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类课程的跨学科建设探索

2020-06-21蒋旎李君吴永萌

设计 2020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产品设计专业

蒋旎 李君 吴永萌

摘要:探索设计类课程的跨学科建设方式与具体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立足我国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就跨学科课程建设中所面对的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智能产品设计》课程的跨学科改造为例,展示了其具体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改造后的课程,增加了设计相关的其他领域技能,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得以加强。该研究为设计类课程跨学科建设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设计类跨学科产品设计课程建设具体实施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6-0133-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otruction methods and specificcontents of design course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deoign comprehensiveabil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 design in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tak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igentproduct design as an example to ohow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steps.after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the deoign related skills in other fields wereincreas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comprehenoive design ability of students was strengthened This study provideseffective and feasible principleo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otruction ofdesign courses, and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Product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esigneducati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引言

2015年,國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设计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其中智能化又是转型的主要方向。在智能化转型驱动下,设计必将与制造、信息、材料、机械,甚至生物、管理、医疗等学科的思维模式与领域技术产生更为深度的融合,逐渐蜕变成为一门具有显著跨学科特征的新时代学科。未来的设计教育,会进一步注重对学生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构建更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跨学科的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

跨学科的融入,是国内工业设计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巨大挑战,更是一次关键而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历史挑战与机遇面前,传统工业设计的专业定位、专业发展走向、课程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必须寻求变革,结合自身院校的办学优势与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积极构建融合跨学科特征的设计教育模式,主动寻求并适应行业与市场规律和要求,顺应智能化设计制造的大趋势,才能培养合格的新时期的工业设计人才[2]。设计教育理应站在学科前端,打通不同设计门类以及设计与其他学科门类之间的界限,打破学生对专业的固有认识,激发学生多面看待设计,为适应行业发展和新局势打下基础[3]。

一、智能化时代下的设计教育趋势

2011年,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工业4.O(Industry4.O)概念,是基于信息化技术促进的产业变革时代,即智能化时代。中国也于2014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概念,以积极应对智能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并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原则,最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在此社会与市场背景下,智能、智能化、智能设计等概念与相关技术、知识被引入到设计教育中,围绕“智能时代”的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国内各设计院校的重要发展目标与内容。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设计师被要求在专业方面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呈现出较为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参与并融入各类项目研发中,发挥设计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满足智能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设计教育教学中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著名设计院校,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均通过课程体系调整,培养“垂直能力(专门知识和能力)”和“水平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的能力)”结合的“T”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4](图1),为智能化转型做好准备。

“T”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就是“横向的跨界混搭、整合资源的能力”,强调跨界整合的思维与执行能力。跨学科向设计类课程的引入,必须经过系统、科学的考证与严谨、细致的规划,从设计类学生特有的思维模式与知识结构出发,制订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在挖掘专业深度与拓展跨学科宽阔视野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不同思维、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与运用。

二、我国产品设计专业及其学生特点

按照我国教育部学科设置,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分属于工学门类下的机械类与艺术学下的设计学,前者为理科类生源,后者为艺术类生源,前者称为工业设计专业,后者称为产品设计专业。同时,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修业年限、学位授予等也都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的高校共三百多所,开设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的院校共四百多所。可见,在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体系中,产品设计专业依然承担着中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重任。 产品设计专业艺术类学生有一定的艺术设计基础能力,在形态理解与塑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但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文化等领域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支持,致使綜合性设计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构成主要来源两个部分: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及企业优秀设计师。他们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较好地胜任专业课程教学,但面对更为复杂和高要求的学科发展趋势,也还需不断拓展和提升跨学科的知识及技能。此外,学生设计综合能力的增强需要良好的培养环境,大量专业软、硬件仪器、材料及平台的支持[5]。昂贵的专业器材与实训场地,为大多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所难以承受,限制了跨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入与拓展。

综上所述,当今设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传统专业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提升跨学科知识技能含量,完善专业器材与实训场地将是关键(图2)。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产品设计专业在学生教学、师资力量与软硬件建设方面,并未完全做好由狭义层面的产品设计专业培养,转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特征的,具有更为广义内涵的设计能力培养转换的准备。

三、设计类课程跨学科建设要素

跨学科设计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充足的教学资源,其中师资力量是关键,而教学中能够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则是具体实施的重要保障。

