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分析及其启示

2020-06-19崔维清

时代人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标志性科技人才院士

崔维清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分析及其启示 项目编号: NC2019B032)。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分析及其启示”,项目编号: NC2019B032)。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表彰仪式,在受表彰的42名人员中,有10名是国家的科技工作者,且均为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科技人才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第一资源,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老科学家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的反映了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老科学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情况的调查

老科学家,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社会最杰出的科技人才。老科学的标志性成果是指高水平、高质量、具有高显示度的成果,而老科学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不仅奠定了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地位,而且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科学道路。本文在研究老科学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情况的基础上,对他们成果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其取得成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科学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对其科研生涯有着尤其重要的指引作用。笔者通过查阅我国解放前出生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及双院院士的传记资料,搜集整理了60位老科学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取得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其中双院院士6名,科学院院士30名,工程院院士24名。

首先,是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确立时间段的调查。在60名院士中20-30岁获得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院士有4名,约占6.67% ;30-40岁获得的院士有34名,约占56.67% ;40-50岁获得的院士有11名,约占18.33% ;50-60岁获得的院士有9名,约占15%;60-70岁获得的院士有1人,约占1.67%;70岁以后获得的院士有1人,约占1.66%。从老科学家取得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阶段可以看出,30-40岁是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的一个黄金时期,科学家大多在30-40岁期间就已获得了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其次,是标志性成果产生的所在地和取得形式调查。在老科学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中,约73.33%在国内产生,约26.67%在国外产生。成果的取得形式中,国内取得成果中个人形式约占6.81%,团体形式约占93.19%。国外取得成果中个人形式约占87.5%%,团体形式约占12.5%。由此可见,老科学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取得的大多是以团体形式,他们参与其中或是该项目的主持者。而在国外取得的大多是以个人形式,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写作或者属于其他课题中部分内容的研究。

再次,是标志性成果产生的过程调查。在科学家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多少都会遇到各种难,在对60位科学家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其中8位科学家在成果产生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困难或者困难很小可忽略不计,约占13.33%;其中52位科学家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难,约占86.67%,属于绝大多数。

  • 老科学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的关键性因素分析

针对获取的60个文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成果取得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有较大的共性:国家政策影响其成果取得的有27人,约占45%,位居第一;时代需求影响其成果形成的有19人,约占31.67%;良师益友影响其成果取得的有8人,约占13.33%;自身创新能力影响其理论成果的有5人,约占8.33%;此外还有1位科学家,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些偶然因素,成为他们成果取得的关键性因素。

  • 国家政策对科学家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起著主导作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老科学家获得成果的年代来看,在他们进行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研究期间正处于我国建国之初,在当时以加强国防,恢复国民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科学家的许多标志性成果就是根据这一指向开展起来的。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知识分了会议上,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同年,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这些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为科学家标志性成果的取得指明了方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就回忆道:“1958年11月,在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进军号令不久,我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开始了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 。

  • 时代背景对科学家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起着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科技领域存在着很多空白,许多科学家怀抱着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964年,曹春晓院士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15室,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航空材料所已研究钛合金多年,但是当时还没有一个钛合金零部件应用到航空发动机上。曹春晓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钛合金在航空工业应用上的突破口应该是发动机转子零件——转子叶片和盘,于是开始着手研究,掀开了我国航空用钛第一页。可以看出,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科研活动的风向标,推动着科学家去填补其中的空白,是其成果取得的现实基础。

  • 师承关系对科学家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起着指导作用

所谓“师者授业”,在科研领域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面而专业的。从科学家师从的对象上看,这些老师大多都是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是杰出代表,对该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植物细胞学家郑国锠院士说:“1948年7月我到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时任植物学系细胞研究室主任的赫斯金教授。教授刚好用化学试剂处理洋葱根尖后,发现细胞内出现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现象,而最后形成的核为单倍体。为了进一步验证体细胞染色体分离,赫斯金教授又选用一种叫延龄草的植物,可是当他们以同样的方法对这种材料进行处理,做了大量显微镜切片后,却没有人观察,统计和分析。于是赫斯金教授把这个任务给了我。”通过这一研究,在郑国锠论文中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为四个单倍体的观点是国际细胞学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理之一。

  • 自身创新能力是科学家标志性成果取得的内在动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调查,在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中自身创新能力的体现大约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质疑进行创新。正如林为干院士在读博士期间,看到《微博传输电路》提出用正方形波导来做单腔两模微波虑波器,但没有人做出超过单腔两模的,因此不得不使用多个谐振腔来完成,增大了滤波器的重量和体积,增加了成本。林为干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想为什么不能有效的使用一个谐振腔里的几个模来做成多模耦合电路?于是林为干在质疑的基础上开始了他研究,并于1950年6月完成了论文《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这篇论文打破了国际微波学认为一个圆柱谐振腔只有两个简并模可以利用的认识。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方法理论的综合、简化、提升从而进行创新。正如沈志云院士研究“轮轨蠕滑力”的计算方法,就是结合了卡尔克理论计算蠕滑力理论,并在沃尔缪伦—约翰逊法的三次渐进函数做非线性处理的方法下,顺利的完成了被后人所称为的“沈-赫-叶氏理论”。

