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融入高校琵琶专业教学实践的探索

2020-06-12舒芳

歌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琵琶教学实践

舒芳

[摘    要]民族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中,本土民间的弹拨乐乐器主要有京族的独弦琴、壮族的天琴、苗族的月琴、侗族的侗琵琶等,笔者试将这些民族乐器融入高校教学实践。本文拟以高校琵琶专业教学为平台,对广西世居民族的弹拨乐器进行发掘、借鉴、表演和传承,从而达到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推广和宣传广西本土民族器乐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民间弹拨乐;琵琶;民族器乐;教学实践

我国传统音乐是在不断地自我发展和创新中得以生存繁衍,历史中传统的民间器乐艺术一旦背离了发展与创新的前进方向,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将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融入高校琵琶专业教学,全面深入发掘广西本土弹拨乐器,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时代性和艺术性,在广西实施民族特色的器乐教学,成为广西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将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弹拨乐用于高校的艺术欣赏和演奏教学,一方面通过加工提升这些民族乐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使专业学习弹拨乐的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地区民族弹拨乐器,并成为传承和传播的新生力量,以教育传承、传播民间弹拨乐,营造出广西特有的民族器乐音乐文化。

一、广西本土主要的民间弹拨乐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有11个世居民族,分别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在这些民族常用的弹拨乐器中,苗族、彝族、壮族、侗族都有使用月琴,除此之外,最具特色的当属壮族的天琴、京族的独弦琴、侗族的侗琵琶。广西本土的弹拨乐器还包括壮族的小三弦、京族的三线琴、回族的羊头弦子。

文中所谓弹拨乐器主要指在演奏时用手指或拨子拨弦或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广西本土的民间弹奏乐器主要包含横式的独弦琴和竖式的月琴、小三弦、天琴、侗琵琶、羊头弦子、三线琴。以下主要概述广西世居少数民族最具代表的弹拨乐器。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乐器,一根弦奏五音,所以也称为“一弦琴”,其音色独特而又缠绵,犹如吟唱民歌的音调,其音韵味十足,是京族青年心中的“幸福之琴”。多采取坐姿弹奏,但现当代的独弦琴与舞蹈结合,成为为歌舞伴奏的主要乐器时,大部分是站着演奏。演奏者右手弹奏,左手摇杆,可以通过改变琴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的高低,通过泛音使得乐曲表现更为完整。主要的弹拨乐有《高山流水》《骑马》《刘三姐》《激战边陲》《渔村晨曲》《海韵魅影》专辑等。

天琴,是壮族人民的法器、乐器,其形制从过去的二根弦到今天三根弦或四根弦,可以说经过历史的发展,天琴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也让大众易于接受,并成为壮族民族音乐一道亮丽的风景。天琴从过去的巫术仪式到今天的文娱活动,被壮族人民称为唱天、弹天、跳天。现如今出现在舞台上,可以独奏,但更多的时候是合奏或者为歌舞伴奏,演奏者可以坐奏或立奏,其音色丰富圆润,是壮族支系偏人文娱活动中使用的弹拨乐器,主要乐曲有《逗天曲》《弹天曲》《唱天谣》《美女泉边美女村》《侬炯欢歌》《三月木棉开满坡》等。

侗琵琶,侗族弹拨乐器,用牛角或竹制的拨片弹奏。其形制主要有三根弦、四根弦和五根弦。演奏时,可坐姿或者站姿,与牛腿琴一起为侗族小歌伴奏使用。主要的弹拨乐有《侗趣》《巨侗琵琶歌》等。

月琴,彝、壮、苗、侗等民族的弹拨乐器,起源于传统乐器琵琶或者阮,但与阮又有所不同,特别是琴杆的地方比阮更短,两根弦,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受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人的喜爱,多用于社交或恋爱中。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这里不一一列举。

当然,除了以上民间弹拨乐以外,借鉴汉族三弦发展而来的小三弦或者三线琴,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的特色和亮点。

二、广西民间弹拨乐器与传统弹拨乐器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一弦琴或者五弦琴,随后陆续产生了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鼓,汉代的箜篌、阮及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扬琴等。这些乐器与广西民间弹拨乐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并存并生:广西民间弹拨乐与传统弹拨乐

广西本土民间的弹拨乐与传统弹拨乐之间,可以说并存并生,和而不同。广西民间弹拨乐器一部分依附于传统乐器,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本土民间弹拨乐器有在传统乐器中演变而来,如月琴、小三弦和三线琴,也有百越民族和海外民族传承至今的乐器,如天琴、独弦琴等,这些都成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和边疆、跨境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如今,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常用的弹拨乐器有琵琶、柳琴、扬琴、古筝、阮、三弦。其中琵琶就与彝、壮、苗、侗等民族的弹拨乐器月琴同宗同源,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①后人们根据它的演奏特点,将之取名“批把”,魏晋时期正式更名为琵琶。而阮这个乐器也因魏晋时期的阮籍而得名,阮在这之前,都被统称为“批把”。如上所述,月琴起源于传统乐器琵琶或者阮,是这两种传统弹拨乐器演变而来。除此之外,传统的三弦和民间弹拨乐器小三弦、三线琴也是如此。如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②它们皆是从弦鼗发展而来,只是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而已。

(二)和而不同:教育模式和传承方式

民间的乐器大部分时候因为这个民族没有文字而口口相传,而传统的弹拨乐器如琵琶,不仅有近现代刘天华编写的15首琵琶练习曲和3首琵琶曲,还有元代武曲的《海青拿天鵝》和清代李芳园的《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这些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琵琶曲集,使琵琶的教学更为系统。

