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2020-06-12郑艺帆

克拉玛依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郑艺帆

摘 要: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家园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为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而提出来的科学行动指南;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历任党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价值共识的智慧结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的重要表达,对提升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代国情、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衍生出“生命共同体”论述,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指路明灯。我们对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研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类解放的基本遵循。

一、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根植于新时代,它的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被人民所需,其内在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

第一,理论逻辑。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经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自然观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自然界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贪婪地利用各种手段占有外部世界,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生态危机,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空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列举“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居民毁林开荒”“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枞树林”“马铃薯在欧洲推广”等灾难性事例,告诫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最终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3]。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都对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與实践经验。

第二,文化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汲取其精华,并根植于这一生态和谐的沃土中。“天人合一”“仁爱万物”“道法自然”“尚俭戒奢”等思想都是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述的重要来源。首先,“天人合一”思想中“天”就是自然,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庄子·齐物论》)的精神境界。我们要把人类自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性解放出来的同时还要重新将其复归于自然,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次,“仁爱万物”思想即爱惜天下一切事物,“仁”体现的是一种亲善、友爱和美德关系,“仁爱万物”就是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谐相处。唐代白居易有诗“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亲善;宋代张载在表达自己的公平兼爱观时强调“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5](《正蒙·诚明篇》),意指人如果要爱自己,则必须同时兼爱他人与万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契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旨归。再次,“道法自然”思想告诉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时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述中“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6]等内容即源于此。最后,“尚俭戒奢”思想表达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懂得取之以时、用之有度。“《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6]可见古人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破坏自然规律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造成的毁灭性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此提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6]等观点。

第三,现实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诸如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凸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象频发。农耕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工业文明时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发达国家如此,我国亦如此。过去人们肆意开荒毁林、毁草扩田、填湖造地,以增加粮食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人们开始对“人类中心主义” ①进行批判和反思,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拯救人类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到要吃得有机健康、穿得绿色环保、住得舒适清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以民生为立足点提出“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以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平衡工业生产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中国。

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共同体”本质上是在共同的条件下为达到共同目标或谋取共同福利而组织起来的集体,重在强调利益一致性。从生物意义上讲,“生命共同体”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连接起来的一个生命系统。“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将自然内部视为一个由生物链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更是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视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一个循环整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首先,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承接着人类的改造、向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生存资料,然而,部分贪婪的人类企图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占有、掠夺自然资源,从中谋取私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事实证明,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最终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出于生存考虑我们必须学会平衡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次,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开展人类活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才能持久发展。最后,对自然界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树”[8],人们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修复自然都要遵循其环环相扣的内在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既要注重局部、又不能忽视整体,做到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生命共同体”作为一种世界观,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人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的发展就是自然的发展,必须摒弃工业化时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持续开展以效率、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全面整体的发展。我国现阶段把自然与人一样放在主体地位,将改善民生作为目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达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而这就需要我们将自然生态多样性发展与人类社会多方面发展相结合,坚持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人们的价值共识,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成为主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要将绿色发展理念传递至世界各个角落,共同构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同行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真正的发展与共赢。

三是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家园。人类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工厂企业主为了省去高额污水处理费用将污染物偷偷排放至河流,导致有毒物质随着水流蔓延污染了整个水域;居民随意将生活垃圾丢弃在路边,导致小区垃圾成堆,臭氣熏天,污染环境;地方政府为了市容市貌将重污染产业迁到农村不管不顾,导致黑水秃山的“癌症村”“垃圾村”频频出现。种种情况表明,各种不良行为看似图谋一时之利,所造成的后果却会危及人类及子孙后代。“生命共同体”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个体都看作是全球生态链中紧密相连的重要一环。生态危机不是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机,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危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我们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明健康的良好风尚,促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与推动者。每个国家的环境治理都会对全球经济乃至政治格局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只有来自五大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8]。

