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豫明的色釉瓷绘语言

2020-06-15知己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窑变景德镇符号

知己

王豫明喜欢拍片,这些年应邀为林墉、韩美林等近百位艺术家拍片制作视频。他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总能使人惊叹,专业精到的点评每每直叩观者的心扉。他也喜欢音乐、喜欢绘画、喜欢画瓷,喜欢画梅花。他笔下的梅花是他的精神表情,他的艺术表现。现今,当很多艺术家仍小心翼翼固守着自己已有的代表符号时,王豫明的高温颜色釉作品《梅问》系列主动打破了自己作品中的既有样式。

有人说,符号是一个值得我们警觉的东西,如果我们塑造的形象只是一个符号的话,这就值得商榷和警觉了。真正好的形象永远不是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它会感动着我们,和我们的生命牵连在一起,所以我们要警惕“梅”成为一种符号,一件艺术品应包含着生命形成过程的诸多纠结和纠结之后的重生,我想这是艺术品真正有分量的地方。

来景德镇画瓷的12年创作中,王豫明从最初的青花釉里红类作品,到《金莲》粉彩系列作品,再到近年的高温色釉《梅问》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作品里思想的具体体现。他善于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他的艺术不只是现实生活反映,而是他的精神世界。王豫明在高温色釉《梅问》系列作品中进行了一系列窑变釉的探索,从高温窑变到亚光彩釉的配制,生成了独特的陶瓷材料语汇。窑变,也许其中隐含着某种生命的密码。在火的幻化下,一切都可能发生,关键在于运用之妙,成败完全存乎一心。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正是颜色釉这一色彩丰富,韵味深远的特性,也是让王豫明迷恋颜色釉绘事的重要原因。藝术家舒立洪曾在写王豫明的文章中提到,“王豫明在艺术圈人缘极好,名气也大,人皆谓之通才、鬼才。面对陶瓷这一新载体,王豫明没有丝毫的胆怯与犹豫,行笔施色间却是那么地自信与肯定,分明是行家里手的状态。”

《梅问》系列作品能让人触摸到那片清净明澈,智慧洒脱的内心。其用笔格调以书法入画,色釉超然,似不经意间体现了他的写意心态和人文情怀。其画面率意天真、古意浓浓,笔致疏落、气清神腴,香雪缤纷,满是梅影花光。

的确如此,在王豫明的《梅问》系列作品中,愈见创意独出、意境深广、视点多变。在沿袭传承和打破传统上,他将传统的形式语言与现实对象进行了完美结合,使作品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他的作品融合了“梅骨竖琴、岩梅合一、与天传香、树老凝梅、小梅初展”等梅林千姿的叙述,打破传统的手法正是通过自身对形象和色彩的感知,努力用绘画的造型语言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不抛却传统,但一定会注入当下鲜活的时尚元素,古梅入今园。

艺术是以积累的方式延续传统的,没有继承就不存在创新。王豫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绘画本体语言功能的探索,进而通过塑造传达一种精神感受和情感表达。尊重和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拒绝变化,不同风格的绘画形式给王豫明提供了更好的宽泛的创作空间。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作品,形式和精神是组成画面结构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王豫明很好地诠释了这两点。他在将现实中的客观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一直充分体会艺术创作的真情和感受、不断探索和发现艺术表现的新空间。除了绘画和釉彩语言的变化,王豫明在《梅问》系列中,对瓷板的整体形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是全面的,釉彩的色,瓷板的形式,书法、印章的应用,最主要是瓷板的装帧设计,用什么材料,框的形态和颜色,衬板的色彩和尺寸,考虑全面,以一种全局观来提升陶瓷艺术的展示呈现,也是对当下社会及环境的全面考量。

王豫明的瓷绘作品是在瓷都景德镇完成的,他非常热爱景德镇的创作环境,他说道:“只要你在景德镇能沉浸其中,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这是一个异常享受的过程。”

猜你喜欢

窑变景德镇符号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浅谈建水紫陶工艺之窑变 紫陶“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