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2020-06-15侯振华

天津教育·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

侯振华

【摘  要】小学六年级法治专册的设置是历史上的一次突破,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实践为基础,探索了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实施的一些策略,提出了明确价值导向,做到法德兼修;密切联系生活,科学助力成长;实现方法指导,着眼明德导行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法治专册;教学;有效性

2019年秋季小学道德与法治在六年级设置在法治专册里,这是首次将法治教育内容以憲法为主线集中呈现,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实,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法治内容并不鲜见,如原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内容;四年级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渗透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而五年级上册“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更是将民主法治意识直接呈现。所以说法治教育在小学从来就没有缺位,但将“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作为教育目标而设立专册的做法尚属首次,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扎实推进法治专册教学实践。

一、明确价值导向,做到法德兼修

小学六上法治专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构建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实现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行为习惯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材的价值导向,注重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做到法德兼修。

第一课中“生活与法律”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认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类型——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法律意识。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明法修德。如在超市购物的场景,教师可以从以下环节实施教学:教师:同学们对超市购物一定非常熟悉,你觉得这最平常不过的生活中又会涉及哪些法律呢?一旦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学生汇报时,肯定能够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是维护我们购物权益的基本法律。

如果根据表面的要求,学生理解到这里就可以说是初步完成学习目标了,可是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同时也要与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相联系。遇事找法、依法维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这就需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协商解决问题也是生活中常用的途径之一。所以在购物遇到问题通过,协商等途径无法解决时再诉诸法律。这期间也包含着买卖双方的诚信美德,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

如此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比比皆是。第11页“法律作用大”通过相关链接“法律援助”帮助学生了解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的做法。其实这里面更是体现了生活中的公平和正义,通过法律援助实现个人及家庭的快乐幸福,社会与国家的公正、法治和谐。公平、正义既是法律的追求,也是道德的要求。这样从法律与道德层面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立体的法治思维,真正将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而不是单纯地“以法说法”或“举案说法”,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蕴含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密切联系生活,科学助力成长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成长。脱离生活谈道德规范或法治意识都是空中楼阁,所以法治专册的教学也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引领,助力他们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学中的案例要来源于生活,但在分析中要落到指导生活这一目标。如34页“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活动园”就是利用生活中因装修过晚扰民而引发的争端,这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譬如广场舞大妈们的噪音扰民、小区内随意停车或侵占绿地而引发的纠纷等,这些案例都是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甚至有些还是学生亲自经历过的。令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案例的呈现会增加课堂教学的真实感、亲切感。面对真实的生活问题该如何解决,是课堂教学需要落实的问题,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以灌输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碰撞、明理同化等科学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对用法律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倡导“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教材活动园中林博远家楼上高叔叔装修引发的争论,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分析、共同讨论的时间,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权利不是绝对的,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在这一生活案例的探讨中,通过思考、交流、辩论等科学的认识方法,使学生逐渐明白没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任何公民都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一定要履行义务。六年级小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生活、对社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用契合他们的思维方式科学地引导他们学习、思考,将显性的道德与法治要求内化为他们的行动,在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实现方法指导,着眼明德导行

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层面,着眼于明德导行才是它的最终目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法治还是比较陌生和枯燥的,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治思维的培养总是难以跳过必要的法律条文,虽然我们强调的是了解和表面的认知,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深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使他们的法治精神得到发展。

法治专册中法律条文的呈现是不可逾越的,但我们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法律条文,那么他的意义在哪里呢?纵观道德与法治这套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到现在使用的五年级上册,都可以看到法律条文的身影。如五年级上册《烟酒有危害,毒品更危险》中以资料的形式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指出: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其中包括吸食、注射毒品。这一法条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更重要是在解决“为什么要拒绝毒品”这一问题过程中,要体现出法治思维,因为“吸食、注射毒品”是违法行为。五年级的教学指导尚且如此,对于六年级法治专册,就更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小学六年级法治专册中共出现法律条文的学习7处,分别出现在4、18、27、36、89页,涉及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刑法、物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居民身份证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除此之外有连线5处、选择4处、判断4处、观点交锋8处。这些法律知识的出现,无论是条文的直接呈现,还是连线、选择、判断、交锋,都不能以条文的诵读为教学归宿,不同的呈现方式降低了学生对法律条文理解的难度,这是通过不同方法的指导实现法治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法条的了解或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利用法律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归到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一教学目标。

如教材19页对照宪法条款和生活中的场景,通过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的活动就是密切生活与法治的关系,在辨析连线的过程中既要知道法治对生活的的引领,更要树立生活时时事事都要遵纪守法的意识。如刘某在微博上谩骂同事张某,人民法院判决刘某向张某公开赔礼道歉,是依照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和同学相处时也要尊敬他人,不得动不动就打骂他人,因为这是违反宪法规定的行为。

总之,法治专册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探索。德润童心,法护成长,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养成尊法守法、依法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36).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