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面前,有她们不懈奋斗的身影

2020-06-12李瑞辉付晓康

妇女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护士武汉

李瑞辉 付晓康

在援鄂抗疫最前线、在疫情重灾区、在定点救治医院……她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她们是最美的巾帼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称赞一线医务工作者“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

今年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我国的纪念主题是“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为纪念护士节,我们特选取了省会几家医院奔赴抗疫一线的部分护士作为报道对象。让我们走近这些巾帼英雄,倾听她们的战“疫”故事。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岳艳: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17年后

再上一线

2020年,对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三病区主管护师岳艳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是她参加工作的第30个年头。就在今年初,经历过非典的她,在48岁时,再次冲上抗擊疫情的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时,许多人还不太了解,但随着1月23日武汉‘封城,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4月26日下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三病区,岳艳回忆,“腊月二十九的晨会上,领导说要抽调一批人到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被设置为隔离病区,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前线。

17年前,31岁的岳艳曾参加非典防治,17年后,挑战又一次摆在她面前,报不报名?

“我是科室年龄最大的,又是党员,再加上我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想着既然发生了这个事,就报名参加吧!”虽然戴着口罩,但记者仍能感受到岳艳说这些话时内心强烈的使命感。

岳艳的父母退休前就在省人民医院工作,她的兄弟姐妹现在也在省人民医院上班。虽然一家人都在医疗战线,但她80岁的妈妈听说她要上一线,还是很担心:“原来非典就去了,现在年龄也不小了,为啥还要去?”

为了避免感染,进入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的护理人员以14天为一轮次。其间,吃住、工作都在隔离病区。在岳艳看来,现在的防护条件和过去比实在好太多了。但即便如此,她面对的危险和挑战一点也不少。

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由于患有帕金森综合征,不能动,吃喝拉撒全靠医护人员护理。“当时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行动很不方便,护理病人比平时更费劲儿,一会儿就满身大汗。”岳艳说。

有一次,一个疑似病人坚持要出院,但能否出院还要等最后的检测结果。于是,病人就在里面疯狂地砸门、摔东西。“其实他是心理上害怕,觉得自己没症状待在这里怕被感染。”岳艳很理解患者,“我知道他需要宣泄,就耐心地宽慰他,后来终于使他平静下来。”

虽然危险,但岳艳心态很积极、很乐观:“疫情总有过去的时候,非典时大家都说啥时候会过去,现在不也过去了嘛!”如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岳艳的工作也逐渐恢复正常。“我们的工作就像警察抓小偷,灾难来了,我们就应该顶上去。”短暂的采访结束后,岳艳又走进病房,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护士轩晓涵:

疫情面前,我不再是孩子,而是一名“战士”!

“从成为护士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的职责。与病人同进退,和病人一起与病魔做斗争,我责无旁贷。”轩晓涵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感染ICU的一名护士。新冠肺炎疫情来临,她坚守感染ICU,奋战在一线隔离病区。轩晓涵说,作为一名护士,她眼里只有病人,心里想的只有如何把病人照顾好,帮助病人渡过难关,别的,她没想那么多。

1997年出生的轩晓涵是家中独女,父母从新闻中知道河南省人民医院成了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很是担心。但轩晓涵坚守一线的心十分坚定:“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成为只会在你们怀里撒娇的女儿。现在国家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身为党员护士,应该冲到前面。”

1月21日,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开始将100多名病人全部转出,腾出病床,建隔离区、进驻医疗设备、进行消杀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轩晓涵和同事们一天24小时吃住在医院。“吃饭就点外卖,困了就躺在病床上休息。”轩晓涵说,大家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一天休息时间不超过6小时,但谁也没有抱怨,没有喊累。

进入ICU的病人,身体状况都不好,吃喝拉撒全靠护士照顾。打针、喂饭、帮助病人排便、给病人按摩、记录病人身体各项指标变化……“带着三层手套和口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走一步都特别艰难。但面对病人,我们一点都不敢马虎。”轩晓涵说,有些病人身上插着十几根管子,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要异常小心,随便哪根管子掉了或者被污染了,都有可能要了病人的命。

