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非遗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15沈青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太平手工艺老师

沈青

太平泥叫叫是镇江当地传统的民间可发音泥塑玩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然而和多数非遗的现状一样,太平泥叫叫目前也处于濒危状态,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文章旨在通过阐述其历史渊源与留存现状,了解它的艺术底蕴与美学价值,从而探讨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以期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并感受到其中的趣与美。

引言

太平泥叫叫发源于镇江市姚桥镇华山村,类似于陶笛。它源于南朝,至今已有千余年,于2006年被列为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对于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外界对其认知度与关注度均十分有限。

本文的撰写基于对太平泥叫叫第一代外姓传承人周宝康老师的女儿殷子晴的口述与采访而形成的思考,希望能从年轻一代的角度去探析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未来。

一、太平泥叫叫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太平泥叫叫源于张王舍身试水的传说,相传辅佐大禹治水的大将张渤率将士到华山扎营治水,正好遇上久旱无雨,张大将便令人挖井来解决民众的缺水问题,挖好井后,张大将亲自尝水看是否有毒,不料却中毒身亡,当时脸为黑色。老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便用当地的粘土,捏出花乌鱼虫,用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焙烧为黑色,点上颜色。泥叫叫全身乌黑犹如张王的黑脸,吹起来声音响亮清越,以此来招张王之魂,祈求太平,太平泥叫叫名称由此而来。

太平泥叫叫在华山村世世代代薪火相传,有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与群众基础,它的制作技艺与形式在历史的变革中有了更多的变化,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风格。村民们制作太平泥叫叫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可供谋生,同时也寄托着他们的精神向往。在周宝康老师以前,村里的手工艺人主要有李国英、李莲英、冷长顺等,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也都在太平泥叫叫的传承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从事太平泥叫叫手工艺制作的只有周宝康老师一人,周老师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十分痴迷的手工艺人,丝网印刷、布老虎、脸谱制作都是他的拿手绝活。而他与太平泥叫叫结缘纯属偶然,在华山村一次庙会时他发现了淳朴又不失意趣的太平泥叫叫,感兴趣之余意图向售卖的老人拜师学艺,由于一定的封建思想,太平泥叫叫这门手艺一直传内不传外,老人当时并没有答应周老师的请求。但因为缺乏经济价值,且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在华山村几乎没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眼看着这门手艺濒临失传,老人又被周宝康老师的诚意打动,因此周老师成了太平泥叫叫第一代外姓传承人。

周宝康老师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顺应时代变化,明确了太平泥叫叫在现今社会的生存之路,在太平泥叫叫的题材、造型以及烧制流程和技法方面都有创新,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加入时尚化的元素,使之更加通俗化,更能够融入现在人们的生活,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值得强调的是,他认为非遗是有尊严有操守的,不可因迎合市场而失去底线。另一方面,周老师也与学校合作,带着太平泥叫叫进入课堂,和师生们一起研究、学习、制作太平泥叫叫。

二、太平泥叫叫的趣与美

太平泥叫叫集捏塑、刻压、哨孔、烧制、绘画等独特技艺于一身,散发着浓浓的古朴气息,它没有固定的题材和形态,更多地是反映民间的传说和习俗。其构形独特,一般寓意吉祥、平安或大丰收。它的古朴和特殊就在于将人们内心情感物化的过程,兼具趣味性与美感。

制作太平泥叫叫最基础的材料就是泥土,村民历代靠农耕维持生计,泥土是和村民接触最密切的材料,是养育万物的一切根源,拥有一种朴实美。表达出了当地村民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也是历代村民智慧与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泥叫叫制作技艺完善,技法传统,不使用任何模具,是实实在在的手工艺品,是村民们勤劳与汗水的结晶,同时,其中又渗透着他们的情感与风俗习惯,体现了他们在平凡的劳动生活中追求美好向往的乐观态度。

另一方面,其题材多样,造型十分有趣,与远古的象形文字、图腾的气息相同,意蕴深厚,贴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更多的选材来自于民间的传统风俗文化,运用了很多吉祥的元素,带给村民们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作为传统民间玩具,太平泥叫叫不仅具有娱乐性,同时也是民间文化与艺术传播的重要物化形式,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艺术造型特征。

太平泥叫叫轻吹即响,可以吹出多种哨音。和其他的非遗哨具不一样,太平泥叫叫通过刺孔,来形成空气对流,从而让哨具发音。虽然不像陶笛一样可以吹出曲子,但每一次的空气对流都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时候太平泥叫叫可以发出四个音,类似吉他里面的和弦。这个非常不起眼的小物件,恰恰是当地文化与民族的艺术浓缩。

正如名字一样,当地的人们都认为太平泥叫叫能给人们带来健康与太平,它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民风民俗,长辈们通过逛庙会将泥叫叫带回家给孩子,老人们常说常吹泥叫叫可以增加肺活量,无形中锻炼了身体,身体好了家也就太平了。所以太平泥叫叫又是一种诠释,是集中国民间智慧、历史文化和风俗趣味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产物,承载的是感恩太平,其中寄托了人们对于太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也被外国人称为“可以带来幸福的泥哨子”。

