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0-06-19王太广郑衡孙帅

老区建设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策与建议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王太广 郑衡 孙帅

[提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河南省驻马店市作为革命老区,近年来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融合不紧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等方面着手,促进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对策与建议

[作者简介]王太广(1957—),男,黄淮学院副教授、特聘专家,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鄭衡(1992—),女,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孙帅(1989—),女,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计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驻马店 463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转化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指明了方向[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只有在乡村产业发展上作文章、下功夫,才能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2]。革命老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破题?乡村产业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到革命老区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所有县(区)的部分乡村深入开展调研,以期为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一、驻马店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所辖的10个县(区)都是革命老区。市委、市政府为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尤其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编制了《驻马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加快振兴[3]。通过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革命老区的发展。

(一)农业种植产业结构逐步调优

近年来,驻马店市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深入推进“四优四化”,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产业结构,加大良种推广普及和品质结构优化力度,调减效益低下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白芝麻等高效特色农作物,使供给效益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539.9万亩,比2016年增加303.8万亩;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515.7万亩,比2016年增加154.8万亩;优质白芝麻种植面积达80.6万亩,比2016年增加26.6万亩;玉米种植面积为422.9万亩,比2016年减少184万亩。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极大提升了驻马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正阳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花生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径。2019年,全县实现花生产业扶贫全覆盖,每亩纯收入突破1500元,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小花生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随着《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革命老区扶贫项目的投资力度,使革命老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驻马店市为加强对革命老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每年给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拨付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扶老区贫困村修路、建桥、安装路灯等,这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拉动了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社会捐助资金近千万元。此外,市政府推进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考评工作,有力提升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进展顺利;110千伏上蔡变电站竣工投用;马庄铁路物流园、万邦农产品物流园、福汉兴公路物流港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所有贫困村建起了文化广场;99%的乡镇、85%的行政村通达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快递入村工程加快推进,建成乡镇快递综合服务平台173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4万亩,农业灌溉面积达到80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3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在全省率先完成益农信息社建设任务,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革命老区平舆县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加强在交通扶贫、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贫困村的基础保障。先后修建通村公路1000多公里,解决了78个贫困村群众出行难问题。

(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

驻马店市通过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产业链得到延伸、价值链得到提升、供应链得到保障。通过对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家乐等新业态的培育,使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190个,资产达42.2亿元,实现年营业收入13.9亿元,带动农民4.7万户。确山县、遂平县被确定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共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园区58个,其中正阳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泌阳夏南牛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复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出金雀电子商务、来村网、晨钟生物、天中农业等知名农村电商企业2800多家,建成益农信息社2144个,发展恒兴、福和、恒都等物流企业600多家,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河南金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汝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独创了一套“五位一体三结合”精准扶贫方案和“金雀爱心购自动售货机新零售”消费电商扶贫模式。经过对全县267个村的扶贫实践,在线上线下联动建立了村级“金雀爱心购”电商扶贫超市、电商扶贫平台和爱心美德超市、自动售货机,重点帮助特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了多方共赢,为精准脱贫提供了成功范本。其经验和做法收录到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出版发行的《全国电商扶贫典型案例集》。国务院新闻办网站于2018年11月11日发布了《河南省“金雀爱心购”辟出稳定脱贫新路径——对汝南县探索推行电商扶贫新模式的调查》。2019年11月10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汝南县召开革命老区消费(电商)扶贫观摩研讨会,在全国予以推广。

(四)农业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驻马店市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685家,2018年实现总产值1631亿元。目前,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7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近年来引进的泰国正大、台湾徐福记、瑞士雀巢、山东鲁花、君乐宝、今麦郎、五得利、克明面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不仅推动了驻马店市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且对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城市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驻马店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和芝麻油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培育成型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总量居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3家,有11家被省高标准粮田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级联合体。“龙头企业+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四位一体的模式效果明显。驻马店久久面业粮食产业联合体联合100多家合作社、农民协会和家庭农场,在上蔡县规模经营土地7.6万亩,常年吸纳贫困劳动力1500多人,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泌阳县食用菌龙头企业亿龙食品和雨露菌业,流转贫困户土地,大力发展基地式种植,带动12422户24750人,人均收益1000元以上。

