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 协同创新

2020-06-15何洲涛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土族活态跨界

何洲涛

引言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意味着突破原有的专业界限,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激活“非遗手工艺、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协同社会资源的深度合作。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开拓了非遗手工艺传承的全新发展模式,也成为非遗走进当代时尚生活的必然趋势。千年历史的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国务院在2006年将土族盘绣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ublic ArtCoordination Center,以下简称为PACC)以跨界融合的思维、协同创新的机制应用于土族盘绣的当代活化路径探索,以多维度视角重新定位土族盘绣,这不仅意味着土族盘绣的传承创新,更是非遗手工艺当代活化的发展必然趋势和范式。

一、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一)跨界融合的思维及基本特征

所谓跨界融合,是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即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行业、不同意识形态范畴的交叉合作、融合渗透而产生的新事物、新行业、新领域。就设计学科而言,“跨界融合”的思维是设计逻辑思维、意识的相互渗透和突围创新的方式。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和学科交叉共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跨界融合的目的是有效整合利用行业资源,使之发挥出最优化作用,产生最大化价值。

跨界融合思维具有多种特征。第一,多元性,即以多维度、多视角、多方向发散式地审视事物。通过多样的维度、视角与方向思考问题,才能够为实践工作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事实和数据支撑,从而可以获得创新的血液,以达到设计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包容性,即在跨界设计中要求设计师熟知不同行业、领域、文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设计师需要具备包容整合繁多信息、知识并使其产生相互激发、碰撞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够获得包容性思维,包容性思维会推动跨界设计深度层面的创新和进步。第三,互联性,跨界融合思维将不同人、行业、文化、技艺相互连接在一起,使得互联更加紧密,更具有价值。设计师以互联性思维思考问题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开拓和创新效果,也会打破固有的惯性思维和心智模式。

二、协同创新的机制及驱动力

协同创新的机制是PACC的生命力所在,PACC通过协同高校人才资源、学科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政府行政资源,企业市场资源这四大资源进行运作。PACC作为协同平台推动四大资源高浓度交织在一起,实现不同行业资源的协同共享和彼此嵌入,从而构建出庞大的社会资源协同转化平台,最终形成一个共同体。

协同创新的驱动力来源于PACC的自身发展战略和规划,即致力于培养现代创新教育人才,为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卓越城市提供卓越人才储备,聚焦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与实践。即是将产、学、研三个维度联系起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因而PACC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三、土族盘绣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征

(一)土族盘绣的历史渊源

翻开土族盘绣艺术的历史画卷,土族盘绣发源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被土族人世代传承至今,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盘绣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土族人能歌善舞、酷爱美,土族的先民们运用盘绣装饰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情感。无论是土族人穿着的衣服,还是日常的用品,都用五颜六色的盘绣装饰,像是天上的彩虹一般,因此土族盘绣也被称为:指尖上的彩虹。土族盘绣承载了土族的民族风俗文化,记录了地域的变迁与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流传至今的土族盘绣艺术。

这项“非遗”艺术、经政府扶持培训引导和以老带新,使得两万余名妇女从事土族盘绣工艺品制作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土族盘绣毫无疑问成为了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参与人数最多、应用载体最广、意义最深远、与人们日常生活最紧密的民间艺术。2020年1月,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晓莉在接受青海日报采访时说道:“守着这么好的文化资源,没有理由不挖掘、不利用、不发展”。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聚力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盘绣为目标,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实现了就业,在带领65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的同时,公司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从而实现土族盘绣行业可持续、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使得土族盘绣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土族盘绣的独特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让土族盘绣走进当代时尚生活。

(二)土族盘绣的艺术特征

土族盘绣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构图、色彩、题材三個方面。第一,从构图来分析,由于受到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土族盘绣的构图呈现多元化特点,构图样式丰富,分为严密构图、对称构图、组合式构图:第二,从色彩来分析,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自然风景秀丽、色彩斑斓,土族被称为彩虹的民族,最常见的颜色为七彩,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世居于青海的土族绣娘、绣郎们从大自然色彩中获得灵感,经过认知、再创造、演化、积淀,从而产生了色彩艳丽、色相明快、对比强烈的设色手法。这种设色手法在土族盘绣中充分的呈现,特别体现在土族服饰上。