三、非遗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与发展

(一)子承父业,推广太平泥叫叫

在2006年太平泥叫叫被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宝康老师拥有了自己的一座小型太平泥叫叫博物馆,馆内收集了各个时期手工艺人们制作的太平泥叫叫以及我国其他地域的发声泥玩具。现在太平泥叫叫在镇江旅游景点西津渡也有一个传承点,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后面主要用于交流、调研以及学生体验。目前太平泥叫叫的创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对于后期的保护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老师的女儿殷子晴表示:怎样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欢太平泥叫叫这项传统手工艺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受父亲的影响,殷子晴留学归国后决定子承父业,加入到江苏省文化遗产泥塑太平泥叫叫的传承创新工作。现在愿意做这项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一辈的非遗传人在做自己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时,很多时候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在抓当今社会的热点的时候,很难去关注到,现在这个社会和市场最缺的是什么。所以殷子晴要做的就是把她所学的商业知识和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体验结合,实现多元多层次的传承。

“为什么选择回国是因为觉得如果不回国的话可能来不及了,因为对于太平泥叫叫这样一个小的物件来说,它不存在于大家的日常生活里,也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物件。”殷子晴毅然决然回国,帮助父亲做泥叫叫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因为太平泥叫叫是一个濒危的非遗项目,它不像有些其他的非遗项目,只要学会就能够生存,就能够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太平泥叫叫虽然不能带来很大金钱方面的收益,但是不代表他低级廉价。

因此让它尽快的融入大家的生活,让大家觉得这是一种承载着文化艺术的器物,才能让它很好地传承下去。开发新媒体,运用各种社交平台,提高太平泥叫叫的曝光度之后,让更多有美学基础的人们加入到太平泥叫叫的传承过程中,进而实现多元多层次的传承。

(二)非遗传承人的现状

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非遗传承的领域已经做得非常完善,各项资助及其生活现状、机会也会更多更好。而作为非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们相对来说更多的是出于自己对这项文化的喜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较为有限。因为一个项目一旦被评为省级项目或者国家级项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价格的飙升。价格越来越高就会让非遗这个民俗化的物件变成了奢侈品,超出了普通大众可购买的范围。所以这些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包括授课与参展,如在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传授非遗的体验课,还有一些做相對比较好或者展示性相对足的,会被政府邀请参加一些各地方的非遗展。

其实殷子晴也问过这些非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他们受邀参加各种非遗展得到的费用补贴并不多。参加这些展览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在传承的非遗项目,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这个项目,能有更多的受众面,因为他们都是年长者,没有更多资本和能力去运营新媒体,参加展览展会是一个最直接的方式。

(三)年轻人与太平泥叫叫的未来

在与殷子晴的交流中,她表示如何让年轻人能够体会到这其中的趣与美,是她正在思考的问题。因为对于太平泥叫叫来说喜欢的人会特别喜欢,但不喜欢的人也真的不太能提得起兴趣,对殷子晴和她的父亲周宝康老师而言,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在原来的手艺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更多的创新,让太平泥叫叫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年轻人,在他们眼里,年轻人喜欢就是非遗泥叫叫的未来。

在英国留学期间,殷子晴也用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多次组织中英文化交流的活动。2016年2月以副导演的身份联合在苏格兰八所高校的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了苏格兰地区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苏格兰高校新春喜乐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1000余名学生和当地学生共同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由于这次活动的成功,殷子晴团队将其做成了一个系列活动,直到现在,每年学联都会办类似的文化交流的盛会;2017年2月,殷子晴与东南亚其他学生社团举办了格拉斯哥最大的东南亚文化节,也是在这次活动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国际的舞台,吸引了上千名国际友人,让他们体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的魅力,也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了碰撞,并大受好评。非遗,这样一个比较地方性与民俗性的文化,通过年轻人的传播,便能在国际舞台上向更多人展示它的风格与魅力。

对于太平泥叫叫来说,究其根本是一种玩具,它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传授以及展览活动的举办上,更应该回归渗透到老百姓们的生活之中,让大众可以直接把玩与游乐。同时也可以将其与其他艺术文化甚至新兴科技相结合,在尊重与保留其本质风格属性的基础上,在内容、技术与表现形式甚至是材料的选择等等方面做到更有机的创新,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四、结语

镇江太平泥叫叫蕴含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凝聚了世代民间手工艺人们的智慧,是我们认识探讨镇江民间传统手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题材、色彩、发音原理、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都值得后人认真剖析,无论对于现代手工艺的发展还是其他美学制作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因此,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与参与,不仅要保护与传承,更要与时俱进,以年轻人的喜爱与肯定为主要发展方向,使其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创造太平泥叫叫更加多彩的明天。

猜你喜欢

太平手工艺老师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太平老街
喇叭花
太平街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