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视阈下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6-21李晓琦李捷良谢晓雪

职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思政教育

李晓琦 李捷良 谢晓雪

摘 要: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具有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思政教育为视阈,论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价值、意义以及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思政教育  德技双修

课 题: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9SZ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职业教育输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社会发展起到基础支撑性作用。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指“技”的高超精湛,同时也要具有爱岗敬业、匠心独运和精益求精的“德”,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元素的参与。

一、加强思政教育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增强思政教育话语权,巩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思政教育的导向力和吸引力,可以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高度的价值认同,使学生具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未来发展密切相连,使其意识到职业活动的实质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各行业、各岗位技能型人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人才竞争中,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所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思政教育可以树立他们正确价值观,培养他们职业素养,并外化到工作和生活实践去中,实现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学校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是提升自身软实力的内在要求。软实力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它更能折射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学校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实现了其育人的教育价值,同时也成为学校综合实力水平的一张名片。

二、加强思政教育、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转变传统人才观念,不能认为只有从事复杂智力工作的才是人才,而否认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人才观念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因素综合发挥作用,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层面出台更多针对技能型人才的评聘奖励政策,利用媒体等手段做好模范榜样宣传,注重系统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从措施、制度、平台等方面保障技能型人才的工作环境;在教育层面上,将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中,融入校园、课堂和教材中,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观念认识,使之意识到职业教育在个人成长、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企业的人事制度上实行“关键技能带头人制度”,对企业发展有突出贡献和价值的技能型人才在薪酬、晋升和待遇等方面进行奖励,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共赢、共同发展。

很多人片面认为思政教育是一种简单的理论或思想灌输,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低估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因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就需要人们转变对思政教育价值的认识,意识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以思政教育为导向,为国家输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增强思政教育话语权,引领人才培养过程

增强思政教育话语权,既要发挥规章制度的刚性作用,也要发挥思政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弹性作用。刚性作用体现在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上,明确思政教育地位、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明确思政課程和大思政的工作思路,整合各功能要素,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促进育人渠道畅通、课程内容互补、教师队伍合作协同工作格局的形成。弹性作用表现在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生活化,提高时代感、亲和力和生动性,使其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学校应注重在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例如,在实训时,在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材料的选择、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中应渗透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教育。注意拉近学生与道德模范、榜样的距离,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道德模范担任德育兼职教师。开发校本教材,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劳动模范案例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实例作为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三段式”,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而思政教育就是要与这三类课程充分融合。文化基础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更加显性化,侧重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要“润物细无声”地隐性融入,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职业精神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要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正在探索与创新,无论是“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学,还是学徒制等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拉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情境式学习。在整个课程变革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目标,保证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入。

(四)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育人能力

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关键在于德国工人的高水平和高素质,以及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尤其离不开企业培训管理部门的作用。在“双元制”中,学生拥有企业学徒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并且企业培养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深入生产一线过程中不仅学习技能,同时受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企业中实训专业技术导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对职业态度、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未来发展之路长远,需加强企业的育人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挖掘企业德育教育资源,引导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采取订单培养或者联合培养方式,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除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社区、网络新媒体等渠道渗透思政教育。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把国家导向、社会实际需求、学校培养目标与个人成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结合。

(五)完善思政教育评价标准,推进思政教育改革

创新德育工作评价方式,倡导多元化、立体式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为指挥棒,促进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多元化评价体现在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评价,学校对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和教师推行思政工作情况的评价,包括对教师师风师德情况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评价;同时探索将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吸纳进来参与评价的体制机制,形成学校严把“出口关”、用人单位严把“入口关”的合作评价格局。立体式评价则体现在评价过程具有纵向性,在明确评价指标和内容的前提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成长档案,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生综合考评或升学乃至未来就业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另外,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和大数据资源,扩大评价数据覆盖面、丰富评价方式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王焕成.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7(22).

[3]邓泽民,张扬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思政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