除了照顾病人,消杀病房、处理垃圾、写护理文书也都是轩晓涵每天要做的。“防护服密不透风,护目镜每天都被汗水和雾气覆盖,在病房电脑上写护理文书的时候,连光标都看不清楚,非常费劲。”但为了记录病人状况,护理文书必不可少,每次出病房,轩晓涵都要在外边的电脑上再确认一下病房里写的护理文书,确保没有问题。

采访期间,轩晓涵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她印象十分深刻的事情: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进入隔离病房时意识还很清醒,他要求护士给他拿纸和笔。“我以为他怕说不清楚,要写什么嘱咐我们,谁知道他那么费劲拿起纸笔,颤颤巍巍写下的竟然是遗书。”遗书只有一句话:“如抢救失败,就地处理,我是一名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不给党添麻烦。”

轩晓涵说,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老人最终转危为安,但她至今都忘不了老人提笔写遗书时的场景,同为党员的她,在那一刻看到了榜样。“生死面前,他想的是党和国家。疫情面前,我也不再是长辈眼中的孩子,而是一名党员,一名战士。”

河南省肿瘤医院

护士李亚楠:

逆行出征,我长大了!

4月28日下午,一场表彰会正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举行。白色简洁的上衣、造型别致的咖啡色短裙,站在领奖台上的李亚楠,手捧获奖证书,面对镜头,尽显青春活力。

生于1993年的李亚楠,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护士。这一天,她领了三个奖:十佳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团干。荣誉是对工作最好的肯定,但和荣誉相比,李亚楠回首春节期间逆行出征信阳的经历,她觉得更重要的是,自己成长了。

毗邻湖北的信阳,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是河南的重灾区。2月3日,河南省肿瘤医院根据省卫健委指令,组建了11名医护人员的医疗队驰援信阳,李亚楠是其中一员。

“我还没有成家,没有孩子,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出征的誓言犹在耳边,但真正近距离面对病毒时,对于工作仅3年多的李亚楠来说,紧张是难免的。李亚楠记得在去信阳的高铁上,一开始为了缓解紧张,他们几个“90后”还玩起了自拍,但到达信阳下车的那一刻,他们不自觉地又加戴了一层口罩。

真正的挑战是在病房里。穿戴上手术衣、隔离衣、防护衣、帽子、护目镜等全套防护装备后,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李亚楠闷得喘不上气来。“当时,一个患者病情严重,需要每小时抽一次动脉血气,穿戴厚重的我既紧张又毫无手感,急得大汗淋漓。”回忆当时的场景,李亚楠印象深刻。后来在同行老师的帮助下,李亚楠紧张的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

每四小时一轮班,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住宿条件有限,李亚楠休息不好,有时实在睡不着就吃两片安定。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几天。病房里,一位刚刚结束生产的年轻妈妈牵动着李亚楠的心。心地善良的她时不时地跟那位年轻妈妈说话:“你的宝宝好漂亮,很快就能见到你的宝宝了!”那位年轻妈妈情绪异常激动,紧紧地握着李亚楠的双手,泪水夺眶而出。经过医护人员连续奋战,年轻妈妈终于顺利撤离呼吸机并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转到普通病房。

鼻子压得通红、脸上全是勒痕……翻看在信阳时的照片,李亚楠直言:“好丑。”但这些“好丑”的照片,她舍不得删掉,这是她奋战信阳的最好见证。“回来之后,感觉自己做事比原来想得更多了、更周全了,突然之间觉得长大了。”李亚楠说。

护士米艳芝:

一天只睡3个小时,8天瘦了7斤

“你先上,家里有我照顾,你放心!等你回来了,我再去。”2月3日,河南省肿瘤医院援助信阳医疗队出征前,米艳芝的丈夫眼含泪水,紧紧地拉着她的手,嘱咐她一定要注意安全。米艳芝擦去丈夫眼角的泪水,转身上了大巴车。“刚上车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但我没有让来送我的家人和同事看见,不想让他们担心。”米艳芝说,此去信阳,不知归期,走的时候,她要把坚强和笑脸留给她愛的人。

