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海外办学“工匠精神”教学模式探索

2020-06-15肖敦交

高教学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工匠精神

肖敦交

摘  要:赞比亚-鲁班学院结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模式上,通过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国际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019-04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of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 Zambia-Luban College applies craftsman spirit into its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and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plan in the teaching modes,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high-quality technicians with craftsman spirit in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raftsman spirit; teaching obj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lan

一、概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年1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大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追求合作共赢的校企联合海外办学也开始拉开序幕。如何确保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继续在海外合作办学中得以传承并发挥其在新时代的作用,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的共同问题。

“工匠精神”,顾名思义是指手工艺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它既属于文化范畴,也属于职业道德范畴。由于地域、文化、时空、发展不一,其内涵有存在相应的差异,但“工匠精神”的精髓具有一致性。薛栋(2016)在《中国工匠精神研究》一文中从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是工匠在“利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尚技”精神;二是工匠在“正德”和“厚生”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国家及人民的“崇德”精神。胡建雄(2016)在《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艺兼修,以德为先”、“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淡泊名利、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职业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

为传播中国优秀的工匠文化,推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和丰富中国海外企业发展的内涵,笔者深入探讨并分析赞比亚-鲁班学院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设计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校企联合海外办学“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定体现“工匠精神”

中赞鲁班学院目前主要目标是培养在中国有色集团工作的赞比亚人员,赞比亚籍员工学历偏低(具体国情:受小学教育的比例为70%,受初中教育的比例为30%,受高中教育的比例为15%,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为8%,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技工证书员工持有率低,高层次人才紧缺,在工作中岗位技能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公司安全生产以及经济效益。基于此实际情况, 如何结合中资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和赞比亚员工技能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技能培训标准,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与中国的“工匠精神”的貫彻相结合,是为赞比亚当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国际性人才的关键。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的导向性。鲁班学院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将“匠心”的培养纳入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当中。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细节入手,把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提炼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对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三位一体培养。鲁班学院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二、目标的实践性。鲁班学院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更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本。更加重视学生的互动参与意识、专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学徒制师傅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行动加以阐释。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学场地、文化差异以及结合赞比亚气候特征、赞比亚学生的自身特点、学校资源状况、校企合作情况等情况,采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付诸于实践的教学目标设计。

第三、目标评价的多重性。鲁班学院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上,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都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评价标准由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引入第三方评价等综合形式组成。从而构建一个以双师型教师、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社会效应等多方因素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确保“工匠精神”得以真正传承。

因此,鲁班学院在培养目标上的特点是最大程度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与实践当中,注重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打造。同时,工匠精神又不仅仅局限为简单的传承,其中又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因子。一方面支撑着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又为创新精神提供源源不断新的动力。强调“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以及利用技术技能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观察能力、实践中注重精雕细琢、不断精进,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匠心文化。

(二)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工匠精神”

赞比亚-鲁班学院在充分发挥中国优秀的中国匠心文化的同时,还吸收和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技能模式,将在校的三年学习与毕业后3到5年的学徒制相结合,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整个过程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能学习,还在学徒制工作中认知“工匠精神”,亲身感受工匠技能所带来的成就感。

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构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的专业教学和课程标准体系,通过调研供给方(办学规模、教师、课程、教学、评价);需求方(企业对人才需求、能力要求、资格证书要求、岗位变化要求)等,运用职业能力分析方法、课程与能力对接的方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细化的课程设置以中赞联合、校企合作、分段交叉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赞联合:即0.5年在中国+2.5年在赞比亚;校企合作:即2.5年在学校+0.5年在企业;分段交叉培养:1+2(1+0.5+0.5)模式,即1年为公共课程学习,2年为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课程学习1年为专业基础学习,1年为专业综合学习(0.5年在中国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0.5年在赞比亚中资企业集中顶岗实习)等多种学制的结合,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用适合其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心理健康、大學生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德育、美育等列入了必修课或选修课,全方位打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素养。专业课程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6-8门,专业拓展课程则更为广阔,要求学生能在精通自己专业领域的同时,并熟练掌握与领域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对赞比亚学生的具体技能型的要求,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将文化与技能的培养相结合,真正做到课程设置中的“工匠精神”培养一体化。

(三)教师教学设计体现“工匠精神”

