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驱动因素与作用路径分析

2020-06-19谢花林

老区建设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提 要]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力量,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从生态环境满意度、政府生态文明工作、公众生态文明认知以及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四个维度揭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意愿、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意愿和公众生态文明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探讨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可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政府政策和公众认知均对公众参与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是影响参与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3)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不深入,缺乏“主人翁”意识。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结构方程模型;作用路径

[作者简介]谢花林(1979—),男,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和生态文明。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17YB046)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崭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美丽中国建设。2018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发起者,还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参与者[1][2][3][4]。在我国,仅依靠政府并不能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彻底改善,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活动中的广泛参与[5][6][7]。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可以有效表达社会大众的环境利益[8],不仅能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也减少了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力量。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的参与意识对完成生态文明建设预期目标至关重要[9][10][11]。但目前相关研究积淀较为薄弱,现有视角基本停留在对国外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和成效等介绍上[12][13],缺乏将国外经验中国化并结合国内公众参与实践的研究。从研究对象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实践多集中在学生教育领域[14][15][16],代表性不强。还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源头阶段的深层次思考,较少探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立法和行政决策存在哪些主观和客观障碍因素,如何使公众积极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的认知意识、生态行为、满意程度、参与意愿的跟踪调查,尤其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研究尚少。

提升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意愿,目的在于促进公众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尝试从公众参与视角切入,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参与行为、环境满意程度和参与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变量设计和研究数据

(一)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可用于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与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不同,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可比较评价不同的理论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包括测量模型(measured model)与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测量模型由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组成,测量模型用于描述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17]。

其中,X和Y为指标变量(X、Y)的因素负荷量,和都为外显变量的测量误差,和为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Y为内生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X为外生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公众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通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四大影响变量(政府政策、公众认知、参与行为和环境满意度),阐释各自的影响路径,为促进公众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家园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二)变量设计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相互联动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图1所示。

从影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可由表及里的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表层要素、内层要素和高层要素。

表层要素可以通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程度来辨别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期望,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影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态度。生态环境质量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影响的,质量越好说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良好的生态环境状态下,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存在正反馈机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越积极,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越显著,公众参与意愿也会变得更加强烈。通过政府政策的实施情况来分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政府部门主导阶段,相关政策的实施可以引导和规范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行为[18]。

内层要素可以通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和参与行为进行分析。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可以理解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的知识、机会、能力等因素对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强度越大,行为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公众对生态文明内涵认识越深刻,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意愿则越强烈。

高层要素则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意愿、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意愿和生态文明行动参与意愿三方面体现。变量如表1所示。

(三)研究數据

1.数据来源

为获取公众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和感受程度,问卷内容涉及受访者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与行为、满意程度、参与意愿及其人口特征信息等多个方面。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个人信息包括年龄、学历和收入等情况,从基本信息分析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意愿是否会受到年龄、学历和收入等影响;第二部分问卷内容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公众对所在地区环境满意度及生态文明教育参与意愿。通过研究可能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的问题,了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的现实状况和真实意愿。

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可靠性和代表性,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通过面试调查与互联网调查共回收156份有效问卷。2018年7月30日至2019年8月30日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经IP地址筛选获得各样本来源区域,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2.31%。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问卷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alpha为0.857>0.7,信度是指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在内在一致性和外在稳定性方面的程度。该指标认为克隆巴赫信度系数如果在0.8以上,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信度系数在0.7以上都是可以接受。这说明问卷达到了高信度水平,该问卷可以使用[19][20]。

2.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3所示,男、女比例分别为56%、44%;年龄在19—30岁占样本量的63%;月收入为3001—5000元及3000元以下分别占样本量的53%、40%;受访者文化水平基本处于大学及以上文化,其中本科学历人数占比最高,达47%;企业单位人员占22%,学生人数所占比率最高,达30%,调查人群面较广。

为了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别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认知意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公众对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实施四个维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愿,经过初步数据处理,调研数据依次赋值为1、2、3,分值越高代表公众的生态意识越强,数据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从调查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在公众认知情况维度中,10人表示对生态文明建设不了解,58人表示非常了解,74人表示对生态文明建设很关注,38人表示并不了解生态文明具体内容与目标。可以看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较高,相对而言真正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的的较少,这说明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正不断加强,但认识还不够深入。其中,26.4%的受访者清楚地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关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对整体文明建设了解程度一般,不太清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中,受访者在生活中选择节能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以及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分别占50.7%和66%,但受到生态文明认知程度不深的影响,在生活中主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生态文明行为相对较少,仅有33.3%。在环境满意情况维度,总体看来大多数被访者对水质环境并不是很满意,有34.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河流、湖泊水质仍然相对较差。在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实施维度,受访者所在地政府政策宣传到位,环境和公共卫生情况都有所改善,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实施情况较好。总体上来看,公众主体意识较强,且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关注程度较好,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支持。

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分为愿意或是不愿意,用“是”或“否”来回答,分别赋值1和0。

通过对公众生态文明建设认知情况、参与行为、环境满意程度以及政府政策实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较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众不再一味追求改善经济条件,而是普遍开始注重生活环境质量。由表4可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意愿较强,有较强的环境关心,注重周边生态环境,对于诸如空气、饮用水等这些公共品的污染和破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行为的维度上,个人的生态参与行为程度要优于主动对外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总体看来,大多数受访者对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表示支持,愿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一)研究假设

