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铁道专业编辑视角浅谈出版全周期与作者的有效沟通

2020-06-11金锋

出版参考 2020年4期

金锋

摘 要: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良性互动,能让他们的合作变得顺畅,不仅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也能提升工作效率。本文阐述了在图书策划、编辑、出版全过程中,编辑以对选题的敏感和把握能力、为书稿把关的政治和专业能力以及对作者服务的服务意识,与作者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期为图书编辑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书质量 铁道图书 出版全流程 编辑素养

图书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铁道交通类图书能否质量良好地顺利出版,取决于编辑与作者的专业水平,更取决于编辑与作者能否进行有效沟通。只有编辑把自己当作图书创作过程的参与者,结合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出版经验,对图书提出建设性的、有价值的、有依据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作者认可编辑的劳动,从而赢得作者的认可和尊重。编辑与作者沟通的效果越好,达成的观点越是一致,就越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升图书出版过程的效率,进而提高图书质量,最终打造出既能让作者满意,又能使读者认可的图书。铁道类的图书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所以对书稿的专业性、科学性、实效性要求较高。比如,实际工作中,由于时间紧张等各种原因,往往会有来稿就加工,加工到一半却发现书稿未能有效贯彻“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规章” 要求等问题,进而需要作者返工的情况,这不仅编辑前期做了无用功,而且影响了出版进度,降低了出版效率。因此, 编辑需要前期与作者反复沟通,并贯穿出版各环节,达成统一认识,增强有效沟通,提高出版效率。

一、共商谋划,从源头把握选题品质

选题策划是一切图书出版工作的基础,是需要编辑结合铁路行业发展动态、结合院校、企业市场需求、结合出版社发展方向等,基于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铁道类选题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出版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图书质量。

在此阶段,为了达到编辑与作者的一致认识,需要二者进行有效沟通,注重以下几点。

1.政治导向无误

坚定的政治立场,是一切出版工作的根基。首先,编辑与作者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应保证作者有正确的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对于不能传达正确价值观的作者,出版社应加入“黑名单”。同时,编辑应要求作者及时把握铁路行业最新政策导向,保持与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宣传口径的统一。另外,重点提醒作者有关地图、民族、宗教等方面内容的相关规定和政策, 防止因对这些内容不敏感而酿成大错。

2.信息互补统一

在保证政治导向无误后,需要编辑与作者对选题策划内容进行进一步沟通。

许多作者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对出版工作不熟悉,有时觉得编辑出版速度过慢,不认可编辑做过的工作等。因此, 选题策划阶段需要编辑与作者就出版各环节及其起到的作用进行沟通,让作者了解图书在正式出版前都需要进行哪些工作,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工作,完成各环节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只有这种前期有效的沟通,才能赢得作者的尊重,建立编辑与作者的互信互认,为今后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铁道类图书的编辑,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没有进入铁路现场实践的经历,掌握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善, 对书稿内容不能准确把控,对作者书稿内容的理解会存在一些差异。知识储备的不同,使得编辑与作者沟通时会有沟通不畅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差异,编辑需要努力提升专业知识,紧跟铁道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及时学习铁道行业新技术,了解行业新装备,熟悉行业新的管理组织办法, 掌握具体的新规章规范。编辑可以通过走访铁路企业、与院校老师多沟通学习等的方式,了解当前铁路现场实际,丰富专业知识,缩小与作者的思想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打下基礎,为今后工作更易达成共识,提供保障。

比如,如果计划出版一种铁道运输类的教材,在选题策划阶段,就需要编辑深入铁路现场,广泛调研国铁集团公司、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基层站段的实际运营情况;掌握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标准及课程标准,积极参与到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训设计等一系列工作中去, 了解院校高水平学者及企业能工巧匠的情况;了解全国哪些院校开设的铁道运输专业实力最强;了解市场出版情况;了解教材的需求情况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最新消息,才能明确选题方向,准确传达自己的想法,更高效、更顺畅地与作者进行沟通,最终实现与作者的统一认识。

二、协同细作,用专业与敬业保证内容质量

近几年,我国铁路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科学技术、规章规范、产品设备等都不断在推陈出新,尤其高速铁路多线路的陆续开通,更反映了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了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先进性,提升图书质量, 编辑需要在加工书稿阶段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沟通方面重点如下:

1.是否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编辑接触层次广泛,应能有效弥补一些方面的欠缺。要利用自己的真知博学,使自己与作者的沟通变为同行式的沟通,而不仅停留在服务式沟通和朋友间沟通的层面。在把握书稿整体脉络、理顺结构的同时,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编辑与作者沟通的重要内容。作者所编写的书稿应该是紧随铁路行业发展的、反映铁路行业现有状态的。近些年,铁路发生了一些机构变化,相应的名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书稿中应及时体现出来。比如,在作者编写某铁道类的书稿时,仍有大量关于铁路分局的讲述,而铁路分局早在2005年已撤销,因此,作为目前的图书,其内容就显得陈旧,不切合现场实际。再比如,在近期加工的多数书稿中还保留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的提法,而早在2013年随着铁路政企分开,组建了中国铁路总公司,2019年又已更名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编辑在书稿中发现这些问题后,应及时与作者沟通并按新的机构职能、工作程序改正相关内容。因此,在加工书稿阶段就需要和作者密切沟通,将这些容易忽视的地方及时改正过来,保证所有的提法都是最新的,明显提升书稿质量。