(五)脱贫攻坚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了十五项产业脱贫工程,推行了十种带贫模式,完善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把产业扶贫作为乡村振兴、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在主导产业上强基础、在特色产业上抓提升、在新兴产业上求突破、在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在带贫模式上作文章、在龙头带动上谋长远、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抓结合、在带贫成效上求实效。把乡村产业扶贫当作一场硬仗来打,培育了一大批扶贫产业。截至2018年底,驻马店市累计发展扶贫车间233个,并网发电村级光伏电站985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7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综合站15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965个。2019年,全市已完成扶贫产业类项目695个。革命老区确山县竹沟镇生产的小提琴就是在产业融合中发展壮大的扶贫产业。竹沟镇的李建明夫妇在北京创业成功后,于2015年返乡创业,成立了河南昊韵乐器公司,年产高中低档小提琴5万多把,产品销往欧洲国家,年出口额达2000万元。2016年,吸引了60多位在京务工的确山籍琴师回乡创业。近年来,竹沟镇从事小提琴生产的企业已发展到30多家。如今,有着西洋血统的小提琴,80%的产品由中国制造,其中有70%来自确山革命老区。

(六)传统农业生产衔接大市场

2015年以来,驻马店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奖励发展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市财政列支1500万元,奖补优秀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9年政府专门安排100万元用于奖励新认定的省级以上示范社和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全市依法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2032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8家,省级63家。发展家庭农场7039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9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夏南牛是泌阳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泌阳县政府为此出台了《夏南牛育成牛交易补贴办法》,详细规定了补贴对象、补贴条件、补贴标准、补贴办法与保障措施等。其中,体重在450公斤以上的育成牛以及在县内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收购并屠宰加工的夏南牛,均可享受每头500元的补贴。全县成立了20多个与发展夏南牛相关的合作社。焦竹园王富运的铜山牧业合作社,吸引了40多家养牛户加入。这些养牛户养殖的夏南牛多的有十几头,少的有两三头。合作社按照各家所占比例分摊养牛所需饲料、饮水、照明等费用,年底按售价及各家比例分红。采用这种方式,大家既相对独立,又分工合作,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收益。夏南牛固定储存达300头以上,每年出售500头,每头价格在1.8万元至2万元,每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上。

(七)特色品牌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驻马店市坚持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品牌,着力打造泌阳县的夏南牛和香菇产业品牌,形成平舆县的白芝麻,汝南县的蔬菜、麦草画、林特花卉苗木,正阳县的花生、新蔡县的小杂粮、遂平县的彩叶花木等特色品牌。尤其是确山县利用青山绿水红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强县战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了具有确山特色的“瓦岗红薯”“瓦岗西瓜”“竹沟中药材”“瘦肉型黑猪”“薄山湖松针鱼”“留庄大米”“小延安”山珍、“豫乡园”山野菜、“天目银峰”“天中红”茶叶、“确山生态羊”等50多个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外。“确山板栗”“确山夏枯草”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留庄大米、四孩香菇等1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1.农田建设标准低

全市仍有400多万亩中低产田,其中近150万亩山岗丘陵地缺乏灌溉条件,基本靠天收。即使已经开发的部分地块因建设标准低、管护跟不上等原因,也存在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问题,全面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

2.农业服务设施缺乏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仓储、冷库、烘干设备等农业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突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3.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薄弱

在脱贫攻坚中,全市900多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还有1800个非贫困村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这几年大部分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致使非贫困村的道路没有成网,安全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紧密

1.农产品加工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不够等问题。比如,全市小麦面粉加工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加工的80%是普通粉,市场需求旺盛的专用粉供给量不足10%,导致面粉在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农业与工业、文化和旅游业、金融业等产业的融合不夠紧密。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仍停留在传统种植、单一经营、粗放型农业和分散式经营阶段;农产品加工业没有形成“产包销”一条龙模式;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还处在摸索之中,没有形成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农业与金融行业没有组成农业生产的互助银行。一些农户组建的新型合作社,成立的集种植体验、采摘分享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在宣传、营销、数据分析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方面,还存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

3.技术装备水平低

当农民遇到旱灾、涝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后,农产品的销售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瓜果、蔬菜烂掉的比例较高,损失较大。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初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对农产品的贮藏和初加工能力不足,缺乏对农产品进行产后净化、预冷处理、分级分类、保鲜包装的装备支撑。

4.多业融合发展缓慢

由于农民的技能相对较低,使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受到影响。部分农民对乡村旅游、电商消费等新业态认识不够,加上电商扶贫产业人才缺乏,农特产品上行在助农增收方面的带动作用不强,抑制了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销售、初加工者居多,能够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中联基地和从事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布局。

