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山净水、古道方院”—铜仁市五馆三中心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有感

2020-06-15王洪嫔

建筑与预算 2020年5期
关键词:铜仁景观设置

李 楠 ,吴 丹,王洪嫔

( 辽宁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1 项目概况

铜仁市,有“中国西部名城”之称,位于贵州省东北,地处武陵山脉中部。自然环境优越,景观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渊源流长。

项目选址于铜仁规划新区核心位置,东接铜兴大道、西靠自然山体、北抵规划的职院路,接近总体规划的未来商业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26.8万m2。总建筑面积15050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8636m2,地下建筑面积31869m2。

本案“五馆三中心”坐落于此,成为汇集文化活动,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档案方志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市民服务中心广场空间于一体的文化建筑集群(图1)。

图一

2 设计理念

本案旨在整合贵州当地特色的丘陵地形,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保护,结合水景、广场、绿化、地下空间营造尺度丰富的山水聚落。通过设置尺度宜人、层次丰富的庭院空间,提高建筑采光通风条件,营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实现外部有“山”,内部有“院”的空间格局。山地环境原始地形标高变化丰富,结合山地特征创建不同标高的入口广场和活动平台,将各个场馆立体联系,依山就势,层层而上,趣味盎然,形成立体便捷的公共平台。

3 概念生成

铜山净水、古道方院

铜仁之山——跌宕起伏,蜿蜒有力;

铜仁之水——灵秀净美,纯洁无声;

铜仁之道——古朴神圣,随曲合方;

铜仁之院——内外交融,宛若天开;

本案希望借鉴铜仁山的形,水的净,古道绵延,合院交融的特点,把铜仁的山、水、道、院转变为可观、可游、可赞叹的建筑形态,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刚柔相成、宛若天作的文化建筑集群。

4 总体设计

4.1 城市关系

本案尊重上位规划的要求,力图把“五馆三中心”打造成铜仁市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构建良好的公共空间体系。一方面,“五馆”和“三中心”在地面之上分别营造了一个共享公众平台,将不同文化功能的场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合理使用;另一方面,在地下空间的处理上,结合市民服务广场以及东侧商业核心区的地下空间规划意向,将铜仁大道东西、南北两侧的地下空间相连通,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有效使用。

4.2 场地整合

建筑与生态环境巧妙融合,用群落布局模式与山体环境、台地地形发生对话,创造统一整体的建筑形象。“五馆”场地南北高差7m,东西高差6m,“三中心”基地南北高差12m,东西高差6m,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地形特色,将用地整合在不同的标高平台上,形成不同标高的台地形态以及有效的利用高差关系,营造出地下或半地下空间,实现公共空间、建筑形体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共生。

4.3 交通流线

本案均实现了“立体交通、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理念。基地机动车出入口均避开铜仁大道,设置在次要干道上。临近铜仁大道一侧结合建筑出入口,设有步行广场。

“五馆”之间设有公共人行平台,除图书馆的主入口临近东侧入口广场,其他单体的主要步行人流可从大平台进入各场馆,避免和车流产生冲突。车行主干道从大平台下穿过。地面停车101辆,地下停车辆635辆。

“三中心”的人行主入口分别位于基地南侧和北侧,可以通过主要台阶或坡道进入各个场馆之中。其主体建筑周边设有车行环道,车辆可以从基地南侧或北侧次要道路分别进入,地面停车20辆,地下停车230辆。

4.4 绿化景观

景观共享:“五馆”和“三中心”共同围绕市民服务中心相向布置,结合服务广场形成集水面、绿化、硬质铺地、人文特色于一体的中心景观区。在景观的处理上,既有核心中心区景观,又有各自功能相结合的特色空间,充分做到景观共享,空间共享。

立体景观:借助地形的高低错落、两组团分别设置空中花园、垂直绿化、屋顶庭院,使二维的景观立体化,平面上的景观立体化,生动化。增加体验的趣味性。

局部渗透:建筑单体通过局部架空、通透中庭、共享庭院等手法,扩大建筑室内外的视觉边界,实现室内外景观的交融合一,打造步移景异,内外互动的空间渗透效果。

5 建筑设计

5.1 形态生成

在本项目的平面布局中,五馆和三中心分别采用“凸”和“凹”的布局组合。两者图底关系相互耦合,清晰明确。在群体组织上,两个组团高低错落、绵延起伏,营造出宛如山脉般跌宕变化的形态特色。公共空间以院落为核心要素,“五馆”和“三中心”分别位于不同标高的广场平台之上,在围绕中心庭园的同时,均自成一体,拥有相对独立完整的方形内院或共享中庭。同时,各个单体结合底层架空、室外灰空间、屋顶露台的设计手法,实现层次丰富、立体有序的空间序列。

5.2 立面设计

在本案的立面设计表达中,设计师源自对贵州当地文化特色以及山地环境的充分理解,提取出具有当地建筑特征的坡屋顶、灰墙、吊脚楼、木构架等造型元素,整体设计方正大气、虚实有序、形象鲜明、又不失当地特色,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诠释地方建筑特色。在整个文化建筑集群设计中,为了能更充分的整合各个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做到整体而不失变化,每个建筑单体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5.3 功能及流线

“五馆”主要是城市规划馆、图书馆、档案方志馆、博物馆、科技馆五大功能沟通。这五个场馆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公共平台相互连接,借助不同标高组织人流动线(图二)。

图二

城市规划展示馆——首层设有展厅,二层设置总体模型展区和城市规划展区,三层为分项展区以及4D影院,四层为办公区。图书馆——首层设置展厅、报告厅和基本书库。二至四层为借阅区,五层为办公与业务技术区。档案方志馆——一、二层为公共服务区,三至五层为档案库房、技术用房和办公区。博物馆——首层为临时展厅和后勤办公区域,二层入口大堂和常设展厅,三层为展厅和报告厅。科技馆——首层为业务研究用房、管理用房和展厅,二层设有大堂、餐饮、医务等服务用房;三层设有电影厅,科普报告厅,儿童科技乐园和科普活动室。

“三中心”由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组成(图三)。

图三

青少年活动中心——首层设置活动类用房。二层设置室内游乐场。三层设置体验馆和部分学生公寓等。结合其特殊性,基地西侧设有青少年广场——室外拓展基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首层设置儿童电影院、餐厅以及舞蹈排练厅,二层设置儿童活动区域:含儿童教室、亲子图书馆、早教中心等等;三层设置妇女培训区和办公区域。文化艺术中心:分为两部分,群众艺术馆及文化馆。两馆底部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出入口,3层处相连。一、二层设有多功能厅、会议室、展览厅、剧场、创作室,三层设有办公室和研究室。

5.4 绿色设计

设计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二星级要求为指导,应用诸多节能技术,确保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用中庭对流加强空气的流通效果,使室内通风效果明显提高。

结合建筑立面设置水平向的遮阳构件,在保证冬季足够日照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夏季阳光直射;利用水平遮阳构件将光线反射至室内,改善室内光环境。

屋顶绿化使建筑围护界面具有良好热工性能,提供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6 结语

本案尊重上位规划的要求,力图把“五馆三中心”打造成铜仁市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构建良好的公共空间体系。一方面,“五馆”和“三中心”在地面之上分别营造了一个共享公众平台,将不同文化功能的场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合理使用;另一方面,在地下空间的处理上,结合市民服务广场以及东侧商业核心区的地下空间规划意向,将铜仁大道东西、南北两侧的地下空间相连通,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有效使用。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建筑空间环境、一个集人文特色、空间活力,高度共享的文化建筑集群。

猜你喜欢

铜仁景观设置
景观别墅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火山塑造景观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