曾提到“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此类型的灯一般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油,下层贮水。这种创新的结构,在材质上舍弃了导热性强的金属铜,选择了瓷,瓷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降低长时间照明时燃油产生的热量,从而减少灯油的挥发,且瓷器表面光滑的釉层,也易于清理,这一工艺的改进反应了古代工匠对于资源有限性与环境保护的思考,也体现了在深厚的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的节俭之风。同时也为明清时期的省油书灯做出了铺垫。

明清时期灯具的华丽繁复与当时发达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抛开其外型与纹样的装饰外,工匠对于人使用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也相当关注,使其功能与形式得到了统一,具有人情味。明清时期灯具的主要形制有壶形书灯、形象多样的烛台、煤油灯以及绘有青花和珐琅彩装饰的瓷灯。从功能上又被分为宫灯和烛台,宫灯又被分为挂灯、壁灯、壁挂灯、桌灯、提灯、把灯、戳灯、路灯、仪仗灯等等。其中的桌灯也可称为书灯。烛台被分为庙堂用灯和室内用灯,室内用灯也可用作书灯。其中的壶形书灯最为典型与别致,壶形书灯的造型源于丝绸之路,由罗马传入。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年间青花海藻纹书灯为例,其上部呈水壶状,灯捻从壶嘴出,打开壶盖则能添加燃油,壶盖的阻挡可以降低油挥发的速度,下部为矮圈足的宽边圆盘,中部为高柄,其中的燃油大多为植物油,此类造型为典型的液体燃油灯具,其上的海藻纹样寓意着心想事成,吉祥安泰,营造出幽静,祥和的氛围。古代文人志士不遗余力的尽心于书房内文玩清供的摆放上,使自身在苦读之余仍能保持平和温润的心态,同时也使文具文玩更具生命性,能够在细微之处影响着文人学子的心境。

明清烛台也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照明工具。烛台被分为庙堂用和室内用,室内用灯又有文野之分,也就是宫廷与民间之别。宫廷烛台造型丰富,装饰技法繁杂,有青花缠枝花卉纹八角烛台、锤胎珐琅烛台、掐丝珐琅烛台、狮形青瓷烛台、豆青釉雕狮烛台等制作精美,工艺要求高可用作书灯的灯具。它们是审美性与功能性结合的产物,也体现着使用者尊贵的身份。清代青玉海晏河清烛台,是皇帝书房中的御用书灯。“海晏河清”出自唐代诗人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的名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象征着天下太平。(《中国灯具艺术研究》358页)宫廷烛台以极尽奢华的装饰手法迎合帝王的审美,并通过器物的华美彰显皇家的威仪,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至上而下的造物思想和生活理念。

明清时期是书灯造型,装饰技法上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发达,工艺技法的成熟,科举制度的兴盛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背景。书灯是陪伴文人学子的桌前明灯,明清时期的书灯不论是在造型、材质还是装饰技法上,都以人性化的方式,表达出人情味的书斋式生活。同时,通过书灯上的纹样及独特的造型,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和对生活对国家的美好期盼。

结语

书灯是古代文人书房中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文玩器物,在对这些器物进行设计文化研究时,其精致的工艺与其背后的造物思想都为我们研究对应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和人文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明清时期良好的经济基础、科举制度的兴盛、社会阶层的略微同化、工艺技法的成熟,都使当时的文房用具在造型和装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高丰,孙建君.中国灯具简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

[2]薛红艳.中国灯具艺术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王其全.流光溢彩话灯饰[J].浙江工艺美术文化论丛,2016(9).

[4]刘宝顺,张军雯,姜跃超.浅析明清书灯—以明宣德青花海藻纹书灯为例[J].文化赏析,2016(9).

[5]【明】张岱.陶庵梦忆[M].紫禁城出版社,2011.

[6]陈曦.观念与实践: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明清造型材质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