从题材来分析,土族盘绣是艺术与生活互相融合的产物,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民俗韵味深厚,包含的对象也十分广泛。土族盘绣题材主要分为自然尊崇题材、历史民俗题材两大类别。第一,自然尊崇题材,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我国西部,这里山峦耸立、江河奔流,自然景色雄浑壮丽。在土族人的眼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呈现着至高无上的灵性,因而对大自然十分尊崇与敬奉。土族绣娘、绣郎们从大自然中获得自然美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提取、夸张、再创造绣制出动植物、自然物的盘绣。第二,历史民俗题材,土族绣娘、绣郎们把土族的历史民俗发展过程图形化,创作盘绣作品,不仅表达对土族先民的缅怀和对历史的敬仰,而且也将独具地域民俗文化的土族盘绣艺术传承下来,造就了一本饱含特殊情感的“盘绣史书”。

四、土族盘绣在当代的活化路径

(一)土族盘绣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

PACC是跨界融合思维的倡导组织者、身体力行的推动者,PACC聚焦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聚焦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创新,推动实现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最优化、最大化的价值。PACC将承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工作重点,PACC和上海大學上海美术学院在2018年9月、2019年12月两次承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土族盘绣班(如图1)。在两次文化和旅游部刺绣研修班培训期间,PACC为来自青海省的60位非遗刺绣技艺传承人提供了系统的课程,包括跨界融合创新专题讲座、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创作课程、非遗技艺研发与创新、市场定位与品牌智造、长三角市场实地考察。在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创作课程中,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品牌机构主理人、艺术家、艺术类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六大人群带来各自在职业工作中养成的思维模型,基于跨界融合模式下六种思维模型互相享用、深度嵌入,形成了专业浓度的跨界融合交流。非遗传承人在跨界融合课程交流中,能够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直接学习、享用来自不同社会职业的思维模型和专业资源。这将成为土族绣娘、绣郎们未来创新创作的动力和支撑,从而增强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发展能力,将非遗土族盘绣活态转化成具有当代生活美学的生活用品,活在当代人们时尚的生活中,推动土族盘绣真正实现的“活态传承、活力再现、活性发展”,实现为民族传承,为当代生活创新。

(二)土族盘绣的活态再现

在当代,活态再现是非遗土族盘绣的重要活化路径,活态再现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可持续、长期的发展活力走入当代生活中来,被当代社会市场和消费者所认可、喜爱,推动非遗技艺“市场化”就成为了活态再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表示:PACC在经过大量非遗“市场化”探索和实践后,发现“都市手工艺商品化”与“PACC+”品牌效应两种方式可以有效推进非遗市场化。第一,转化非遗资源成为手工艺商品,从而实现非遗的市场化与生产性保护。在转化过程中,非遗资源多以两种形式输出:非遗手工艺高级定制商品、非遗手工艺批量生产化生活用品。第二,PACC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力和协同创新资源优势打造“PACC+”品牌效应,以“非遗+文创”为研发理念,联合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企业、高校师生等社会资源成立PACC文创研发中心。首先通过挖掘传统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故事,其次设计师根据当代市场和审美来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最后PACC委托企业生产、营销、销售非遗文创商品。PACC在这个过程中为主导角色,既从顶层设计负责研发中心运营协作,也在成果面向市场输出时,利用自身媒体资源优势,面向社会进行传播展示,从而强化“PACC+”效应,最终达到实现非遗活态再现的目的。

在PACC承办的文化和旅游部刺绣研修班中,非遗传承人和跨界设计师组合成一支跨界融合的非遗跨界团队。团队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创作出一系列刺绣类跨界作品,包含服装、家居、皮具、首饰、文创等种类,这样,跨界作品在运用土族盘绣元素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消费者在当代生活中的日常审求和审美需求。丰富多彩的跨界作品使得土族盘绣在当代活化设计中更具有形式感和趣味性。

结语

PACC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为非遗手工艺传承的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了土族盘绣在当代的活化路径。如今,古老的土族盘绣正在华丽蜕变,成为契合当代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历经千百年沧桑历史演变的土族盘绣,或活化成为当代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或活化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文创产品,这种魅力无穷的指尖艺术,正充满着生命力和传承活力,向人们展示土族盘绣“活”在当代、“活”在人们心目中的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土族活态跨界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吃土族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跨界•匠杰
神秘的土族人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