(三)“三农”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乡村振兴离不开完善的支农政策体系。当前对农业农村支持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健全。

1.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

在市级层面,目前仅落实了种粮补贴、涉农资金整合等多项改革,但支农政策体系转型尚未完成,支持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和社会化服务、农业保险等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2.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全市九县一区虽然都被纳入了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面积已达860万亩,由于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土地整理、发展绿色农业的推进步伐较慢。

3.稳定投入机制不完善

目前,全市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长效投入机制,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仍以项目整合为主,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工作的推进。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1.农业种植产业结构需调整

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扩大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花生、芝麻、食用菌、林果等种植规模,但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占比仍然偏大,有的地方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较为单一。

2.农业抗风险能力较低

全市农业生产在抗御水灾、旱灾、雹灾、雪灾、病害、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面对非洲猪瘟,很多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束手无策,防治无策,导致经济损失惨重。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

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1/3,且与2018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虽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两万多家,但真正规模经营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不足1000家,生产模式仍然是陈旧的耕作方法、落后的种植技术、较低的机械化水平。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尽合理,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环境污染与土质退化。

(五)人才、土地、资金等产业发展的要素缺乏

1.缺乏人才

缺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营销、经管、金融、电商等专业的实用型人才,缺少现代农业经营者、农民合作组织管理者、农产品经纪人等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

2.缺乏资金投入

尚未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没有完全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乡村产业发展项目融资难度较大,担保难问题更为突出;税收支持政策力度小,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

3.产业用地受限

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难以满足。

(六)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产业冲击较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都实施了严格的交通封锁、人员隔离等管控措施,造成了时令果蔬等产品交易中断、产品积压、储备困难、外销受阻。由于暂停活禽交易、关闭屠宰加工厂、延迟饲料加工企业复工、饲料储备有限等原因,养殖场、养殖户的畜禽无饲料可用、雏禽仔畜无处销售,出栏期的畜禽被迫压栏,无法屠宰。流通环节不畅,再加上供货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粮、菜、肉、蛋、奶供应一度紧张,价格明显上涨。疫情发生正值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农资经销商、零售商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存货不多,导致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疫情也造成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商店关闭,乡村旅游和餐饮行业受损严重。农民工无法流动,对生产、消费、出口、流通的产业链造成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推迟,外出务工比例下降,导致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冲击了乡村产业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针对疫情防控,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下,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认真分析研究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疫”新产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4]。鉴于中草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治愈率高的优势,在素有“中药材之乡”的确山县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竹沟、瓦岗、石滚河三镇在原有的八万亩中草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多种植适销对路的夏枯草、金莲花、白花蛇草、芍药、艾蒿等中药材。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扶持发展中医药材种植。把确山县打造成中药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豫南地区中药材综合集散中心、河南省“豫南药乡”核心引领区、全省特色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区。此外,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交易,坚决革除少数人滥食野生动物的恶习,及时指导农户,抓紧调减海狸鼠、蛇、果子狸等特种养殖产业,市场监管部门要对食用型特种养殖企业依法进行关停,对原料加工型养殖企业坚决调整,引导乡村餐饮行业向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安全化、健康化的方向转变。

(二)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乡村要振兴,老区要先行。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难点。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还要牢固树立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产业振兴引领发展的理念,加强对贫困村在政策、土地、资金、项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扶持,加大对水、电、路、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研究出台支持革命老区乡村基础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确保在资金上支持产业振兴、在项目上支撑产业振兴、在政策上保障产业振兴[5]。把产业振兴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必要措施,以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龙头,加快建设相关平台和有效载体,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一业一策”,推行“九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即组建一套实战的班子、设立一批产业基金、集成一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一批人才实训基地、创建一批产业研发联盟和可依托的专家团队、开发一批特色品牌系列产品、组建一批生产加工装备,着力打造具有驻马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加快产业融合,增强经济发展合力

利用每年在驻马店市召开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一平台搞好产业融合。面对农业生产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农民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生产模式、經营方式进行生产,必须与时俱进,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高效种植、养殖面积。搭上“互联网+”顺风车,走出一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将农作物变为商品,将棘手的“家底”变成为压箱底的“老本”,将庞大的市场引擎变为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传统农产品进入方便快捷的物流渠道,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农业和生产、加工、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融合。

