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初中物理“三力课堂”打造的教学反思

2020-06-19隋秀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物理

隋秀琴

【内容摘要】“三力”课堂,是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课堂样态。基于“三力”思路而设计的课堂,自然带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面,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活力可以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时候考虑的主要因素。立足点还是“三力”的思路,可以通过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结合教学反思,促进师生生长能力。当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活力时,实际上就是从智力因素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是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同时寻找促进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 三力课堂 教学反思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思考初中物理教学,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宏观认识,国为这涉及到教学的方向性理解与把握。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意味着新一轮教学方向的转型,而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的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的重要环节。教学转型与课堂重构,就是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落实到教学中去,与物理学科相结合,以形成可操作、可评价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其根本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则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1]。在这一理解中,笔者结合曾经努力过的“三力课堂”,发现在这种传统与继承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本文试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三力课堂相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

所谓的“三力”课堂,是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课堂样态[2]。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课堂样态,三力课堂分别是相对于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而言的,具体一点说就是让教学情境有吸引力,化解苦学;让教学过程有生长力,转化死学;教学结果重影响力,解决浅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传统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苦学、死学与浅学,是真正的“三座大山”,学生为此感觉到苦恼,教师也感觉到有挑战性,而要推翻这三座大山,就需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要真正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提出科学的评价依据,基于这样的思路,“三力课堂”才成为教学努力的目标。

理解“三力课堂”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可以来比较一个教学实例:

在“长度的测量”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对刻度尺的使用,强调要让学生会看刻度尺(根据量程和分度值选刻度尺),会放(刻度尺的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会读(读准确值和估计值),会记(记数值与单位)。实际教学中,如果只关注这样的目标达成,那会有一个基本矛盾,那就是学生对刻度尺的熟悉與熟练使用,与物理要求下的刻度尺的使用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学生认为自己会使用刻度尺,因而学习动力不强;后来遇到较高的学习要求时,学生又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根本跟不上教学要求,因而课堂上基本没有活力;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力的生长。

在“三力课堂”下,教学设计或者可以这样优化: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角度来看,可以基于学生的已有认识去设计一个认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来对刻度尺的认识并不符合物理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在认知失衡的情形下产生学习动力;而为了感知到刻度尺使用的会看、会放、会读、会记,教师不必让学生去记忆这些规则,而是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发现规则的必要性,再通过语言组织就可以形成这些认识,从而保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活力的;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和活力,那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力的生长才有了较大的空间。

在这样的案例比较中,可以发现基于“三力”思路而设计的课堂,自然带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面,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活力可以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时候考虑的主要因素,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的。

二、立足生本打造初中物理教学三力课堂

实际上,“三力课堂”本质上是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教学理念,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来看,“三力课堂”中的学习有动力,解决的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课堂有活力解决的是目前课堂教学的放手不足和重知少趣问题,师生长能力解决的是目前课堂教学对核心素养关注问题[3]。因此只有立足于学生,并在立足学生的基础上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才能打造出具有真正意味的“三力课堂”。仍以“长度的测量”为例,这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知识点,其实本内容的教学重心不只在“长度”上,更在“测量”上,刻度尺作为最基本的测量工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测量工具的量程、分度值、测量值(准确值与估计值)、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特殊测量等,都是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测量”能力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当然,设计的立足点还是“三力”。笔者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1.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同学请举手。如果不出意外,每一个学生都会举手;然后教师则故作神秘地说:我说你们没有一个会使用刻度尺,你们相信吗?根据初二学生的性格,肯定会不服气地说不相信。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情境创设,就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这一要求的时候,出现认知上的失衡,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之后,教师应当设计一个具有探究意味的教学过程。具体可以分两个环节: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去进行长度测量;二是教师基于长度测量的规则,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规则,总结规则。

在第一个环节里,学生正常的测量动作就是将尺按在物体上读数,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用演示用的米尺测量画在黑板上一根线的长度,而其他学生都会认同这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在第二个环节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的测量过程“挑刺”。挑刺的方向,其实就是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应当遵循的规则。主要包括:(1)测量工具的选择。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测量黑板上的线的长度,用手边的塑料尺合适吗?学生自然要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研究分度值与量程的过程;(2)0刻度线的对齐,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木制米尺,因此学生的测量中,是没有将尺侧过来对准被测量线段的端点的,中间隔着木尺的厚度,则有可能导致测量“不准确”(此时误差的概念还没有提出),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呢?(3)测量时如何读数?这是本环节的一个核心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本环节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长度测量时物体右侧正好与某一刻度线对齐,这是最简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测量情形,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会在不考虑估计值的情形下进行读数;二是长度测量时物体右侧正好不与某一刻度线对齐,这个时候学生发现读数时就“不那么巧”,那怎么办呢?自然就需要进行估计,即产生估计值。但是这个时候学生对估计值的认识是比较狭隘的,尤其是对估计值在记录值中所处的地位认识还不够,因此还需要下一步来发挥作用;三是用另一把刻度值是原来刻度值的十分之一的尺,结合第二种情况,让学生读测量结果。如同下图中一样,当学生看到下面的A图中的物体长度记作1.46cm,而B图中的长度记作1.4cm时,并没有太多奇怪的感觉,而当将B图的长度与第一种情况的结果进行对比时,学生会发现第一种情况中物体的长度也是1.4cm(具体图略)。这其中有什么问题吗?

显然,这个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认识到两个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其测量的结果应当有着不同的精确程度,而表示在记录结果上时如果没有什么不同,那就说明这个测量结果是有问题的。于是探究进一步深入:到底是哪个结果记录有问题呢?通过进一步的对比与分析学生发现:分度值相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应该是相同的,那么记录结果的形式即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应该是相同的,于是第一种情况的结果就就不应该是1.4cm而应该是1.40cm。

通過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认识到了1.40cm这个记录结果中“0”存在的意义。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这样的一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味道,学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学习活力。

再次,结合教学反思,促进师生生长能力。

通过对上述“长度的测量”知识教学案例以及类似于此的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只要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有动力,有活力,那学生的能力生长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要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动力,有活力,本身就是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

三、三力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知识

“三力课堂”实际上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个教学架构。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看“三力课堂”,笔者以为需要认识到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设计应当更多的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动力激发与能力激活,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而这些正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这些,就能够更扎实地推进“三力课堂”教学改革[4]。

另外,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用“三力课堂”来描述初中物理学习的样态,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在于:当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活力时,实际上就是从智力因素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是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同时寻找促进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的途径。因此,这样的学习样态是符合当前学生物理知识建构的机制要求的,是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的。

【参考文献】

[1]贡和法.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转型与课堂重构——基于江阴市中小学“三力课堂”教学样态的解读[J]. 教育视界, 2017(7):53-56.

[2]王莹. 聚焦“三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7(10):34-35.

[3]朱正新, 沈亚军. 追问三力课堂:“力”从何来——江阴市“三力”课堂建设实践感悟[J]. 中学数学研究, 2017(12).

[4]赵灯友, 黄文利. 构建三力课堂 提升核心素养——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J]. 湖南中学物理, 2018(3):34-35.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初中物理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