教学设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在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模式下,赞比亚-鲁班学院的老师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专业课教学、以及实践体会分享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领悟和体会“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分模块实践以及专业课整体技能运用实践、一带一的实操训练及“工匠精神”的文化宣传和讲座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以鲁班学院开设的课程《架子工》为例。《架子工》是建筑工程专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从安全教育入手,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架子工》的基本概念、关于工作安全常识、脚手架的分类及基本要求、脚手架的基础知识、落地式外脚手架的搭设(包括拆除相关的知识)、消防知识、悬挑式外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等,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忱,对职业的基本态度,以及职业的成就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分析与辨识,在宏观上掌握这门课程的精神,精准地读懂基础课程知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合作、自主探索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授落地式外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过程中,将搭设的顺序、方法及技术要领、搭设材料的起吊、运输等安全事项、验收标准和安全评估、拆除顺序、拆除方法及技术要求、拆除后材料的起吊及运输要求等先后顺序,将学生团队进行任务分解,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职责,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又要合作和配合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成立专业的教学组织团队,充分利用国内已经建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元组织教学;教学方式:以“双语”“双师”“现场”“理实一体化”等进行教学;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管理,各主要教学环节按要求、规范进行,含授课计划、教案编写、教学方法手段、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作业、顶岗实习、实习报告等。对学生的学业管理、作业、实验实训实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技能比赛等从开始就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以能力培养、能力提升为主,注重组织纪律、素质、工匠精神培养与养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以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能力、语言规范、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掌握等为重点。

除以上针对培养“工匠精神”的精细化教学设计管理外,鲁班学院教师还增添了以技能应用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其中,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主要在校内实训室内完成,而社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则主要集中在合作的企业内进行,确保学生的“工匠精神”得以实际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系统地调研鲁班学院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成果,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也凸显出校企联合海外办学“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校企文化的认知偏差,基于海外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与企业的脱节。第二,赞比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出现偏差,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赞比亚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领悟“工匠精神”。通过走访调查赞比亚学生,更多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还停留在表层,即:能做、做好就行。无法上升至一种文化传承的高度。第三,高素质教师的缺乏。大部分教师偏工科方向,外语相对偏弱,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传授,对“工匠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知识,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尤其是文化意识形态上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鲁班学院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设置上贯彻了“工匠精神”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客观的原因,如硬件设施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完全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来,总体的进程仍然较为缓慢。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鲁班学院应继续加强校企联合海外办学教学模式的探索。首先,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中国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为职业教育指明方向,因此要求校企联合海外办学模式必须融会贯通职教精神,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建立灵活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课程体系,并严格按照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为深入“工匠精神”的培养,适度地引入职业道德、职业修养、以及其他相关的思政课程,让学生从思想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严格恪守“职教20条”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根据纲领及时调整鲁班学院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融会贯通“工匠精神”的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在发扬本国优秀的工匠文化的同时,及时吸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技能理念,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相结合,“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学徒制的培养相结合。

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贯彻思政培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内化成真正的“工匠精神”。再次,深化校企合作内涵,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效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经途径。所合作的企业,必须认同并践行学校的“工匠精神“,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一致,考察企业是否具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企业文化,鼓励校企协同育人,学校和企业必须改革当前的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和一般技能是基础,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传承、精益求精品质的形成则需耳濡目染长期工作于企业一线的“师傅”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个人潜能,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的精髓。最后,培养“工匠精神”重要的条件是师资队伍建设。因涉及到海外合作办学,教师受制于语言、课时和科研工作、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亟需相应的政策支持,培养和选派一批能参与到企业一线实践,有更多的海外岗位经验,熟悉海外文化,学贯中西的教师,为学生树立能工巧匠和“工匠精神”的榜样。

四、结束语

本文以赞比亚鲁班学院为例,围绕着什么是“工匠精神”、怎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工匠精神”,以及未来校企联合海外办学在“工匠精神”教学传承上的问题与启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为鲁班学院及海外合作办学在“工匠精神”培养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应对措施,有利于促進中赞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深入我国的校企联合海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彰显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Z].北京: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16.

[2]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3]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45-48.

[4]张良.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9(6):187-189.

[5]徐博文.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25-27.

[6]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19(03):77.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工匠精神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