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如何让经济新闻更“接地气”

2020-06-15薄鸿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接地气传统媒体

薄鸿

摘要:经济新闻报道属于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型,其中涉及大量晦涩难懂的经济术语,常规的报道模式很容易打击受众的阅读兴趣,要真正吸引受众的关注,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做到“接地气”。作为新闻记者,需要坚持经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针对性和深度性,并从选题、炼句、内容等方面来着手。

关键词:传统媒体;经济新闻;接地气

一、受众对经济新闻的报道要求

经济活动与每个受众都息息相关,也是人类活动的重点类型,经济新闻是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类新闻,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明确经济新闻报道的方向和目的,保证其真实性、针对性、深度性。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经济新闻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出现较大波动,为了做到取信于民,经济新闻报道需要将“真实”全面贯穿落实到其中,让受众能够了解到最为真实的新闻事件。

(二)针对陛

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越来越表面,缺乏深度,虽然报道数量多,但是精品很少,无法赢得受众的认同。作为新闻从业者,在报道经济行为时,需要切实站在人们的视角分析、报道,关注与受众息息相关的小事。

(三)深度性

深度性即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报道内容不应该简单地局限在表面,而是要朝着深层次的方向推进,帮助受众来精准分析经济事件,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二、傳统媒体如何让经济新闻更“接地气”

(一)捕捉一线,以小见大

要让经济新闻报道做到“接地气”,新闻记者就要成为调研者,深入一线,捕捉新的经济动态,紧扣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利用小切口来表现大的经济主题,用小人物来凸显大精神,构建出清晰的脉络。为此,新闻记者要做到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重大的报道内容做实、做深,发扬主流声音,深入解读每个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趋势、着力点,从多个层面为受众进行深层次剖析。诚然,经济部门的数据、信息为经济新闻写作提供了大量一手、新鲜素材,但是如果过于依靠经济部门,不能深入群众和生活,那么写出来的经济新闻必然是干巴巴的,毫无可读性,如果经济新闻报道局限在经济活动、部门会议,脱离基层,写出的新闻自然没有新意,也不接地气。为此,报道要贴近基层百姓,搜集百姓身边的鲜活案例。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宏观经济也面临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这给基层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要从平民视角来着手,切实帮助人们解决难题。

(二)主动创新,记录时代

经济新闻记者要对经济信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眼力”“笔力”,主动创新,用笔来记录时代的巨变。对于宏观政策的解读,要贴近民生,避免用生硬的笔触说教,要从百姓们关心的“吃穿住行娱乐购”等内容着手,切实关注百姓的幸福感,让宏观政策的解读更加“接地气”。对于深度经济内容报道,要突破以往的生硬式描述,用讲故事的形式,让经济内容变得更加趣味、丰富、生动。在融媒体时代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要想吸引受众,在报道时,就要更多地关注内容,挖掘经济新闻背后的动人故事,将微观报道、宏观报道结合,让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故事可以贯穿到报道之中。

在经济新闻的策划上,也要做到接地气,关注民生,从惠民生的角度来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在新闻写作上,要从提问、分析、解答几个角度着手,对语言进行锤炼,既要做到文字通顺,也要追求语言表达的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让新闻报道更具实用性。

(三)深入解读,做透做新

怎样让经济新闻内容通俗易懂,是新闻从业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作为新闻记者,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思考,将生硬干涩的经济内容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的标题要能够抓住受众眼球,严谨细致、厚重大气、生动传承,用口语化的标题突出经济新闻的烟火味和人情味,这样,受众一看到标题,就会觉得非常亲切,愿意读下去。同时,经济新闻报道要如同美文一样,在描写时,多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其中的细致场景,让受众可以产生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针对专业术语较多的内容,要采用延伸思维将其做透,从多角度为受众解读知识,让新闻内容更具可读性。

三、结语

在新经济倡导下,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这对经济新闻报道者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活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上,要从受众角度着手,在标题、内容、选材上,都要“接地气”,这样方可提升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太原晚报)

猜你喜欢

接地气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传统媒体仍是一座富矿(焦点话题)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
当好微博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