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影响因素初探

2020-06-21曹旭宾映初刘世伟

职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自信影响因素

曹旭 宾映初 刘世伟

摘 要:通过对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的心理、身体、知识、能力和家庭因素的分析、研究,找出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创业 影响因素 自信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一般资助课题《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课题编号XJK16BJCY15)的阶段性成果。

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不久,全国掀起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高潮。高职高专的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比,高职高专的学生创业自信程度要低一些。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这些实际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通过实践予以解答的。

一、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1.思想保守

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商为末”,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高职高专学生也概莫能外。多数高职高专学生认为,自己只有通过努力地读书,考入体制内的单位,谋取到“官位”,才是理想的出路,才是事业的成功者。创业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更谈不上去思考它、接受它。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思想,嚴重地禁锢了学生的创业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业动机。

2.等级性录取

国内小学、中学等级性明显,分名校、普通校等,学校也时常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置身其中的学生也就自然地被社会、父母亲朋和自己分了等级。同等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相应的奋斗目标和成才定位。高校录取分为本科、专科,其中本科又分一、二、三本,一本中又分“985”“211”校。能上“985”“211”或一本的学生,多数志向远大,自信心强,思维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而读专科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差,对未来比较迷茫,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思考,依赖父母和亲朋来安排就业,感觉创业遥不可及。

(二)身体因素

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信与性别、身高、形象等因素有关系。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信存在性别差异,在差异比较上,男性的自信总体高于女性。传统文化对女学生自信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是根深蒂固。身高、外部形象也会影响自信心。身材高、形象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他们在参与中不断地提升、进步,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又促进自信心的提升。年龄大的学生自信程度高于年龄小的学生。人的自信是随着人生经历不断丰富而不断提高的,阅历多了,思考多了,自然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游刃有余。年龄的增长有利于提高自信。

(三)知识因素

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信与知识结构、学习成绩、专业等因素有关系。

1.知识结构

国内教育基本是应试教育,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人们往往置若罔闻。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老实听话,循规蹈矩,讲标准、讲规范。向学生填鸭式输送知识,几乎接近“疯狂”。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如此,学生、家长像一辆辆没有站点的高铁,在以应试教育铺就的铁轨上高速飞驰。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学生难以形成开拓、创新的思维,难以进行突破性、跨越性的思考。

2.学习成绩

成绩好的学生很相信自己的能力、思路和想法,以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一次又一次达到自己的目标,经常获得老师、家长和社会的表扬、认可和鼓励,同时,获得锻炼的机会也会增多,自信就在锻炼和鼓励中得到提升。

3.所学专业

一些“热门”专业开设的院校众多,招生规模大,是每年的招生“大户”,如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机械设备及自动化等。这些专业被绝大部分考生和家长认定为心中的“热门”专业。但另外一些专业,开设院校不过几十所,甚至十余所,与前一类相比“势单力薄”,被称之为“冷门”专业。就读“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和发展充满信心。反之,就读“冷门”专业的学生自信就不足。

(四)自身能力因素

高职高专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辩论能力、应变能力以至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

一般而言,高职高专学生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辩论能力、应变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有不足,自信自然欠缺。不自信者大部分表现出心里有话说不出、条理不清楚、畏首畏尾等。这样,就不会有进一步激发自己思考、学习的动力,就不会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从而使自己丧失很多锻炼提高的机会。得不到鼓励的学生,往往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自信心明显不足。他们对在经济活动中与合作商家、客户之间的洽谈或谈判望而生畏,更谈不上足够的创业自信。

(五)家庭经济环境因素

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的创业影响很大。创业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具有相当的经济条件才能承受得住创业的压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就算是有较强烈的创业意识,有较好的创业项目,也不敢轻易尝试,家长也不敢支持。家长由于多种原因对学生创业愿望横加阻拦,也是学生心灰意冷的一个原因。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能不愿冒风险;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可能只满足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学生失去了创业的动力和助力,自然也就失去了创业的自信。当然,父母靠创业起家,由此耳濡目染的学生自然平添几分自信。而家庭经济条件极差,也可能促使学生穷则思变,立志创业!

二、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提升路径

(一)做好创业思想准备

一是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进而强化他们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他们的创业自信心。

二是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推进,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一轮创业氛围正在加速形成,创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高职和高专的学生可以有意地通过新闻媒体和人物传记类书籍了解许多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和创业思想,以此提高自身的创业自信。从而,坚定地走上创业的这条路。

(二)正确认识自己

第一,女性不能囿于传统家庭角色和弱势社会地位的限制,而对创业缺乏足够的自信。事实上,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有许多创业特质或优势,如网状思维方式、天生的直觉力量、高超的协调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出色的语言天赋、精细的理财本领等。

第二,身高、形象与创业自信非正向相关。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他充分激情和自信,锐意创新、成就斐然,成为最令人敬佩的企业家。

(三)积极学习创业知识

就读高职高专是人生的一个崭新开始。高职高专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它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职业的发展。学生很多时候是在实训室、企业一线进行操作训练,学校注重理实一体化教育,将实训操作作为考试、考核的主要部分。就算文化成绩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认真、努力地学,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培养了技能,启发了思考,树立了自信。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将会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不断的肯定和鼓励,个人的潜力和能量不断地得到释放,个人自信也在学习中累积提高。

(四)正确看待专业的冷和热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专业细分程度也越来越高。“热”“冷”门专业是相对的,此时的“热门”专业在三年后可能变成“冷门”专业,相反,“冷门”专业有可能变成“热门”专业。如大家都想去读“热门”专业,到毕业时此类专业人才严重过剩,致使“热门”专业的学生很多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 “冷门”专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被很多细分行业所需要。学生不要为专业“冷门”而丧失信心,需求旺盛的专业才是真正的“热门”专业。

(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高职高专学校经常开展社团、志愿者、比赛、竞聘等活动,能很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可通过这些活动向别人勇敢地展示自己,不断地锻炼和挑战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信心,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组织能力。在组织活动中,与管理人员、团队成员沟通交流,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一起探讨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方案,这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自信心提高的过程。辩论赛对培养学生自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辩论赛赛前学生要收集很多的信息、资料,要学习很多知识;赛中要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要迅速地研究、思考对方的漏洞、缺陷,并有力还击;賽后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参加辩论赛,能培养敏捷的思维,开阔管理者的视野,增强学习的能力,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自信。

(六)用好国家政策

国家对贫困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创业的高职高专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怎样,只要有好的项目、好的团队,就能继续走下去。创业项目决不会因为缺少场地、资金、指导而“流产”。贫困学生在个人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初次创业社会保险补贴、租赁经营场地租金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房租物业水电费补贴等方面享受优惠的政策。

家庭贫困的学生一定要多关注和学习国家对贫困学生创业扶贫政策。国家帮扶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创业者的获得感越来越强,信心也就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自信的因素很多,个体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创业自信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的关爱,学校的教育,家长的支持,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车丽萍. 国外关于自信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进展,2002(4).

[2]车丽萍. 大学生自信与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3]崔艳侠.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一体化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3).

[4]接贵霞.高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 (20).

[5]毕重增,黄希庭. 清晰度对自信预测效应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6(2).

(作者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自信影响因素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