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为逻辑出发点,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为目标,重在强调自然界与其组成部分的整体性与和谐性,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紧扣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具有科学性、超越性、时代性、引领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当代价值,是当前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提升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水平。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变化无穷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微弱而渺小的。纵观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即人类相对蒙昧阶段,人们始终畏惧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统治阶级通过将自然神化的方式来敬畏未知的自然界,以此达到威慑子民、巩固统治的目的。人类发展至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致使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逐渐盛行,人类对自然界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挑衅”,最终导致环境恶化、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发展至今,觉醒的人们开始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但是当人们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时,主张“自然中心主义”②即动物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中心主义等,不过是从一个极端滑到了另一个极端,以同样的思维方式犯了与“人类中心主义”一样的错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来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是一种系统、全局、发展的思维观念,提升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水平。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接受着人类的改造,呈现出“人化状态”。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自然看作满足自己需要的掠夺对象,而应当在尊重自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将自然看作具有客观价值的伙伴,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生才能生生不息。“生命共同体”正是将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人与自然温馨和谐的发展状态,这是前所未有的、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

第二,“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影响下,我国部分地区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这不仅造成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在“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张在新时代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坚持总体布局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总体布局逐步推进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其次,在坚持基本方略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可持续發展战略,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再次,在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人民的需要为立足点,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构成了生命共同体。新发展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它既是生命共同体的要求和表现,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途径。最后,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拦路虎”“绊脚石”。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我们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污染防治工作全过程,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将污染防治工作与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结合起来,以系统化工程思路统筹推进三大攻坚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第三,“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美丽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始终具有“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等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9]。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既包含物质生活、也包含精神生活,其中生态安全、环境优美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题中之义。人民群众的诉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从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现在的“求生态”;人民群众对干净的饮用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毫不动摇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多方面重要论述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尊重人民的价值诉求作为落脚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情怀融入理论建设之中,指导引领“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持续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0]。新时代,我国在“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指导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等自然保护体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真正的和谐,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更高要求的幸福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正的社会福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奋斗不止。

第四,“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的复杂形势,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于生态文明和全球化这两个维度,创新性地提出了“共同体”理念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建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命共同体”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二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与历史终结论、超出了民族与国家范畴的宏伟全球观,它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世界历史观,是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行动指南;同样,“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也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共享一个地球,地球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生命共同体的一员。各个国家之间不是“对弈”的状态,而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倘若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冲突和斗争,最后只能造成两败俱伤。因此,在“生命共同体”理论指引下,全球逐渐形成“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生态合作理念,形成合理、公平、持续、和谐的生态合作价值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当前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行动宣言 [7],中国始终愿意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民始终愿意在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引领下,争做全球生态环境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深刻指出人与自然相处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互为命脉、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提出与传播带有强烈的时代信号,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努力防范化解内外部环境风险、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等提供了独特的智慧方案。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促使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认知产生划时代的改变。“生命共同体”始终以人民的需求为落脚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创新性地融入绿色生态理念,富有深刻的价值底蕴,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行动指南。

注释:

①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是以人的利益为价值尺度,从人类自身角度出发对待其他事物。主要表现为:人作为主体,自然界成为客体,为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自然和利用自然,企图取得统治自然和主宰自然的最后胜利。其反自然的性质使人类逐渐走到了自然的对立面,是当今生态危机所追溯的思想根源。参见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第8-14页。

②自然中心主义是在环境伦理视域中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派别,主要分为动物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中心主义等部分。本质上是将人以外的自然界、生物人化,赋予其伦理、利益及价值。主要表现为: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作为主体,人作为客体,人是自然的产物;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故人不得不從属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参见王凤珍:《自然中心主义辨析》,《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4]陈鼓应.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庄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52.

[5]向世陵.从“天下为公”到“民胞物与”——传统公平与博爱观的旨趣和走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71-79.

[6]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209、396.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8-59.

[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43、248、248、247.

[9]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2018-05-19.

[10]苏星鸿.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维度[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3):20-21.

猜你喜欢

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神圣的复兴 精美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