米艳芝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的护士,丈夫王正卫是同一家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1月27日,医院党委号召全院组建医疗队,夫妻俩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同事劝他们:“孩子还小,你们两个都去了家里老人孩子怎么办?”“其实在医院决定组建医疗队以前,我们就已经把孩子送到她奶奶那里去了。”米艳芝告诉记者,他们夫妻早已商量好,如果国家需要,他们就一起上前线。最终,有14年党龄的米艳芝成了全省首批援助信阳医疗队的队员。

“妈妈,我不要你去!你是我的妈妈,你去救别人了,我就没有妈妈了!”出发前几天,米艳芝尝试给6岁多的女儿说自己要上前线,女儿哇哇大哭。“她从网上看到了很多不好的消息,她说我去了就会死,她不要我死。”米艳芝说,她不想瞒着女儿,便耐心向她解释,女儿后来就慢慢接受了。

出发前一天,米艳芝的女儿和她一起收拾行李,把酸奶、水果、零食一个劲儿地往她箱子里塞,生怕不够。收拾完东西,女儿又跑进房间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是爸爸之前出差给她买的巧克力。“妈妈,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巧克力,我一直都舍不得吃,给你,你在外边想我了就吃一颗。”巧克力的盒子上贴着爱心贴画,还有防止晃动的花边胶带。在驶往信阳的车上,米艳芝打开了巧克力盒子,盒子里的巧克力只少了很小的一块儿。“她把她最珍贵的东西全给了我。”说到这里,米艳芝声音哽咽起来。

到信阳后,医疗队迅速投入工作,米艳芝和同事们吃住都在病区。虽然条件差、患者多、工作强度大,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同去的医护人员中,年龄大的60多岁,年龄小的20岁出头,身为护理组长的米艳芝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照顾好老的,保护好小的,工作上绝对不能有差池。最忙的那天,米艳芝只睡了一个小时便继续工作,正常情况下,每天她也只睡3个小时。“我必须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确保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由于工作强度过大,米艳芝8天瘦了7斤。“不管怎样,我们做到了,我们守住了河南的南大门,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2月17日,米艳芝的女儿7岁生日,她在信阳和女儿视频通话,女儿眼泪直掉。“妈妈,爷爷奶奶告诉我跟你视频不要哭,但我忍不住,我太想你了!”正在隔离期的米艳芝说:“宝贝,妈妈也想你。妈妈的任务完成了,等我回去,我一定给你补过生日,咱俩一起吹蜡烛。”米艳芝的泪水也不禁夺眶而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护理部副主任李星:

武汉,我们陪着你,不胜不归!

“我父亲和母亲在武汉当了十几年的兵,我小时候在武汉生活过,对这个地方,我有特殊的感情。”李星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2月4日她成为河南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的一员,踏上了去武汉的列车。

出征前线,为了不让80岁的妈妈担心,她和老公一起选择了隐瞒。“父母年龄都大了,一个80岁,一个85岁。不告诉他们不是怕他们反对我去,而是不想让他们过多担心。”李星告诉记者,母亲是一名医生,年轻时一直在武汉工作。父亲当兵多年,是一位老革命,国家需要,他也一定不会往后退。

李星和父母住在同一小区,疫情暴发后,她会时不时地给父母送些生活必需品。但后来送东西的人由女儿变成了女婿,老人起了疑心。“我老公就给他俩说我一直住在医院附近,俺俩早就串通好了。”为了不让父母知道,李星连带着隐瞒了弟弟。“家里就我们姐弟俩,我怕他多嘴。”去往武汉的路上,李星接到了弟弟的电话:“姐,你在哪儿呢?”“我在医院呢,还能在哪儿啊?”“还装呢!我都在电视上看见你了,你是不是在去武汉的路上呢?”李星的弟弟笑称家里的这两位女性:“真是两代白衣天使,一片赤胆忠心。50岁的人了,还不‘消停。”

到武汉后,医疗队进驻江汉方舱医院,病人多、事情杂、任务重,所有医护人员都铆足了劲儿工作。“在那种时候,没有性别、年龄之分,大家都是舍命上,能多干绝不休息。”李星带着另外7名护士变身“仓库管理员”,管理整个方舱医院的物资分配。“指甲刀、洗臉盆、拖鞋、卫生纸、医疗器材、中药、水果、饭菜……就像是往家里搬东西,你能想到的我们都要分配、发放。”