  • 偶然因素对科学家成果取得的意外影响

从老科学家成果取得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存在少部分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偶然因素,出乎预料地对其成果的研究产生了关键性影响。1945年何泽慧院士在利用磁云室研究锰-52的正电子能谱时,从上千张照片中偶然注意到一种近似于S形状的奇特径迹。经过分析,这种径迹就是正负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在这之前的试验中,因为没有使用磁场,无法分辨入射电子碰撞后的轨迹与反冲电子的轨迹,所以一种没有被人注意。而正是在何泽慧细致的观察力下她首次发现了正负电子的弹性碰撞现象,并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 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对科技人才成长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今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由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其中科技对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才又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所以借鉴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过程中的经验,对于现今的科技人才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 完善党的科技政策,树立人才管理新理念

从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可以发现,国家政策在其中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在那时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重要方针,为新中国科学家进行科研事业明确了一条健康积极向上的路线,为后来众多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所以,为促进当下科技人才更好成长,在科技政策上,应结合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科技政策,注重其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科技体制,在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下,将精力集中在方针政策方向,减少对科技的直接管理并且将科技经费投入与市场中产业部门的研发相关联。并且在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应更新人才管理的新理念,对科技工作者多一些人文關怀。

  • 立足社会时代需求,抓住科研好契机

科研方向立足于国家、时代的需要也是老科学家标志性成果取得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今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期间要明确新时期下社会时代的需求,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发展。科技工作者应该朝着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应性强并具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奋斗。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把握新时期下的科研方向和趋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工智能的开发、高铁的迅速崛起、航天与海洋科技的突破…已经成为现在的热门研究领域,而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学科发展的各个阶段,抓住科研的好契机。

  • 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对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因素中的导师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其在传授知识、分享经验、发掘科研潜力、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为科技人才的成果取得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导师在其中只是方向上的指引,而成果的真正实施者还是科技人才自己。所以,在科技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多的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导师方面,导师要挖掘科技人才的学习兴趣和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兴趣特长,因材施教,通过知识的传递,引领他们独立自主地拓宽知识面,帮助他们确立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在科技人才自身方面,要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科研实践,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

  • 坚持科研创新,勇于打破常规

从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因素中的自身创新能力中可以看出,创新是老科学家取得成果的动力源泉。科技人才想要实现更好的成长,就必须培养科研中的创新思维。对于科技人才来说,科研过程中就需要积累更多的创造方法,而其根本前提是要掌握辨证思想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善于提问、敢于否定;科技人才在借鉴前人的成果时候要把其中积极的因素作为创新的发展基点,但也应该敢于否定或扬弃消极的因素,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和结论,对于权威,勇于打破常规,培养自己质疑的能力,敢于否定的精神。

  • 重视偶然因素,寻求每一个突破点

从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取得因素中的偶然因素可以看出,有的科学家在科研中经历的一些偶然因素对他们成果的取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也要重视有关于科研中出现的一些偶然因素。首先,在科研中一定不能忽略偶然发现的现象。许多科学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自然界里本来存在的尚未被人类认识的某些事物或规律,必然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显现出来。其次,在发现的基础上要以科学的态度抓住偶然发现的某种新现象,进行深人的探索通过偶然现象找出其中的必然联系。因此,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不放过一切可能性,寻求每一个突破点。

从老科学家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过程可以看出,其成果的取得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科技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既要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更重要的是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这样才能让科技人才在科研的道路上创造更多有价值的成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茅玉麟,孙士庆.茅以升[M].貴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 李韶华.如钢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3] 韩存志,朱显漠.资深院士回忆录第3卷[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4] 朱晴.王希季院士传记[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4.

[5] 朵英贤,曹占英.朵英贤自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施宗灿.多彩的人生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7] 罗兴波,刘巍,齐婧.往事皆烟 朱尊权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纪晓阳.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 郑国锠[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9] 刘振坤,柳天明.汪德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10] 田永秀.做一辈子研究生 林为干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1] 沈志云.我的高铁情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12] 程晓陶,王连祥,范昭.智者乐水 林秉南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3] 刘晓.卷舒开合任天真 何泽慧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标志性科技人才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十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文件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标志新姿
“熊出没,注意”的由来
庆祝时刻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延安时期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