师资力量充足与否,—方面,由师资团队成员构成决定,包括团队教师学科分布与组织情况,另一方面,团队成员授课内容与形式上的协调性与互补性,也很大程度决定了师资力量的充足与否。目前,绝大多数产品设计专业教师难以直接承担和支持跨学科课程体系所需的师资力量,这也是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困境之一。解决困境主要有两套方案:第一,产品设计专业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再深造方式,提升跨学科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第二,以教学合作方式,引进跨学科所需的相关领域专家,建立一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师资团队。在大多院校内,两种方式都已成为了设计教学由传统设计向跨学科融合设计转型的重要措施。

设置和推广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设计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更为有效与全面的锻炼,但跨学科教学需要相关的软硬件资源支持教学,这对开设院系的软硬件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客观上讲,跨学科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确实是影响教学建设的重要具体因素,但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建设更好更优的跨学科课程,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现阶段,跨学科建设处于积累与探索的过程,设计类跨学科课程主要集中在以智能产品、数字化艺术为代表的设计专业课程范围内,仍只占整个课程的较小比例。这种以个别课程为试点,再适时做进一步推广的课程建设方式,较符合我国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现有的师生特点与学院软硬件条件,是设计类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必经之路。此外,建立院系、企业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合作办学等实践框架,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6]。

四、设计类课程跨学科建设实践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笔者所在学校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产品设计系依托学校的科研教学资源,经过多年学科积累与建设,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与模式,在轨道交通工具、工程装备与公共设施等方向的设计与研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一)课程评估

通过对教学资源与课程的评估,发现课程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专业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目前,产品设计专业现有师资结构与特点,独立承担设计类课程的跨学科化建设尚有难度。以往,教师会根据既定教学大纲与课程目的,为学生编排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但由于对设计类课程中跨学科教学的认识与准备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与资源支持,课程内容在本质上还是停留在设计专业的单一范畴内,未能真正意义实现对学科界限的跨越。

2.跨学科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较低

其他学科在设计系开设的跨学科课程,未充分考虑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特点,直接照搬原有院系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并不适合面向设计类学生,难以发挥跨学科教学的真正价值。

3.学生学习认识与动力不足

学生对强化跨学科内容与形式均抱有较高的热情与期望,但由于缺乏对设计类课程跨学科建设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如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均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更未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综上所述,师资团队组建与课程设计尚未达到预想程度,课程教学效果也较为有限。这说明,设计类跨学科教学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教学资源、模式与课程内容、形式等方面,还未充分做好准备。但同时,初期建设也为如何进一步办好跨学科课程,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建设原则提出

以符合设计学科与产品设计专业发展规律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设计人才为根本目的,提出了跨学科建设的四点原则:

1.多层次合作下的跨学科建设。

以产品设计专业牵头,积极组织其他相关专业参与到,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大纲设置,再到具体的课件、练习与教具准备,实现对现有设计类课程的跨学科建设。

2多学科专业共同教学准备与实施。

定期组织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做教研交流,并根据教研交流成果,制订并形成教学内容与形式,撰写教案、课件等工作。

3.注重学生感受,实时教学评估。

—方面,做好学生的课程动员与思想引导,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另—方面,重视学生反馈,并依此进行教学修改与完善。

4.坚持围绕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要负责并做好策划、组织、评估、协调等工作,整合并领导起一支多专业的教学团队,在保持专业原有特色基础上,实现跨学科资源对设计类课程的良性融入。

此外,在课程建设合作过程中,还要特别谨防两种情况的发生:①隔靴搔痒。跨专业融入度不足,或停留在单纯的技术与知识教学层面,或不能与设计内容较好的匹配,对设计综合能力提升作用微弱,失去了设计类课程跨学科的建设价值;②喧宾夺主。设计类专业知识与技能被淡化,降级成为机械、力学专业的陪衬,失去了课程建设中应有的导向位置,偏离了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课程建设实施

以《智能产品设计》作为试点课程,首先实施跨学科建设,具体实施步骤与重点如下。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计划。

原《智能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与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智能产品设计的思想、知识、方法与技能,并完成智能产品的概念方案设计”,学生需完成一款原创智能产品方案,呈现方式为数字模型及其渲染效果图。新课程目标更改为“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掌握智能产品设计中设计领域及相关跨学科领域的思想、知识、方法与技能,并形成综合性的设计能力,最终完成智能产品的研发工作”。

