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本重读经典

2020-06-11陈培凤

出版参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陈培凤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英国学者彼得·兰姆著述的《〈共产党宣言〉导读》回归经典著作的文本,从译本比较、修辞分析、逻辑推演、问题探究四个方面入手,逐字逐句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全方位解读,梳理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为读者生动展示了读原著、悟原理的研究路径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文本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经典著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共产党宣言》是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要“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思践悟”[2]。《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自1848年发表,

距今已170余载,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有1000多个版本,相关研究论著不可计数,然而真正回归文本对经典著作进行解读的专著却寥寥,如何更好地读原著、悟原理,真正做到原汁原味学、原原本本学,英国学者彼得·兰姆著述的《〈共产党宣言〉导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是国内第一本引进版《宣言》导读类的作品,为我们走进《宣言》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不一样的研究路径和学习方法。下面笔者将以这本书为例,对于回归文本阅读经典做几点探讨。

一、比较译本

文本是思想的载体,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永恒性基础。完整的文本研究包括“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提炼”[3],彼得·兰姆在解读《宣言》文本的过程中,对不同译本的翻译进行了对比研究。

《宣言》1888 年英文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的朋友赛米尔·穆尔翻译。赛米尔·穆尔曾经翻译过《资本论》第一卷, 熟悉马克思的写作风格、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想,他翻译的这版《宣言》译文,经恩格斯亲自校阅并增补注释。彼得·兰姆所著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导读》正是以赛米尔·穆尔的译文为蓝本,并佐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

际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特雷尔·卡弗的译本,通过对比同一语句的不同翻译,综合分析译文字词语句的差异,挖掘这些细节背后阐发的思想或观点的不同。

如对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一句的翻译,穆尔译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而卡弗将之译为“一切等级的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彼得·兰姆认为在此处卡弗的版本更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封建制度以及“曾被视为永恒存在的旧的关系被扫除了,对其成见的尊崇也随之被扫除了”。[4]

二、分析修辞

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学家,1837年,他在19岁时就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部分章节,把希腊文翻译成德文。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中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5]在马克思诸多经典著作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借代等手法, 其修辞性使作品中“多能性”的话语生成了丰富、繁杂的语义空间。[6]因此,挖掘修辞背后关键性词语和语句的丰富含义和内在张力,也是解读《宣言》文本的有效切入方式。

彼得·兰姆针对马克思在《宣言》中采用的隐喻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中,彼得·兰姆认为,在此处的“万里长城”已不单纯是指中国著名的古代防御城墙,而应延伸为观念壁垒,表明闭关锁国的政策无法阻止资本主义的侵袭,资产阶级“野蛮” 的本质,“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7]彼得·兰姆在《〈共产党宣言〉导读》中,通过分析喻体的本意,理清喻体与本体的关系,从而揭示马克思想借用隐喻要阐述的原理。

三、推演逻辑

1847年11月底12月初,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而在此之前,恩格斯分別在6月份和11月份起草过两个文件——《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11月23-24日,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说: “请你把《信条》考虑一下。我想,我们最好不要采用那种 教义问答形式,而把这个文本题名为《共产党宣言》。因为 其中或多或少要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完全不合适。”[8] 正如恩格斯所建议的,《宣言》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 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只是从文体形式和叙述 方式上,《宣言》并没有延续前两个文件一问一答的表现形 式,而是采用政治宣告的文体,更加注重理论的阐释和历史 的相关叙述。可以说,《宣言》经历了从“教义问答体”到 “理论阐述体”再到“政治宣告体”的变迁[9],也经历了文体、文风、思想的演进过程。

虽说《宣言》结构分明,逻辑能够自洽,但由于宣言这种体式的局限性,它的很多论断只能点到为止,而不能像常规的学术著作一样条分缕析。彼得·兰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及其他研究者的相关学术作品,在《〈共产党宣言〉导读》中援引了大量的资料,将《宣言》中没能展开论述的观点一一推演,使这些论断背后的思维逻辑脉络完整呈现。

四、探究问题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彼得·兰姆在《宣言》引言部分的文末提出“马克思为什么要用‘幽灵的隐喻?”“马克思使用‘幽灵的隐喻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可怕的妖怪和‘幽灵谁能更好地传递马克思的讯息?”等问题,他认为,“幽灵”是马克思分别从修辞(隐喻)和哲学论证法(归谬论证法)的角度对一切剥削阶级的讽刺,这一隐喻的使用,使一切将共产主义作为恐怖故事以恐吓大众的荒谬言论不攻自破。[11]

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宣言〉导读》设置的这40余道思考题是开放式的,彼得·兰姆在书中的阐释并不是标准或者唯一的答案。这些思考题可以帮助读者打破固有的思考方式,以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来阅读和思考《宣言》, 从而激发对《宣言》的全新认识和解读。

可以说,彼得·兰姆围绕文本在译本比较、修辞阐释、逻辑分析、问题探究等方面对《宣言》进行了全面解读,也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究其研究方法,有如下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1.不拘泥于文本,既能走进去,又能跳出来。彼得·兰姆以“咬文嚼字”之法深入《宣言》的文本中去,在挖掘字里行间深藏的奥义时,还要厘清论断之间易被忽视的逻辑脉络。他时时跳出文本,用历史的思维,追溯“双元革命时代” 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对马克思、恩格斯写作的影响;并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阐析他们的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演进的历程;又立足现状,回望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宣言》在世界各国传播、研究及运用上的传承和变迁。

2.不迷信权威,既明白是什么,又善于问为什么。問题是事物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提出问题是认识事物、化解矛盾的一个突破口。彼得·兰姆在书中娓娓道来,不仅要告诉我们《宣言》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什么,他设置思考题, 也是想通过问题的方式引领读者重新审视这一经典著作。若我们能有问题意识,结合当前实际,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在思索中寻找答案,必然能曲径通幽,发现新的理论天地。

3.不满足于泛读,既注重钻研细节,又注重拓宽认知。除了对《宣言》的文本进行精研细磨外,彼得·兰姆还整理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延伸阅读、研究文献资料,涉及各种版本、马克思著作选集及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其他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传记、宣言相关导读、以及马克思主义、反资本主义的书籍等信息,面面俱到,可谓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

[3]聂锦访.经典的地方是如何确立的[J].学术研究,2004(12).

[4][7][10][11]彼得·兰姆.《共产党宣言》导读[M].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北京,2019:35-62.

[5]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张立波.从修辞学视角看马克思的文本[J].学术月刊,2003(1):16-18.

[8]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12:420.

[9]刘建军.《共产党宣言》的文体类型与语言风格 [J]. 科学社会主义 ,2018(2):18-23.

( 作者单位系中国方正出版社)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