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哭嫁仪式歌谣的历史变迁

2020-06-12韦飞欧韦飞英

歌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壮族歌谣

韦飞欧 韦飞英

[摘    要]壮族哭嫁仪式歌谣的历史变迁包括仪式和歌谣传承两方面的变迁,变迁的原因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哭嫁歌谣逐渐随婚俗仪式的消失而淡出人们的视野。整体上,壮族哭嫁仪式歌谣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仪式逐渐从简、歌谣变得简短、内容日益简单化的特点。

[关键词]壮族;哭嫁;歌谣

在学术界,哭嫁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家族、侗族、瑶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尤其是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成果最多。壮族哭嫁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壮族婚俗与民歌研究的著述中,如韦达编著的《壮族婚恋习俗与文化》、范西姆主编的《壮族民歌100首》。此外,黄桂秋对壮族仪式歌谣与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他认为哭嫁歌道出了封建时代的壮族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命运,李萍在壮族人生礼仪歌谣的研究中,分析了百色市哭嫁歌的民俗文化内涵,罗永星整理翻译的壮文专著《哭嫁歌:壮文》,用现代拼音壮文,介绍了壮族哭嫁歌中的哭祖父母、哭父母、哭祖恩祖德、哭出门等内容①。这些成果叙述了壮族哭嫁歌的仪式过程与民俗内涵,同时也分析了其音乐艺术特点。哭嫁歌作为壮族的文化遗产,未有人对其历史变迁进行专门的研究。

通过在贵港市港北区、 覃塘区的实地考察,对百色靖西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相关人物进行访谈,本文對壮族哭嫁歌谣的历史变迁和传承情况进行讨论。

一、贵港市壮族的分布与歌谣文化

贵港市以汉族为主,壮族、瑶族次之,其他少数民族零星分布于各县区。全市人口有4,118,808人,其中,汉族有3,510,825人,占85.2%,壮族有538,449人,占13.07%。贵港市三区两县都有壮族分布,港北区、覃塘区、桂平市、平南县、港南区的壮族人口分别为:199,682人、218,542人、94,103人、16,781人、9,342人,分别占全市壮族人口的37.08%、40.59%、17.48%、 3.42%、 1.73%②。总体而言,壮族分布不均匀,港北区、覃塘区的壮族人口最多,分布较为集中。

历史上,哭嫁歌在贵港广泛流传,据《贵港市志》③载,不少农村仍保留抢福、哭嫁的习俗,哭嫁的内容有:不能留在父母身旁孝敬双亲,希望弟妹多照料老人,希望亲人多来探望。也有哭哥嫂狠心,把自己嫁去远方,甚至哭嫁妆少等。贵港市域面积广阔,因地理、人文等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壮族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贵港不同地区的壮族哭嫁歌在名称、歌词、歌唱程序、形式上也稍有差异,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颇具“一方水土,一方哭嫁”的特色。

贵港市哭嫁歌文化较突出的是在港北区港城镇龙井村。龙井村距市区约5公里,仅十几分钟路程,全村共有上龙、护龙、双井三个自然屯,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哭嫁歌,龙井村的壮语称 “霍尬啯”,是由汉语直译成壮语,夹白话音。龙井村以壮族为主体,总人口有3859人,其中壮族有2800多人,占龙井村总人口的80%。据记载,龙井村的哭嫁歌产生于清代初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龙井村的民俗博物馆还保留有一座清朝的花轿,村里好多妇女曾坐这顶花轿哭唱出嫁。

覃塘区是贵港市壮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这里的壮族哭嫁歌已濒临失传,目前没有人传承哭嫁婚俗,传唱哭嫁歌。覃塘区汉族有188072人,约占区内总人口的33.40%,壮族有317893人,约占区内总人口的56.44%,是市内壮族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哭嫁,覃塘西北部的壮语称为“嘚吧”,嘚是哭,吧是媳妇,嫁给他人作媳妇要哭唱山歌。据当地人所述,以前用轿子迎亲时,哭嫁还有骂轿夫的环节。

在我国的一些民族地区,认为“哭嫁是婚礼不可缺少的内容,相信哭嫁是哭发,哭得越凶越久越发,娘家发夫家也发。所以,女孩出嫁若不哭,便会被人指责没有家教”{1}。覃塘区也是如

此,女孩出嫁前,往往因为不会哭嫁而倍感压

力。旧时哭嫁的程序很长,最久的是哭一个月,人们戏称是“在家一个月养白皮肤了再出嫁”。当地的老人感叹,以前的社会,哭嫁最辛苦,不会哭唱会被人说出嫁是“抬猪进猪笼”。由此可见,哭嫁歌是以前社会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仪式