支持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支持发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搭建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促进多业融合发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促进多种产业交叉融合,形成以农业为主题的多种业态发展模式,促进林业、牧业、渔业规模化种植,探索发展树下种养、稻田养殖鱼虾等产业。促进农业与加工流通领域的融合,探索发展直供直销、物流配送、会员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发展创新型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亲子农业。

(四)培育龙头企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引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培育壮大十三香、大程粮油、一加一面粉、久久农科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支持徐福记、君乐宝、恒都、鲁花、今麦郎、花花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驻马店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

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兼并重组、资产转让等形式,创建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向重点产业园区和优势区域集聚。

帮助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企业解决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电商消费模式,加快农产品进入市场,提升经济效益。

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牵头,采取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户分工协作的形式,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行生产专业、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原料基地建优、把加工能力做强、把产品质量提高、把品牌效应做大,形成示范性、综合性联合体。提高原材料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建立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各联合体的优势,增强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产业链竞争力不断增强。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在全市筛选1000家发展基础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重点扶持,使其扩大发展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股权型、契约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土地流转优先雇用”“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相联结的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社会化服务代理、入股合作经营,科学有序地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提高产业规模经营水平。

(五)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制订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县区可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确定体现本地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主导产业,如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标准产业园区(基地),加快推动正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园和平舆县芝麻产业园发展水平,加快优质小麦、优质花生、青贮玉米和芝麻、蔬菜、香菇、中药材、林果等种植基地建设。叫响一批“特别特”“独一份”“好中优”的“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一批具有绿色优质、特色高效的产品基地,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农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实行整村推进,有序开发,通过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形成独具特色的生产规模和产业优势。

(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生产流程“机器换人”、工艺技术“鸟枪换炮”、营销渠道“电商换市”,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加工产品由粗变精,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快拓展平舆芝麻、正阳花生、泌阳花菇等产业的精深加工空间,拉长产业链,提升增值链,补齐短板弱项,提高原料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好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园区。

加快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一批有原料基地、有科技引领、有企业带动、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快速发展。引导和鼓励县区和乡镇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力求成为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企业效益好、示范带动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加快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完整、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加快建设被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联合批准的平舆县(首批)、上蔡县(第二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依托正阳县花生之乡、平舆县蓝天芝麻小镇,形成原料基地、精深加工、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发展、多要素聚集、多模式推进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七)挖掘生态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利用驻马店境内的青山绿水和平原农业景观资源优势,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景观、乡风民俗、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实施,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开发农业特色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优势,丰富文化内涵,建设集休闲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民宿于一体的康养基地。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水平。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等新型业态。推出“春天观花”“夏季纳凉”“秋日采摘”“冬闲有趣”活动,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通過土地流转、房屋租赁、外出务工和自营等渠道拓展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加快打造全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充分挖掘驻马店市的红色历史文化、红色军事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前期的基础性调研与论证,打造红色旅游特色项目品牌,对红色旅游宣传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打出“中原小延安—竹沟”“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故乡—古城李湾”“中共鄂豫边区省委旧址—焦竹园”“刘邓大军抢渡汝河处—雷岗”等宣传品牌,加大力度开发豫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孤山冲、雷岗战役旧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助推革命老区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八)坚持科技引领,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与农民的所思、所盼相结合,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尽快完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利用“外脑”集智,依托黄淮学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驻马店农科院、驻马店技师学院、驻马店农校等单位,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提升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能,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加快科技创新。农业科研部门在对选育出的豫芝4号、豫豆19号、驻麦6号、驻大麦8号、创玉198、驻椒19等5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进行推广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和推广。不断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坚持政策推动、项目带动、乡情感动,搭建能人返乡、市民下乡和企业兴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施展才华,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使其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生力量。培养扶持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建设一批家庭特色工厂、传统手工作坊、乡村扶贫车间,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全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开展面对面的农技指导服务,鼓励特派员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推广“科技示范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以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推广、品牌建设、信息咨询、电商营销为重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指导,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2-17.

[2]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9-6-29.

[3]《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解读[EB/OL].https://www.zhumadian.gov.cn/html/site _gov/articles/201812/78169.html,2018-12-26.

[4]范恒山.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N].人民日报,2020-4-28.

[5]朱晓娟,姜文来.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N].经济日报,2019-8-29.

[责任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对策与建议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管理问题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