修改后,课程目标更加强调整个设计的过程完整性与产品实现性,需完成智能产品概念设计的数字模型与原型方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概念创新、形态塑造等常规设计能力,还要具备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程序读写、工艺制造等技能。

2.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融合课程资源。

《智能产品设计》课程定位是一门融合信息自动化、机械加工等技能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为满足课程必要的师资条件,教研组联系并邀请本校其他院系进行多层次的教学合作,组建起完备的、能够胜任新教学目标与课程计划的教学团队。除师资外,通过合作方式,本校的工程设计中心为课程提供了实训场地及焊接、3D打印机、切割机等课程所需器材。实体化的设计教育检验与评价工具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个性化创造工具为设计创新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1,保证了学生将设计方案制作成可测试的产品实体原型。

通过积极、合理调动校内教学资源,与其他院系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满足了现有课程在跨学科建设中的软硬件需求。但从整个学科与专业的战略目标方向与长远发展来看,在能够积极与外部资源深度合作的同时,还要加强本专业跨学科研究与教学能力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蓄。例如,引进具有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设计类教师,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思想与技能。

3.跨学科团队联合教学。

《智能产品设计》课程在多个学科与专业的支持下,课程的厚度与宽度得到极大提升,课程内容也更为完整与系统。课程建设团队采用联合教学模式,各学科教师都将参与到从课程准备阶段(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制订等),到教学实施阶段(课堂教学、专业批改与评估、实训操作指导等),再到课程评估与完善阶段(课程质量评估,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总结等)的教学工作中。

整个课程过程中,产品设计系教师为课程总负责人,要承擔起主要的课程教学与组织工作,具体筹划与安排课程内容及其进度。例如,学生在设计概念生成阶段,安排产品设计专业老师对其概念的功能创新、交互方式、造型美感等进行评估,同时,信息、机械学科的老师也会适时介入,从可行性、技术方向、工程难度等方面对概念给予评价与指导。待成果完成展示后,整个跨学科团队又会就方案美学、结构,商业前途、社会价值等多方面进行最终评分。这一教学与评价机制,不仅能够真正显现出学生作品的综合设计能力高低,还能为学生继续完善和优化作品,继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强化概念的原型化实现。

过去,课程内容与形式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培养多停留在概念与造型探索层面,学生的创意方案终止于图纸上,作品模型也以形式表达为目的,较少能够实现对方案功能和结构的深入验证[8],学生严重缺乏对智能产品的深入体验与实践机会。

课程经过改造后,在保持概念设计(用户分析、造型设计)部分的原有教学内容与特点外,还融入了其他学科专业特征的智能实现(程序编程、原型制造)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智能产品设计》课程中,开源电子原型平台Arduino技术(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软件,Arduino IDE)与用于生成图片、动画和交互软件的编程语言Processing技术,以及3D打印、CNC等快速成型、激光切割等快速原型制作所需技术均被列为课程必修内容。概念原型的制作,使学生方案得以走出纸面,实现从单纯的设计能力培养上升到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结论

以《智能产品设计》课程试点,以设计专业为主体、设计学科为主导,融合跨学科思想、知识与技能的多层次教学合作的设计类课程跨学科建设实践,通过多个学科与专业教师及其院系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学生对课程内容与形式均表示满意,对其拓展综合设计能力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设计类课程的跨学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在基于院校教学资源及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推广与普及跨学科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与课程大纲,合理规划具体教学内容与形式,合适甄选教学知识点与相关教材等,仍然需要持续摸索、研究与迭代积累。.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9YJC760044);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MD192003);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GY5J2019-011)。

参考文献

[1]李佩宁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从几个案例说起[J]人民教育,2017(11):76-80

[2]余森林“工业4.O”时代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与教学变革[J]设计艺术研究,2015,5(6):79-81.

[3]柴丽芳,蒋雯基于OBE理念的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2019(19):105-107

[4]李娟,黄虹,卢小根T型刨意人才培养的思考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转变[J]艺术教育,2016(2):59-61.

[5]栾江峰,刘广博,肖军等工业设计跨学科实践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1):15-17

[6]宋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设计2018(12):97-99

[7]李勇,马洪杰3D打印技术在设计创新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研究[J]设计,2018(5):34-35

[8]吴青创客式高职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探究[J]轻工科技,2016(3):156-157

猜你喜欢

跨学科产品设计专业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