歌谣。

二、贵港市壮族哭嫁仪式歌谣的变迁

哭嫁歌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婚姻习俗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婚姻礼俗也逐渐发生变化。婚姻礼俗的变化还体现在迎亲工具的变化,如在覃塘区,20世纪50年代前用轿夫抬花轿迎接,50年代后用自行车,现在多用汽车迎亲。此外,传统的婚俗仪式日渐从简,哭嫁仪式歌谣正逐渐消失在现代的婚俗中。在这种背景下谈壮族哭嫁仪式歌谣的变迁,可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及当代的哭嫁歌传承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一)1959年以前哭唱3天-7天

哭嫁歌,最初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头传承,哭嫁的程序较长,哭嫁歌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哭嫁形式相对固定,有一歌哭3日或7日,每日哭2个故事情节,每个情节分为日哭和夜哭。内容有日出歌、月落歌、苦命歌、恩怨歌、离别歌、嘱咐歌、骂郎歌、拜祖歌和出门歌等,特定时期还要唱骂媒、骂轿夫。以前,妇女在生产与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都受社会的约束,哭嫁歌也可以说是女性的一部悲歌,是妇女为争取自由,与社会思想进行斗争的一种体现。历史上,贵港市的婚俗中,不仅壮族要唱哭嫁歌谣,汉族也唱哭嫁歌谣。

覃塘区山北乡万寿村的韦姆堆,1931年出生,娘家是在同乡的煌里村那旺屯。她1953年结婚,当时当地已经不再流行哭嫁婚俗,不唱哭嫁歌。但她结婚前在娘家与家人参加喜宴,都能见到哭嫁婚俗,因此,对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哭嫁歌还有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前,结婚迎亲是用轿子去接新娘,新娘出嫁哭唱最多的内容是哭父母、哭哥嫂、骂媒人、骂新郎、骂轿夫。哭嫁时间最长达一个月,哭5天、7天的比较普遍。部分哭唱歌词如下:

1. 哭父母

(壮)                           (译)

姆啊姆                       娘啊娘

蒙元尼呗喇咯            你今天去哪里了

元尼宗层任睹蒙呐     今天都不曾见你的脸

寿呀颜来心机啊        你们怎么有那么多心

机啊

乜示哈勒孟话斗捏     这是嫁女儿出门呀

蒙牙乙呗打办            你怎么也去置办嫁妆

蒙赖示欧勒吧口         你以为是娶儿媳妇

然嘛    进门吗

欧勒吧口然蒙主眉     娶儿媳妇进门你就有

呐咯    脸了

蒙主勒眉心机呗打      你就可以有心机去打

办咯    办了

乜示哈勒孟    这是嫁女儿

高呗哈乜地方很机      我去嫁那种地方是乞

示勾袜马蜂捏    丐马蜂呀

董元尼蒙欧叠哏呐      这些天你要拿什么东

话斗啊……    西遮住脸出门啊……

2.骂郎

(壮)                            (译)

眉笃麻侯然啦             有只狗进家门了

呗叻孔斗欧三哇喽      在门角那里拿三花酒

斗叠哏          来给他喝……{1}

注:歌词中“打办”为壮语,指购买东西,置办嫁妆;“三花酒”是暗喻,旧时人们习惯在房间的门角处放一个尿桶,方便起夜,此处“三花酒”是指尿。

据韦姆堆回忆,以前有的姑娘是要爬到旧瓦房中间最高的房梁处,壮语称为“三架”的地方哭唱的。姑娘爬到三架上,掀开一些瓦片,大声哭唱,余音绕梁,让全村的人都能听到,边回忆边哭唱,细数从小到大父母养育的点滴恩情。从以上歌词来看,覃塘区西北部的哭嫁歌比较开放,不受山歌体裁的约束,没有固定字数,不固定押韵等。这些都是出嫁女孩的即兴哭唱,是其内心情感世界的直接表达与真实体现。

(二)1960年-1999年哭嫁歌不再常见

20世纪60年代以后,婚俗中较少有哭嫁仪式,哭嫁歌谣不再常见。在港北区港城镇一带,哭嫁歌在80年代以前相对普遍,80年代后比较少见。在哭嫁仪式中,唱哭嫁歌谣的时长根据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60年代以前,通常哭5天或7天,60-70年代,哭2天,70-80年代,哭1天。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父母、哭兄弟姐妹等家人,基本都会唱到自己家里的每一个人。哭唱顺序也有讲究,有相对固定的顺序,最主要的是父母为第一,哭唱第一天都是先哭父母,其次哭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再次哭兄弟姐妹,连续哭几天。出嫁当天,媒人一进门还要骂,唱骂媒歌,新郎进门也是如此,要唱骂郎歌。