除了“仓库管理员”的身份,她们还是“搬运工”,疫情期间运输车辆是不能进医院的,所有的东西都靠她们搬运、整理。“领导,李星因病做过大手术,你可别让她干太重的活儿!”直到有一个“知情人士”透露,同事们才知道李星得过重病,做过手术,还需要每天吃药。“来武汉,我是来打仗的,作为一名战士,我没什么特别的。”李星说她没问题,让同事不要对外说自己的事情。

“很多医护人员真的特别无私。在我们的队伍里,一半都是‘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有一对亲姐妹,前后相差一天来到武汉,一直坚持到‘战争胜利。有的一家三口医护人员全部上前线,还有的医生,家中妻子待产,他只字不提,主动报名……”李星说,大家都是普通人,但疫情面前,没有一个能够置身事外。离开武汉的时候,路过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医院,路过武汉长江大桥,李星拍下照片发给父母。“爸爸妈妈,这是你们奉献过青春的地方,现在,女儿替你们守护它。”

护士长周纪妹:

没有人生而无畏,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有些人选择了担当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3月9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闭仓,现场的媒体记者、医护人员和患者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那一刻,所有的人都热泪盈眶,我们终于胜利了!”周纪妹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周纪妹是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长,2月4日,她和其他45名白衣战士组成援鄂抗疫医疗队前往武汉。2月6日凌晨,这支医疗队成为第一个进入江汉方舱医院的医疗队。“我们是第一个进去的,也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周纪妹说,进去的时候,大家就抱定了不打胜仗绝不回归的信念。

江汉方舱医院由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改建,床位1600张,截至闭仓,江汉方舱医院累计收治1848名患者,出院1327人,是武汉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人数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我们14个护士,曾在6个小时内接诊211名患者,看护308名病患,劳动强度确实很大。”周纪妹告诉记者,刚去武汉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大家都穿着保暖衣裤,一天6到8个小时工作下来,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因工作需要,不久后周纪妹和其他7名护士组成了综合协调组,负责全仓1500余名患者的药品、医疗器材、生活物资供应和门诊筛选统计工作。“这边几千袋中药刚发完,那边1000多人的饭和水果又到了,等着我们分配、发放。”虽然穿着防护服工作很艰难,但为了不耽误大家的事儿,工作时的周纪妹总是一路小跑。“有一次因为缺氧,我头晕目眩,感觉自己要晕倒了。当时我就告诉自己可千万不能倒下,否则就太给河南医疗队丢人了!”蹲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情况好转后,周纪妹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姐,你今天穿尿不湿了吗?”一个“90后”护士问周纪妹。为了节省防护服,医护人员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能吃喝和上厕所,有时候忙起来要8个小时才能出仓。所以,尿不湿成了他们每日的必戴装备。“穿了啊,这不是必须地吗?”周纪妹有些纳闷儿。“额……我今天可能没穿好,顺腿流。”小护士的话引来周围一片笑声。“我今天解了两次,尿不湿直往下坠。”一名男护士接过话茬。周纪妹告诉记者,防护服不透气,汗水让很多穿着尿不湿的护士都产生了过敏反应,脱下衣服后,浑身的红斑点。直到现在,她身上的斑点和挠破的疤痕还没完全好。“后来我们每次进仓前只吃1个鸡蛋,喝一杯牛奶。不是供应不好,是不敢多吃多喝。”

得知他们的“小聪明”后,带队领导特别生气,每天早上6点到餐厅门口盯着他们吃饭,吃得少不准走。“工作强度大,他是怕我们扛不住。”“不管有多难,我们还是赢了。”周纪妹说,“没有人生而无畏,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有些人选择了担当。”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护士陈肖肖:

口罩勒痕是我的荣誉勋章

1月25日晚上9点多,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护士陈肖肖看到工作群里号召大家报名去武汉的消息,她没有犹豫就报了名。