少数民族乐器弹奏技法相对比较简单易学,一般人在半月左右就可基本掌握,适合大众普及,教师可请经验丰富或拥有绝活的民间艺人担当,让更多民间艺人加入传承队伍,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待遇和就业。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先生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间文化处于最濒危的有两种,一种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另一种是传承人的问题,而传承人濒危现象又在少数民族地区最为明显,急需关注。”{1}可见,高校只设立传统的民族乐器教学,如琵琶、扬琴等专业,已不能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因此,将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器融入课堂教学后,突出了广西民族本土乐器的教学地位,使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优势,成为广西民族器乐的发展教育基础。

以上,将广西民间弹拨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进行对比,追根溯源,通过教育和传承的方式,可以看出,将民族民间乐器融入高校专业课堂教学事不宜迟。

三、将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融入高校琵琶专业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以琵琶专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大纲和方法进行设计,吸收已有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丰富大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各种艺术实践中,赋予民间弹拨乐器时代的特性和更高层次的艺术性,使其在更广阔的舞台空间传承、传播。

(一)以教育的形式保护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

从理论的角度,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保护广西民间的弹拨乐器,就需要将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的艺术特征了解清楚。可以从乐器工艺学角度,在合理范围内对传统民族乐器的形制进行改良,也可以从表演技巧的角度,对广西民间弹拨乐器的技法进行提炼和提升,还可以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深入挖掘传统传承的曲目,并丰富传统曲目。过程中兼可通过田野调查,对乐器、乐谱、演奏技法和音乐理论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高校研究和传承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的学术基地,对传统民间艺人进行学术理论和演奏技术的培训,提高其演奏能力和艺术修养。

其次,逐步地将广西本土民间特色弹拨乐器引入高校,使之成为高校音乐学琵琶专业的选修乐器,如侗族侗琵琶、京族独弦琴、壮族天琴和苗族月琴等。这不仅能够将传统的乐器进行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广西本土的民间器乐的新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只有让高校弹拨乐器专业师生担起当代传统音乐传承的重任,广西本土的民族弹拨乐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鲜活的传承。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营造广西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

在多元文化艺术审美并存的今天,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和更好地传承。不管是乐器演奏技法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还是教材的编写,抑或是与其他平台的结合,都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广西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属于广西民族弹拨乐的特色。

传统的弹拨乐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编写教材,是系统的传承,而学生对教材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书籍产业的发展,为广西本土特色乐器教材的编辑与出版,进一步系统完善教学文本资料。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更好地保护乐器,学生在学习民间弹拨乐的时候,可以在琵琶传统的演奏基础上,通过民间乐器的独奏、伴奏、合奏等方式,使其具备弹、跳、唱三重综合音乐效果,具有较强的视觉享受,能提高学生的多重综合素质,推动乐器的产业文化。换而言之,学生在主修琵琶的基础上选修广西民间弹拨乐器,拓宽就业渠道,也普及当地少数民族弹拨乐,带动旅游音乐文化产业,这也为营造广西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贡献。

(三)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融入高校琵琶专业课堂教学的意义

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融入高校的琵琶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包括创作改编实践教学、欣赏实践教学和演奏实践教学。这一教学实践既可以提升这些民族乐器的艺术性,又可以使琵琶专业学生掌握广西地区的部分民间弹拨乐器,使之成为传承和传播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新生力量。

在创作改编和演奏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琵琶专业师生通过对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弹拨乐的整理、习练、改编、研究和展演,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和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再以高平台的专业舞台展示,可以更好地把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弹拨乐进行推新、推广和传播。

在欣赏实践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弹拨乐器所独具的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音色的独特性,可听、可辨性较强,而且民间弹拨乐器的形制相对简单。因此,结合高校琵琶的演奏技巧和作品分析,结合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特点,更好地了解民间的弹拨乐器,这些在欣赏实践中至关重要。在欣赏实践教学过程中,力求进一步进行大众化和普及化教学拓展,扩大其传播力度。

除此之外,广西本土民间弹拨乐融入高校琵琶专业课堂教学还可体现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并将它与学院派专业的演奏技法有效地结合,取其精髓,推陈出新,使少数民族音乐及特色乐器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

以上说明,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发掘这几种乐器的音色特性、技术表现手法及理论性的比较研究,采取可行有效的方法,将少数民族弹拨乐教育融入高校琵琶专业课堂实践,既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保护传承的意义,又使当下的学生符合时代需求,达到一专多能。

四、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专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演奏功底,同时在美育和自身素质方面都要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在高校的专业教学模式的培养中,也让我们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特别是近几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大量作品,更是立足民族又与现当代的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与国际接轨,这些都是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值得借鉴和反思的。

目前高校专业乐器或者乐队的演奏,已经趋向传统的与现当代民族弹拨乐相结合,通过在专业艺术院校琵琶等民族器乐教学实践中融入少数民族弹拨乐,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创新能力,推动专业院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覃乃昌主编.广西世居民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2]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少数民族文艺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3] 杨秀昭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4]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少数民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沙泾珊.民族弹拨乐跨专业演奏实践初探——以琵琶、阮、柳琴为例[J].音乐时空,2016(3).

[6] 贺静.中国民族弹拨乐的继承和发展现状分析[J].戏剧之家,2015(21).

[7] 郑哲澄.论弹拨乐组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5.

[8] 陳雅明.传统文化在中国器乐演奏中的作用——中国弹拨乐教学之感悟[J].音乐生活,2009(7).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琵琶教学实践
我和我的琵琶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