梁丽珍是贵港市壮族哭嫁歌的传承人之一,她于1985年嫁到港城镇龙井村。结婚当年继承了当地的哭嫁婚俗,但哭嫁仪式的程序已经变得非常简短,只是新娘结婚当天出娘家门时唱哭嫁歌。首先是在拜祖宗时唱阿公,即哭唱祖先,其次是哭父母、哥哥、嫂子、姐妹、弟弟、同伴。50年代后,贵港市的哭嫁形式只有新娘独哭,父母、姐妹、同伴等不用陪唱,但她们在仪式过程中,听新娘唱的哭嫁歌谣,深受感动,也会一起落泪。梁丽珍结婚哭唱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哭祖先、哭父亲、哭母亲。以下是部分哭唱内容:

(壮)

爹啊爹,示高示勒筛,颜你蒙煮逸啊爹

豆高命陷是勒末,欧得批懒文啊爹

爹高腊霞腊奮斗象高空,层垒报答

蒙啊爹

颜你得批栏文啊爹

娘啊娘,豆蒙先先苦苦象我空啊娘

里细层空背又抱,象高空斗

佳批栏文古奴又古皮啊娘

(译)

爹啊爹,如果我是男的,今天你就轻松了啊爹

我的命苦是女的,要去别人家了啊爹

我爹挑柴挑木来养我大,没得报答你

啊爹

今天要去别人家了啊爹

娘啊娘,你辛辛苦苦养大我

还小没长大的时候背又抱

养我大来卖给人家做奴又做婢啊娘{1}

这些都是梁丽珍根据记忆,根据壮音写下的汉字,内容太多,比较费时,因此,只写这三部分。在与其逐字校对歌词时,梁丽珍感叹:“哎呀,写着写着就想到当时,我现在都想哭了。”人们都说哭嫁歌是一部悲歌,笔者在访谈时也强烈感受到了哭嫁歌的超强感染力,即使不是在婚俗现场,单看歌词,依然能被哭嫁歌触动心灵。

(三)2000年以后婚俗不再有哭嫁歌

当代社会的婚姻多是男女双方自由结合,结婚时自然是充满喜庆、欢笑,哭嫁歌已经不符合年轻女性的情感世界。因此,在当代,壮族哭嫁歌几乎不再出现在婚礼上。婚俗中没有了哭嫁歌,日常生活中唱山歌也不唱哭嫁歌,歌圩中更是不会出现哭嫁歌的影子。当代的哭嫁歌失去了传统婚俗仪式的生存环境,其传承与发展由最初的群众为主体,变成今天的以政府、传承人等为主导的传承。2008年,贵港市的壮族哭嫁歌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传承与发展主要得益于各乡镇工作人员及传承人的努力。梁丽珍、刘月球是贵港市壮族哭嫁歌的传承人,在传承哭嫁歌上做了许多努力。她们积极配合与支持地方政府传承民族文化,在社区内物色下一代传承人,组织年轻妇女到村委培训,学习哭嫁文化,学唱哭嫁歌。

2012年,港城镇龙井村建立了民俗文化博物馆,现在博物馆已搬到村委办公楼二楼会议室旁边。博物馆里的一顶清代乾隆年间的花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当地许多妇女曾坐这顶花轿出嫁。这顶花轿见证了贵港市壮族哭嫁婚俗的变迁,同时也见证了壮族仪式歌谣的变化与传承过程,它是哭嫁婚俗、哭嫁仪式歌谣的象征物,是歌谣文化中物的载体与文化体现。广西大学黄南津教授曾到龙井村考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广西农村,花轿能保存下来的不多,这顶花轿有助于研究壮族的婚嫁习俗”{2}。龙井村清朝花轿的保留亦是对传统哭嫁婚俗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壮族哭嫁歌的传承。

港城镇文化站原站长甘炳初,从2002年起深入村屯,用7年时间考察壮族哭嫁歌,收集整理与编辑哭嫁歌的资料。由于哭嫁歌没有歌词文本,甘炳初四处走访。港城镇龙井村、旺岭村共有15位妇女接受访谈,并根据回忆提供歌词,甘炳初由此整理出《日出歌》《月落歌》《苦命歌》《骂媒歌》,以下是《骂媒歌》的部分歌词:

死媒婆                        死媒婆

我哥十八你没见,        你饿做媒我骂你,

我才十五就相亲,        骂你贪吃又贪财,

十个媒婆九个坏,        吃饭行到半路死,

日夜盘算想着钱。      贪得钱银买棺材。

甘炳初的实地考察,收集哭嫁歌歌词,创造了壮族哭嫁歌的文本傳承方式,为壮族人民了解与传承哭嫁歌提供了文字资料。

随着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盛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组织开办各种庆贺三月三的民俗风情活动,包括举行民族体育运动、唱山歌、民俗表演等。在这种民族文化环境下,脱离了传统婚俗仪式的壮族哭嫁歌,如今多是以表演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传承。如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在2019年的“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中,展演了两场民俗仪式,一是师公祭祀仪式,二是壮族哭嫁婚俗表演。哭嫁婚俗表演中,由东龙镇高龙村飞燕壮剧团的覃姆要演唱哭嫁仪式歌谣。覃如贵也是该剧团的成员,他曾将哭嫁歌谣编入壮剧《晚育风波》中,该剧目在2013年贵港市第二届壮话山歌表演总决赛中获得优秀创作奖。此外,贵港市宣传部曾与市新媒体公司合作,在龙井村进行田野采风的基础上,创作了以哭嫁歌音乐元素为基调的《蓝衣组歌》,共有15首,富有贵港壮族仪式歌谣特色。

三、壮族哭嫁仪式歌谣变迁的原因与趋势

哭嫁歌作为一种仪式歌谣,其历史变迁不仅包括哭嫁仪式的变迁,还包括歌谣传承方面的变迁。哭嫁仪式歌谣变迁的原因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万建中认为,哭嫁始于掠夺婚, 并沿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愈来愈盛,其内涵也日益丰富,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婚俗{1}。李慧丹在研究土家族哭嫁歌时,从掠夺婚、过渡婚、原始残余婚、奴隶买卖婚、封建包办婚这五个历史因素探讨哭嫁婚俗的起源{2}。可见,哭嫁歌的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女性不堪受封建社会思想的束缚,以哭嫁的哀歌表达渴望自由的内心,以及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出嫁时对亲人、朋友不舍离别的心情。如今,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新时代的青年男女基本都是自由结合,自愿结为夫妻,婚姻仪式多欢乐、幸福的氛围,传统的哭嫁婚俗正被现代婚俗取代,哭嫁歌谣逐渐随仪式的消失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贵港市的哭嫁仪式正在消失,哭嫁歌谣逐渐简短。作为壮族聚居区的百色市,其哭嫁歌谣的历史变迁与贵港相似,甚至面临失传的困境。据百色靖西市壮剧团团长李西克回忆,1952—1956年间当地还有哭嫁歌谣,现在已经失传。他曾设想将哭嫁歌谣编入壮剧,但由于没有人会唱,重新编写的哭嫁歌均被当地老人否定,终无法再现原汁原味的哭嫁歌谣。相对来说,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哭嫁歌仍有传承,壮族民歌传承人梁桂花在结婚时也沿用了哭嫁婚俗,唱哭嫁歌。总体而言,壮族哭嫁仪式歌谣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仪式逐渐从简、哭嫁歌谣随之变得简短、内容日益简单化甚至即将失传的特点。

社会环境是哭嫁歌谣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哭嫁歌谣失去了传统仪式的生存环境,其传承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激发了哭嫁歌谣的创新传承与发展。脱离了传统婚俗的哭嫁歌谣,在政府与相关文化单位、传承人的努力下,开始走向舞台化传承,传承的场地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舞台化传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民俗展演的形式表演哭嫁婚俗,唱哭嫁歌谣;二是将哭嫁的仪式与歌谣编入地方戏曲,通过再现艺术化进行舞台表演;三是利用哭嫁歌谣的民族文化与音乐元素进行组合创作,形成具有哭嫁歌谣特色的民族音乐。

对壮族仪式歌谣的历史变迁进行专门、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为学界研究壮族哭嫁婚俗与哭嫁歌谣补充一定的资料,也有利于为地方文化部门更好地传承壮族哭嫁歌谣提供历史参考,还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壮族哭嫁婚俗与哭嫁歌谣的了解与认识。

{1}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第82-85页。

{2}李慧丹:《土家族“哭嫁歌”》,苏州:苏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壮族歌谣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甜甜的歌谣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捉蛐蛐儿
Han and Eggs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The More We Sing Together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