陈肖肖出生于1993年,老家周口市淮阳县。大年初一上午10点,陈肖肖走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大门,头天晚上在ICU奋战了一夜的她特别疲惫,但一想到当天晚上能够回家和家人一起待上两天,她就特别开心。下午4点,陈肖肖从周口东站走出来,和前来接她的父亲驱车回家。“我报名的时候,家里人都休息了。晚上10点多名单下来的时候,我就开始起来收拾东西,因为不想打扰父母休息,我并没有叫醒他们。”收拾完东西,买好高铁票,陈肖肖一夜未眠。“早上5点多,我站在爸爸妈妈房间门口来回走了好几圈,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开口。”最终,陈肖肖一咬牙推开了房门。“爸、妈,我要去武汉。”父亲听了立马坐了起来:“现在就去?那赶紧!”说完就起来准备送她。路上,妈妈说:“还好,吃了一顿我包的饺子。”

带着家人和朋友的嘱托,陈肖肖奔赴前线,成了一名“战士”。“病人多,工作量大。打点滴、喂饭、擦洗身体,穿着防护服做这些我平时都已经十分熟悉的工作并不容易。”为了更好地防护,陈肖肖和同事们会用胶带把防护服无法覆盖到的地方再粘一遍。但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对她们来说是一种挑战,4个小时不停地跑来跑去护理病人很容易让她们缺氧。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对她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小姑娘,你还是党员啊!”“肖肖,你的眼睛真好看,声音也好听!”时间久了,陈肖肖和病人们慢慢熟悉起来,大家没事儿都喜欢找她聊天。“肖肖,我要和你合个影!”“小姑娘,我记得你的眼睛和声音。”“谢谢你,如果没有你们,我可能早就撑不过去了。”……陈肖肖说,病人们的一句谢谢,一句关怀,都是她的“兴奋剂”,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有机会再见,一定不要是在医院。”分别时,陈肖肖和病人都红了眼眶。“来的时候,我没有因为害怕流眼泪。走的时候,我却因为不舍而痛哭。”陈肖肖说,这两个月,她早已和大家成为朋友和亲人。“就像是在一个战壕里一起经历过生死的兄弟姐妹。”翻看着在武汉时拍的照片、视频,陈肖肖说,病人们的笑脸是对她最大的褒奖,她脸上的口罩勒痕就是她的荣誉勋章,此去武汉,她从不后悔。

护士赵陆合:

危难时刻就应该冲上去

1月25日是大年初一,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护士赵陆合下夜班后正在住处休息,手机里弹出一条护士长在微信群里发的消息:“谁愿意跟我去武汉?”

“我愿意去!”没有任何犹豫,赵陆合把消息发到了群里。

此时,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快速蔓延,武汉是不折不扣的疫情中心。作为医护人员,赵陆合不是不知道此行的危险,但不平静的内心迫使她必须做些什么。“我还年轻,危难时刻就应该冲上去。”

原本约定第二天要回周口老家和父母团聚,如果父母知道了,一定会担心,赵陆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不告诉父母,就说在医院值班,不能回家了。”

回家的行李箱变成了出征的“战备箱”。1月26日下午,赵陆合和其他136名医护人员乘坐高铁抵达武汉。空空荡荡的车站、冷冷清清的街头,本该热热闹闹的时刻,武汉却一片死寂。这个时候,赵陆合才真正感觉到了危险。

让赵陆合记忆犹新的是第一天进隔离病房的场景:第一次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他们也有些紧张、不知所措;病人们看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更是忧心忡忡。没有人说话,气氛压抑,空气仿佛都凝滞了。

但这样的情景很快就改变了。“在病房的时候,原本你想的要怎样保护自己的念头被抛在了脑后,医者仁心,看到患者的痛楚,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帮助他们。”在赵陆合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病人们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当赵陆合的父母从新闻上得知她去了武汉时,已经是两个星期后。“父母肯定很担心的,每天晚上都跟我视频,叮嘱我做好防护,平安归来。”赵陆合回忆。

在和武汉当地医护人员的配合下,赵陆合所在的病区病人陆续出院。趙陆合和当地医护人员约定:“等下次来武汉,不是因为疫情,仅是因为你想我们了,我们要回去看看。”

从武汉回来,原本就乐观开朗的赵陆合更加成熟了,在武汉时她还火线入了党。“经此一‘疫,感觉自己长大了,以后不管怎样都要开开心心的,珍惜当下,好好工作。”赵陆合说。

〔编辑:刘波 冯士军〕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护士武汉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打错了
厉害了,我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