2.是否能保证内容的先进性

铁路图书行业特色鲜明,铁路技术发展迅猛,相应规章规范变化也很快。往往作者只注意到自己手里有哪些素材, 忽略了规范的要求。与作者沟通时,需要编辑提醒作者注意, 除了已有的一些现场资料外,还要结合最新规章规范,同时, 编辑可以给作者罗列出需要用到的最新规范名称等。熟悉文中所涉及的规章,查找其最新版本、补充文电及规章解释并准确指出,对与作者交流此类问题至关重要。

除了结合最新的规章规范外,所述的设备是否在用也至关重要。铁路现场运用到很多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伴随一些新设备的涌现。淘汰旧设备,推出新设备是提升铁道图书质量的又一关键要素。书稿加工时,编辑经常会发现有内容已经落伍,设备已经淘汰的现象,这时,需要编辑与作者深入沟通,共同调研市场情况,形成一致的观点,再对内容进行改正,即对旧的、已经淘汰的设备进行更换,把新设备的结构、特点、功能及维护等梳理出来。例如,随着设备的进步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原来工务、电务、供电分属不同部门、责任不清、难以协调的局面逐步被“工电供一体化” 作业模式代替,守车、运转车长、加冰冷藏车、时间继电器、蒸汽机车、臂板信号机、路签路牌等都已成为历史。这些都需要编辑与作者加强沟通,共同调研现场实际,确保图书内容的先进性。

对于科技图书,内容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图书质量高低的体现,编辑通过不断学习与总结,并与作者不断沟通,反复协商,最终达到提升图书质量的目的。

3.是否能保证用词的规范化

在对书稿进行加工时,往往还会发现有名词术语不规范的情况。编辑應在组稿的时候反复与作者强调,在书稿编写过程中要从专业规范的角度编写,以提高作品质量。在与作者有了共同目标后,编辑再结合出版规范,才能与作者同心尽力打磨书稿。与作者沟通的时候,需要拿出名词委的规范及行业标准来进行有效沟通,与作者共同查找相关出处,有理有据,以对书稿的科技名词术语、公式、符号等全部内容进行统一、规范。

编辑初审发现问题,不论是结构不合理、脉络不清晰、前后有矛盾,还是规章标准引用陈旧、设备过时淘汰、数据资料时效性太差,或是文法不顺畅、语句不通顺等,都应与作者进行沟通。可以采用通话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让作者清楚地知道编辑想表达的观点,问题出在哪里,需要解决到什么程度,并交换有价值的看法。

三、层层互控,做好图书审校工作

图书的出版是一项依靠人力完成的活动,其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排版厂漏改、漏排、排错及编辑漏改、改错或没发现问题等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有相应环节进行把关,尽量减少差错,也就是需要经过审读和校对的环节。通过审读、校对消灭以前未发现的问题和排版疏漏的问题。

编辑初审后,需要具有行业背景的复审及终审人员再次对全文进行审读,并提出意见。这些意见编辑应认真对待, 对无法处理的问题及时与作者沟通,与作者共同逐条解决。同样,对于校对时发现的问题,编辑无法解决的,也应一条一条与作者沟通,逐步提升书稿质量。

无论是审读还是校对发现的问题,编辑不能解决的情况, 都需要与作者进一步交流沟通,可以建议作者从查阅规范、调研现场、查阅文献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探讨,逐步提高图书内容质量。

四、互相启发,使图书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书稿的设计主要包括内文设计与封面设计,所进行的设计应能反映图书主旨思想。铁道类的图书,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在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需要编辑与作者不断交换想法,加强交流,以增强图书的可读性。封面就像图书的一张“名片”,让读者一目了然该书的主旨,因此,对于封面的设计,编辑应与作者共同确保没有侵犯版权的前提下,还要一起确定封面要素是否与主题思想一致。比如,对于高速铁路类的教材,封面不能采用城市轨道交通类的图片;对于铁道机车类的教材,也不能采用铁道工程类的图片。对于内文的设计,要与作者认真探讨,结合具体内容,共同商定采用的体例结构。比如,对于讲述概论性质的书稿,采用传统章节式的体例格式即可,若采用项目任务式的体例结构,反而无法讲明白;对于讲述设备维护的书稿,采用项目任务式、基于工作过程式或单元模块式,更能体现实际操作过程,若采用传统体例格式,读起来就显得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只有作者对设计满意了,才是对编辑工作的认可,进而加深双方的互信。

五、取长补短,紧跟行业发展优化图书内容

与作者的有效沟通,不仅要体现在新书中,还要体现在重印图书中。每次重印之前,都要与作者进行密切沟通,改正图书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或读者反馈的疏漏和错误,并与作者共同探讨当今发展现状,分析图书内容特点,根据铁路发展动态,决定是再版,还是继续重印。但是不管哪种,都需要编辑与作者沟通完全,达成一致的观点:即对知识点不全面且陈旧的、不能适应现场发展的,进行补充、完善;对提法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进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质量,更得到作者的认可。

除上述外,还包括很多环节,如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寄送作者清样、寄送作者样书、项目印制、营销等。与作者的沟通贯彻于各环节,需要编辑的责任心,也需要作者的尊重与配合。只有互信、互助的有效沟通,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图书的质量。

六、结语

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往返、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更应该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只有编辑与作者有着共同的目标,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倾听,才能与作者愉快合作。为了保证沟通的顺畅、有效,编辑需要具备“四心”的工作态度,那就是“诚心服务作者、用心钻研知识、耐心对待书稿、真心打造好书”。相信在出版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这种态度,一定能够打造出优质图书。

参考文献:

[1]陈红梅.浅谈图书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J].编辑出版,2019(1):121-123.

[2]聂文聪.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及合作[J].现代交际,2019(4):102-103.

(作者单位系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