结构方程模型具有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以及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诸多优点,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行为,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程度及政府政策实施现状的参与意愿模型,模拟影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路径,分析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意愿、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意愿情况,探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如图3所示,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H2:政府推进生态文明相关工作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有正向影响;

H3:政府推进生态文明相关工作对生态环境状况有正向影响;

H4:政府推进生态文明相关工作对公众生态文明认知有正向影响;

H5:政府推进生态文明相关工作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行为有正向影响;

H6: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有正向影响;

H7: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有正向影响;

H8: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有正向影响。

(二)模型构建

根据构建的假设理论模型,利用AMOS25.0软件,验证理论分析框架中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如图4所示。

RMR(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GFI(Goodness of Fit Index)和AGFI(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是常用的拟合指数中,RMR表示实测矩阵与模型矩阵相减后,获得残差平方和的平方根,可以理解成拟合残差。GFI又被称为拟合度指数;AGFI表示调整后拟合度指数,消除了自由度对GFI影响,一般而言,RMR值和SRMR值在0.05以下时可以接受,这表明模型具有指导意义,GFI值大于0.9,表示模型拟合度好;AGFI则加入了模型自由度,当AGFI的值大于0.9表示模型拟合度好。参照修正指标,对初始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如图5所示,增列了e5和e22、e5和e11、e6和e21、e16和e19这四队对残差项之间的共变关系后,重新在AMOS23.0中进行运算,得到修正后模型整体拟合指数CFI=0,973>0.9,RMR为0.020<0.05,GFI为0.919>0.9,这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具有指导意义。

四、实证分析

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所有假设都得到了支持。好的生态环境状况、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都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确实有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大部分在P<0.001的水平上达到了显著。

由图4和图5中各路径的参数可知,每一个观测指标从属的潜在变量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都能够有效地反映该指标与相应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说明潜在变量对相应观测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可以用来解释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反映出各个因素对于公众意愿的影响程度。如表5所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公众意愿的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46>0,政府政策对于公众意愿标准化路径为0.75,公众认知对于公众意愿标准化路径为0.56,这三条路径均在P<0.001的水平上达到了显著,公众参与对公众意愿的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2,也呈现显著,这说明生态环境、政府政策、公众参与、公众认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这符合前文假设。这也表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政府生态文明工作、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和公众生态文明参与行为可以作为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有效路径。

因此,要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要着重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环保行为,相关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公众展开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同时从表5看出,要想提高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和生态文明参与度,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通过政府的宣传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认知,从而使得公众生态文明行为的增加。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认知情况一般。26.4%的被访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了解较为深入;在公众参与行为方面,会主动进行生态文明宣传的相对较少,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不深入,导致公众参与生态文明行为受限。在环境满意的维度,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所在地水质情况浮动较大,并不能保持良好水环境状况,同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所在地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一般。

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程度与参与程度可以显著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结果来看,生态环境、政府政策和公众认知均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是影响参与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作为主观层面的一个影响因素,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对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56,而公众认知对公众参与的路径系数为1.33,这表明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践行者和推动者,社会需要加强对公众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公众认知水平,加强公众“主人翁”意识,让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而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工作,从根本上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有效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对公众参与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5,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工作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不容忽视。

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能促进公众亲环境行为意愿。生态环境状况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6,说明生态环境状况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正反馈机制的循环的起始和终端,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公众参与意愿,进而继续促进环境的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二)政策建议

结合研究结论,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统。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度及关注度,增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生态文明教育涵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21]。如在学校教育方面,让生态文明知识走进课堂,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让其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灌输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识;在社会教育方面,加深宣传程度,可以创建社区生态图书馆,编印生态文明城市读本等方式来进行持续宣传;在职业教育方面,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专业的学科进行学习和考核,加大职业教育学院对生态文明政策学习的力度。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从而使公众具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库,使其具有参与的知识能力,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

其次,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公共平台,为公众参与提供基本信息服务。要想公众积极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为公众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提供积极和有序参与的信息条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政府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平台,让公众切身感知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及其变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重要工程、政策工具构建等提供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引导公众参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工作透明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塑造过硬的服务形象,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建设信息平台,有助于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而提升公众参与度。另外,也有助于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最后,完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公众参与已正式成为当代服务性政府的热点和趋势,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已是大势所趋。在公众参与的众多保障条件中,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监管依据和重要保障,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公众参与的积极态度。为保障我国公众参与的发展,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法律法规体系已是当务之急。然而,要想做到有法可依,就必须使法律具体化,而不是笼统的描述。在遵循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各地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是行政法规,把法律条款具体化,这样不仅仅督促人们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减少法律的执行成本,促进法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意识研究——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乌鲁木齐为例[J].生态学报,2019,(14).

[2]蔡定剑.公众参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团结,2009,(4).

[3]王霖.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11.

[4]张董敏.农村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与形成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薛森.綠色发展理念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6]麻晓菲.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6.

[7]刘伟杰,师海娟.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寻[J].生态经济,2019,(11).

[8]李娟.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2).

[9]高水练等.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基于安溪县样本数据的SEM实证[J].茶叶科学,2018,(4).

[10]牛文静.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7.

[11]高小芹.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J].农场经济管理,2019,(7).

[12]常晓薇,孙峰,孙莹.国外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5).

[13]陈贺丽.日本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5).

[14]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

[15]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

[16]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17]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8]白永亮,程奥星,成金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意愿——5个国家级试点城市的1379份问卷调查[J].资源科学,2019,(8).

[19]孙振球.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0]周俊.问卷数据分析-破解SPSS的六类分析思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1]齐敏.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模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