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初中历史“质疑与求证”课堂的实践方法

2020-06-15刘娟

天津教育·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质疑初中历史思考

刘娟

【摘  要】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大量史书的研磨与考证,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与相关的历史事件得到还原,并被写入历史教材当中。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应当善于思考、善于提出质疑、善于发挥想象力,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与求证,在肯定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进而达到快速提升历史学科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考;质疑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中,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到现在为止依然历历在目,发人深省。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当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逐步探究和还原历史真相。尤其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与相关的历史事件而言,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评判,及时提出疑问,并通过丰富的联想,解开心中疑惑,这样一来,对学好初中历史知识将大有裨益。

一、通过思考,提出质疑

(一)质疑历史人物

通常情况下,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基础。结合历史人物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力,进行理性评判,并以此为基础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进行了解。

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质疑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质疑历史人物的个人性格,比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机敏过人,司马懿老奸巨猾,诡计多端。其二是质疑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比如项羽是否应当渡过乌江,刘邦是否能够给项羽一条生路等。

以《伐无道,诛暴秦》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秦始皇的暴行以树状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焚书坑儒,实施文化专制政策;刑法严酷,一些刑法惨绝人寰;修筑长城、修建骊山陵墓以及阿房宫,强行征用40万普通百姓,造成大量百姓死亡等。当教师讲述完毕,可以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针对秦始皇的暴行大胆提出质疑,然后选择学生代表将自己的疑问表述出来。学生:“人都有两面性,秦始皇虽然有诸多暴行,但是,也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财富。比如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疏通水路、推行郡县制等。”当学生作答结束后,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赞扬,同时,将秦始皇对后人的功绩展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有全面了解,对后续学习汉朝历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质疑,突破原有固定思维模式的狭隘性,不仅能够对历史人物做出公正评判,同时,对历史发展脉络也有更加清晰直观的印象,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二)质疑历史事件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会衍生出许多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全部来自史书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历史学家也只能借助于各个朝代的史料记载,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而对于部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仍然有待考证。因此,学生在学习相关历史事件的同时,应当围绕历史人物,对事件本身的两面性提出个人见解与疑问,进而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

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针对诸葛亮的叙述篇幅较多,其中就包括诸葛亮在于曹军对峙时,使用了空城计。当时,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诸葛亮因此逃过一劫。针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在当时危及关头,司马懿麾下有十余万大军,如果把诸葛亮团团围住,不就断了诸葛亮的后路,或者派几个神箭手射杀诸葛亮,就能够一眼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但是司马懿却偏偏选择撤军,这与司马懿老奸巨猾的性格完全不相符。

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当及时解疑释惑,事实上,空城计只是后人郭冲在注解里编造的一个小故事,街亭之战开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与该事件的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当时与诸葛亮对战的人是张郃,诸葛亮看到街亭失守后,即迅速撤回汉中,因此,该历史事件纯属虚构。通过教师的解读,学生恍然大悟,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质疑,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历史真相,进而对学好正史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结合历史,联想创新

在历史教学期间,学生需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利用问题进行学习。由于当前与历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学生不能充分地体验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件,但各种事物之间都具有密切联系,各种事件在人们的大脑中会逐渐形成各种画面。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以学生为课堂核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还原真实历史画面的同时,能够延伸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影响力与感召力,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历史格局。

以《贞观之治》一课为例,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复苏、文化繁荣,而且唐太宗将高祖皇帝的崇道国策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任用贤能、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厉行节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开创唐朝开国以来的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在教师讲授这一历史事件后,学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展开联想,虽然当时的民众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对封建王朝来说,阶级的存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仍然处在温饱线以下,食不果腹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上层阶级对基层百姓的剥削,始终不曾停止。因此,包括贞观之治在内的其他朝代的盛世景象必然隐藏着某一种小众的社会危机事件。学生通过联想,某一历史事件的全面性也呈现在眼前,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将大有帮助。

三、设置问题,深层求证

设置课堂讨论问题是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为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或者一些可信度较高的正史材料,对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求证与确认,以解开心中谜团。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养成一个收集历史证据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为后续学习其他历史知识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比如教师在讲述刘禅这个历史人物时,首先将刘禅的一些负面评价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上多数学者认为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对蜀国毫无贡献,而且个人碌碌无为,进而使蜀国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根据这些历史评价,可以看出,刘禅这个皇帝属于昏君。当教师提出这一观点后,即刻向学生提出一个讨论话题。“请同学们通过查询历史资料,来求证这一说法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面搜索相关的历史文献,在搜索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史书《魏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寵”。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可见,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通过这一记载,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而学生对后主刘禅的印象也将发生180度的转变,这种借助于正史的史书来求证某一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时刻运用证据说话,既还原历史真相,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情感、哲理以及趣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魅力、意义等充分展示的主要因素。想要实现学生进行质疑、联想以及求证,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创建良好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并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求证与讨论,使其历史思维快速形成,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明.浅析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信史”的把握与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2(8).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质疑初中历史思考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