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活动为依托,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2020-06-21王莎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活动

王莎

摘 要:数学活动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效的数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使其学会数学思考,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化教学

活动化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数学活动的设计,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被扼杀,被当成了贮存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可见,这种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久而久之,必将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践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灵动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游戏是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小学生所热衷的活动形式之一,将深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改变他们对数学的印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游戏活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能以积极、饱满的状态融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这与教师的机械灌输相比,效果必定要好得多。

在教学“平均数”时,新课伊始,教师带了几个毽子走进班级,学生很是好奇,不知道教师要干什么。紧接着,教师挑选了4名女生和5名男生到讲台前,玩踢毽子的游戏。很快便有了结果,4名女生一共踢了56个,5名男生共踢了63个,这时教师故意大声地宣布:“刚才的踢毽子比赛,男生获胜,女生败。”教师的话刚说完,女生立即“抗议”:这个游戏不公平,比赛双方的人数不一样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女生提议将男生踢得最多的那个同学的成绩去掉,男生听后又不乐意了。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让男、女生都没有意见呢?基于此,教师顺利地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使全体学生顺利地进入“平均数”的学习中。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了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顺利地引出新知。这样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这样的学习状态是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二、设计操作活动,强化理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源于操作。小学生年龄尚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形象思维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致使他们无法深入、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求知規律出发,科学施教,为他们搭建动手操作的桥梁,让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从而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很多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这些小正方形,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然后看一看所摆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有的学生摆出了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一共用了12个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也有学生摆出了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一共用了12个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还有的学生摆出了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一共用了12个正方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尽管摆出的长方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面积与什么有关呢?此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已经呼之欲出了。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丰富感性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顺利地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设计比较活动,沟通联系

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有效方式,很多事物就是在比较中被人们所认知的。在数学课堂中,很多知识点有着很强的联系,它们内容相关、形式相似、表述关联,学生难以正确区分,无法确认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解题多样化,如果教师不注重比较,学生就无法形成优化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比较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走向深入,实现深度学习。

在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阳光小学合唱队有男生36人,占总人数的,合唱队有女生多少人?”学生想到了很多种解答方法,解法一: 36÷- 36=54(人);解法二: 根据条件“占总人数的”,可以得出阳光小学合唱队男生与总人数的比是2:5,列出的算式是36÷2×(5-2)=54(人);解法三:设总人数有X人,X-X=36,解方程后,得出X=90,90-36=54(人)。在组织学生汇报所用的方法时,教师没有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这样的问题,会驱动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学生在对解题过程与方法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强化优化意识。

上述案例中,在同一道题目出现多种解答方法时,教师没有草草了事,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每种解题方法的优劣,深化学生的思维。

四、设计反思活动,触及本质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行为,学生在内化新知、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他们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有包容之心,既不能急于批评、责骂,也不能忙于赶教学进度,不闻不问。其实,学生出错都是有原因的,此时教师应放慢授课的脚步,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进行“自我否定”,实现自省、顿悟,从而触及知识的本质,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完运算律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120÷4+120÷8,学生认为这道题目很简单,立即投入到了计算中,不一会儿,就得出了结果。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进行计算的:120÷4+120÷8=120÷(4+8)=120÷12=10。显然,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后,产生了负迁移,造成了错误,而且这种错误学生不易发觉。出现这种情况后,教师没有着急指出,而是向学生问道:“一道题目进行了简算,如何验证?”学生回答说可以按照本来的运算顺序算,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次计算结果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进入了反思中:课堂中学习的是乘法分配律,但这道题目是除法,除法是不是没有分配律?如果除法没有分配律,这道题目还可以这样简算吗?学生反思后,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乘法才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所以不能像原先那样计算。

错误是数学课堂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再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修正错误,掌握知识的内涵,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以活动促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探索、进行数学思考的“助推器”。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观念作为学习的起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构建“学为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占中.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7,(3).

[2]方燕,王家平.基于生活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14).

[3]胡丽娟.生活,回归教学的本质——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9).

[4]顾志峰.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20,(11).

[5]蒋雪琴.浅谈活动化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J].学周刊,2019,(35).

[6]罗国华.小学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的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15).

[7]谢林庚.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议[J].内蒙古教育,2018,(24).

[8]张洁伟.关于小学数学课活动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6).

[9]郑忠伟.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10]吴丽.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应注重三方面[J].小学教学参考,2010,(11).

[11]屈伟红.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5).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活动
“活动随手拍”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小长方形找朋友
移火柴
巧替换,妙解答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寻找图形中的比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