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句英语翻译谈语文教学“美”的设定

2020-06-19王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文化自信语言文字

王丽

【关键词】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 学科融合

网上流行着这样的一则故事,说是有句英语,“If you die ,I will die too.”,如果你要翻译成“如果你死了,我也不独活”,就能证明你英语达到了初级水平。如果你把这句英文译成“海枯石烂,此志不渝”,你就达到了四级英语水平;如果你译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你就达到了六级英语水平;如果你能译成“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恭喜你,你的英语水平已经是专业八级了。可要是你把这句译成了“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的英语水平已登上巅峰无出其右了。

对于这样的一个段子,起初读来,我先是付之一笑。细想,却觉得其中颇有疑问。

问题一:同样的一句英文,因为译者水平的不同,所诠释和传达出来的美感也是完全不同的。那么,翻译水平体现的是汉语水平,还是英语水平呢?

答案显而易见:不同的翻译,体现的是译者层次不同的汉语水平。能做到“信雅达”层次的译者,正是有着对汉语文字、汉语传统文化的精深把握,从而才成竹在胸。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

问题二:普普通通一句英句,因为翻译的不同,意境马上发生了翻天覆天的变化。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是不是要在语言文字“美”的方面多下功夫,多花力气?答案无疑也显而易见的。需要,而且是必须。

让学生在母语阅读中感知到美,让他们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引领他们热爱语文学科,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这本来就是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并且对于文化自信给出了很多阐述,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就必须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美”的设定。学生只有在感知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传统文化的美,才会更加喜欢汉语,并且矢志不渝地使用汉语,热爱汉语,身体力行地推广汉语。

1.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美”的设定,首先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美

自古以来,中国的书画大师作品每每为人所推崇备致。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的书画大师的名字,在几千年的贯穿久而弥新,至今仍然熠熠生辉。比如在教授《兰亭集序》一文时,我就大量引用历代书画名家对于王羲之的评价。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并且大量搜罗关于王羲之的一些经典小故事,来加深学生对于“天下第一行家”大家的认识。

入木三分,书成换鹅,巧补春联,不避之字等等,这些经典小故事,既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又能让他们熟悉一些成语,可谓是一举多得。

汉字的“美”,甚至能从仓颉造字开始谈起。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原因是“造化不能藏其秘,灵怪不能遁其形”。具体到课堂里,我则把这些处理成自从有了语言文字,文化得以流传,经典得以永存。

放眼历史,有多少技术成就,有多少今人都叹为观止的建筑,都消失在云烟之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2. 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美”的设定,还要结合课文的编排结构

作为老师,尤其是接受了新教材培训的语文老师,要深刻体会新版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要体察编者的良苦用心,更要在教学的实际中煞费苦心。新版的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更加侧重。课文编排,从古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小说,都有涉及。读懂了语文教材,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一脉相承,一直流传到今天的。

配合新版的语文教材,作为一名老师,就必须向学生推介更多的必读书目,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了什么,还要学什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不但今天要学,还要终身学习。

3.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美”的设定,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努力做到学科融合

语文不仅是是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作为语言所具备的普遍特点,她也是一门工具。在学科融合中,可怜具体谈到和英语学科融合,从句子结构,文章的篇章结构,到修辞手法,都和英语有相通或者相同的地方。

例如比喻这处修辞手法,语文和英语是相同的,都有“明喻、暗喻、借喻”等手法。至于夸张,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更是和英语别无二致。在具体的教学中,把语文常识和英语的语法特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于语言的普遍特点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在现代文教学中,不止一次地分析过句子结构,向学生强调主谓宾定状补。学生充分地理解之后,既可以避免行文造句中出现的谬误,也可以在英语学科学习中,对于句子结构有更深的体会。

事实上,学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也一样要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明确“是什么,“怎么了”,“为什么?”也就能够明确书中在说什么,阐述什么。

语文学科教学实际中“美”的设定,还能介绍一些时下的新词。比如英语词典里收录的“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就是我们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中的范例。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对“美”的设定肯定远远不止这些;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美”,也是一个日积月累,天道酬勤的工作。

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教育,“美”的渗透,学生们自然会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具备“感知美”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地去“创造美”。

作为老师,我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传导“美”,不仅仅是教育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升华和自我放飞的过程。我在进行“美”的设定时,自己也一样获得了“美”的薰陶。

(作者单位:芜湖市火龙岗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文化自信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