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2020-06-21杨万鹏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有效整合国学经典初中语文

杨万鹏

摘 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学经典的传播与诵读,国家教育部门强化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力度,促使青少年了解国学、认知国学、传播国学,这对于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前提,通过分析国学经典诵读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阐述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

关键词:国学经典;初中语文;有效整合

国学经典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互融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文化素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国学诵读形式是我国传统而有效的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也会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教育,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展开日常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国学经典之美的同时,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国学经典诵读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国学经典中承载着“百家”之理念,包含着“万人”之情感。初中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领略不同的文化理念,也会体会到多样化的民俗风情。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使得初中学生的思想以及理念得到了升华,自身的情感得到了认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借鉴历史上名家的写作方法,学习文人志士的精神操守,从而对自身的文化修养产生深刻影响与良好的精神熏陶。究其根本,是学生缺乏表达自我情感的欲望,是学生语言词汇积累不够的体现。因此,教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事实上也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认知、了解不同文化思想,总结、积累经典语言词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热情有着积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语文诵读语感

在对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中,文章诵读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文章的通篇诵读,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以及传递的情感有初步的把握,同时也会让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停顿与节奏,明确文言文诵读的特点。通过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可以提升学生文章诵读的语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其他语文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国学经典的传播度

尽管现阶段国学经典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但是就整体而言,人们的喜爱只是停留在诵读这一表面化的状态,并且在社会中传播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无法深入化、系统化完成对整个篇幅内容以及思想的学习与理解。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则能够将国学这一文化载体与学生进行初步的见面,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对国学产生兴趣,使国学经典的传播形式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形成深度化的长期性、稳定性的传播。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 语文教材融入国学经典诵读元素

将基于国学经典的传统诵读方式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经典文章的诵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齐诵、配乐、吟咏等。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国学经典中文言文的结构相对复杂,语句晦涩难懂,不利于初中学生的阅读以及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采取诵读学习的方式,对文言文的结构、语言描述方式、写作节奏等全面了解。而后可以借助于“花样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国学经典中文言文大意的前提下,以“个性化诵读”的形式完成对文言文的诵读学习。比如,学生通过自身理解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并根据自身的喜好以分组朗诵、情景表演等形式,加深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以及理解。

例如,学习《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一文。由于文言文通常利用简洁的语句传递内涵、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经常出现文章阅读完之后却无法理解文章表述的意思。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多样化的诵读方式,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大意,并翻译成现代文。当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三人,并通过三人之间的对话,揣摩文章中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历程,进一步理解文章传递的思想,即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此种诵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国学经典诵读实现教学拓展

通常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篇目,大部分都是国学中相对比较经典的篇目,因此,国学文章与教材文言文之间有着一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在学习教材文言文的同时,适当为学生引入国学经典篇目,帮助学生实现文言文的拓展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国学的学习视角。事实上,国学经典的拓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得到提升,有助于加强学生自身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孟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介绍《孟子》的著作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让学生对《孟子》产生学习的欲望。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课后的作业进行科学设置,如可以让学生从《孟子》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目,并采取自我学习、诵读的方式,掌握文言文的大意以及思想情感。另外,教师可定期召开国学经典鉴赏课堂,让学生将自己找寻的国学经典篇目向大家展示诵读表演,并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将自己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大家请教。

通过此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范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三)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诵读能力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学习,大多数语文教师采取通篇背诵等方式教学,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动性,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形式的融入,让语文教师积极地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渐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国学篇目的教授。

例如,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篇目的学习兴趣,可定期在班级中举行文章诵读比赛。学生想要有感情地进行文章诵读,需要提前把握文章描述的内容,真正理解文章所传递的思想。因此,基于诵读比赛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文章的学习以及感悟中去,并按照自身的理解将文言文富含感情地诵读,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言文。

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诵读的表现,评出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以比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影响与带动作用,促进更多的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及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学习科学的国学经典诵读经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学习兴趣,并且积极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为文章增添历史文化底蕴,教师要注意不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对于进一步深化国学经典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形式,積极为学生展开国学经典的拓展教学,加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晓.借助群文阅读,助力初中语文教学[J].学语文,2019,(6)

[2]蒋梦了.国学经典浸底蕴 潜移默化润人心——浅谈国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浸润与影响[J].考试周刊,2017,(77).

[3]曾祥春.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J].学周刊,2020,(8)

[4]陈洁.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22).

[5]赵雪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J].甘肃教育,2018,(6).

[6]祁亚荣.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策略[J].甘肃教育,2018,(6).

[7]刘凤华.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34).

[8]金丽红.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7,(5).

[9]王亚兰.浅谈“新课改”下国学经典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技资讯,2016,(2).

猜你喜欢

有效整合国学经典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初探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