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徘徊中的坚守

2020-06-15陈建华

天津教育·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坚守家国情怀

陈建华

【摘  要】爱国主义的情怀,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国文人的血脉里。史书万卷,字里行间可见“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理想是他们忠诚执着、勇于担当、积极有为的内动力。虽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人生的难题、挫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没有“国”哪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古代诗人;家国情怀;坚守

思念故土,思念亲人,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不得不客居他乡,他们受到排挤,忍受屈辱,为了国家民族的统一、安宁,不得不奔赴边塞。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斗争中,他们挣扎徘徊,他们彻夜难眠,他们形销骨立。但是内心深处有一种精神始终支撑他们,这种精神就是厚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坚守,让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次风雨的考验,自强不息,屡创辉煌,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坚守,才有文学宝库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矛盾徘徊中的忠诚执着

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句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他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早年改革政治,主持外交事务,使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被君王疏远流放。流放期间,屈原内心郁闷,开始文学创作。“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句诗中流露出他心中的怨恨和不满,他甚至后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在政治理想不可实现的现实面前,他选择独善其身,“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保持自己美好的本质不受污损,退居草野,旧服重整,佩戴香草,修洁内心。虽然写下这样的诗句,但他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远在流放之地的他每日每夜都挂念国家。秦军攻破楚国的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他终究无法在心中舍弃自己的祖国,万分悲痛又绝望无助之下,他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正如他诗中所写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从他的这些诗句的创作当中,可见其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即使放逐荒野,即使粉身碎骨,即使矛盾徘徊,但是放下家国,做一个不关心时事的“隐士”,他做不到,因为那不是他人生的目标,祖国才是触动他内心的那根琴弦,厚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始终缠绕心间,现实的挫折固然让他矛盾过,但“忠诚执着”才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陆游一生留下近万首诗作词作,其中近一半作品是抒写和吟咏家国情怀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一寸赤心惟报国”的志向。但也反映出他此时的困境和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年近七十的陆游支撑着衰老的身体,在风雨交加的寒夜,他想到的是祖国失去的领土,“尚思”二字可以看出他一生以匡复大业为己任,甚至梦中都是披战甲、骑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的情景。但罢官闲居的他能做什么呢?向“主和派”妥协以求得一官半职?闲居与渴望保家卫国在他心中矛盾煎熬,但愈是这样煎熬,就愈使诗人慷慨报国的誓愿坚定,忠诚执着于内心的“家国情怀”至死不渝,“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矛盾徘徊中的勇于担当

范仲淹数年寒窗苦读,博通儒家经典,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任官期间多次上疏议政,也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八个字体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关注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情怀。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却也让自己的仕途多了一些坎坷。一个勇于担当的实干家未必会在官场上“显达”,这是一个矛盾,如果他妥协,如果随波逐流,可能官运会节节攀升。可是他怎能为了自己而舍弃“家国”?庆历新政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之后出任地方官,重修捍海堰,整治水患,泽被后世,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真正做到了“先忧后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显达还是贬谪?这样的人生矛盾摆在他面前时,他选择守住家国情怀,勇担社会重任,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可是唐朝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的生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客居他乡,与亲人分离,可为了做官实现政治理想又不得不奔波。污浊的时政让他痛心疾首,他在诗歌中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抒发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即便处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当中,即便他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儒家的仁爱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三、位卑未敢忘忧国——矛盾徘徊中的积极有为

苏轼,一个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的旷世全才。“乌台诗案”让他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被降职远调,此时的苏轼心灰意冷,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他吊古伤怀,借古传颂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可是苏轼是个旷达之人,政治上失意,卻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之后他历任定州、杭州、扬州、知州等地,疏浚筑堤,“东坡处处筑苏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在贬黄州、惠州、琼州期间,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仕途坎坷让他苦闷徘徊。不过也许正因艰苦的贬谪生活使苏轼的性情渐趋通脱旷达, 幽怀破散, 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恪守传统的价值标准,融汇了儒、道、佛三家, 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理想和现实这一对矛盾折磨着他的内心,也历练了他的精神,他在《定风波》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化挫折为力量,积极有为,令人景仰。陆游说“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仕途和人生的坎坷为他关闭了一扇门,但为官一方就造福一方百姓的家国情怀是他人生的另一扇窗,这种积极有为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把厚植于心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四、结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几千年来,家国情怀始终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心中。英雄何须带刀剑,中国古代诗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最高境界,然后化为无数经典的诗篇,它们或激昂澎湃,或含蓄婉转,或悲壮慷慨,或哀怨缠绵,宛如一泓清灵却不见底的深泉,涓涓流淌在后世文人的精神河床上,涵育滋养着后人的爱国情感与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吴承学,沙红兵.身份的焦虑——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朱刚.“诗史”观念与苏轼的诗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坚守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远去的背影
新媒体冲击下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变革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