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理人画说老杭州

2020-06-11徐宥希

旅游 2020年4期
关键词:街巷古村风情

徐宥希

1吴理人作品《运河杭州市井百态图》。

民俗画看似不起眼,其实是记录历史、道尽民情非常好的载体,是雅俗共赏的纸上风情画。

从小出生、长大在运河边上的中国民俗画家吴理人画过40年前的大运河、20年前的大运河,大运河是吴理人毕生挚爱的“恋人”。这幅以金色为主色调的大型复刻铜雕,9米×2米的长宽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拱墅自古繁华图》是我为了纪念2014年6月22号大运河申遗成功创作的。” 这幅令他十分骄傲的、几乎带每位拜访者都参观过的画作是对当代大运河的描述。

2吴理人正在作画。

铜雕旁的另外一卷长画也是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讲的是杭州旧时的市井百态。“这些都是杭州的老手艺,老行当,这部分是小热昏,是老杭州卖梨膏糖的人用说唱新闻的形式来推销。这部分是半山泥猫,是桑农们为了纪念半山娘娘留下的习俗。”从《十八相送》的梁祝戏曲到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葱包烩儿、油冬冬,几十个场景相连,如同市集一般,老杭州的老味道老腔调老手艺在眼前徐徐展开。

钱塘里巷的老生活

吴先生出生于杭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担任过中学校长,姐姐在州中学当美术老师,都擅长书画。受父亲和姐姐的影响,吴理人两三岁就喜欢爬上桌子画画,上学时的美术课,他总是承包全班作业的主角。其后,他又在余任天、朱恒、孔仲起、包辰初等名师的传授下,绘画技艺日渐成熟。他原本主画山水,不画民俗。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外文化陡然通达交错之时,他才忽然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人渴望了解中国,可我们能够提供的却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钻研民俗研究与艺术创作。40年时间里,吴理人踏遍杭州的街巷里弄,走过京杭运河沿线,用写生记录下民间风情。

老城墙下伴着笔墨纸砚的生活赋予了吴理人老杭州的文人气质。然而沉静的生活却被上世纪80年代声势浩荡的钢铁机器打破——老城区开始全面拆迁。当时做涉外工作的吴理人,早就有在工作中用画笔记录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念头。看着从小生活的老城门、老街巷几日之间就变为废墟瓦砾,老房子上一个个红圈圈的“拆”字似乎提醒着他——要和时间赛跑。“老城区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里面蕴含很多故事和重要人物,如果不画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吴理人把画街巷的工作称为“抢”。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几个城区同时拆迁,分秒必争,吴理人辞去了大家挤破脑袋都想去的体面工作,开始走街串巷地记录、写生。一瓶水、两个馒头是吴理人写生时的标配。买不起照相机,吴理人就用文字和画笔记录老城模样,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好在总算从瓦砾中抢出一块“文化”来。清泰街盐业银行耸立、南山路的三三医院、孩儿巷小楼春雨……吴理人用小品画的形式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钱塘里巷风情。

吴理人说,民俗是什么?是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日常生活。习俗、风情、味道、手艺、行当……它鲜活而温暖,虽质朴平常,却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最基本的根源。

老城老村 老行当老味道

3吴理人作品《曲院风荷》。

1吳理人画笔下的运河及古村风情。

画了街巷,吴理人痴迷上用画笔留住老杭州的感觉。杭州老行当、老字号、老民俗,杭州的山、杭州的桥、杭州的河,吴理人日思夜想。养育自己的老城像母亲,也像恋人。“当所有人都在说新东西好的时候,我依旧觉得老城是最美的。”吴理人从运河画起。他从匣子中拿出了缩小版的《运河杭州风情》,这是一部从拱宸桥到武林门的百米长卷,13米长的画卷里几乎有100个故事,有点《清明上河图》的味道。“运河其实是上世纪70年代才打通到武林门的,两岸自古以来非常繁华。这段是拱宸桥,这段是大关桥。这个是渔家台,以前那里水位很急,经常翻船,附近有一位因救人而溺亡的温元帅,以前他的庙香火很旺,但现在都找不到了。”讲述40年前的运河沿岸景象,吴理人如数家珍。这幅画吴理人用了20年时间才完成,其实很多部分在三四十年前都已经构思好了,但难的不是绘画部分,而是前期的田野调查。为了细致准确地画出运河两岸,必须去采访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为了这幅画他已经采访了上千个老人。

寻找那些珍贵的口述史料也是要看缘分的。10多年前,从小喜欢听故事的吴理人曾遇到一位80多岁的诸暨老人。老人以前住在杭州梅花碑,那里曾经属于国民党省政府,他讲述了许多年轻时的生活场景。“我体会到20年前的老人都是有故事的,那批老人生活在解放前,街巷背后的故事都是他们口口相传的。”20年后,吴理人自己也成了老人,“采访现代的老人,依然可以获得很多当年的地名,那些不复存在的地名很有美感。”吴理人画过一个村庄——蔡马古村,曾经,那里有农田、瓦房,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在,古村落已化作钢铁森林,浙江树人大学、城市学院坐落附近。整个村庄的布局都是通过老人们比对着地图,一点点“抠”出来的。“老人们是很较真的。”50年前的回忆已经模糊,不同年龄的老人们表述都不尽相同。房子的位置在历史变迁中变化移位,“三户人家还是四户人家,井在哪里都要标得清清楚楚。”对于画家来说要画意,对于老人来说这些细节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吴理人是理解的,他召集村里老人六七次,反复讨论、勘正而成。有了这幅画,蔡马古村村史被记录到1949年之前。

画说杭州 “唯我天相许”

写生必须到现场去,吴理人走街串巷,看到有特色的地方就握笔铺纸,把它们留存到写生本上。在墙门里画老房子时,住在那里的居民常会热情地搬凳子泡茶水,还会讲述他们老底子住在这里的故事。吴理人笔下的小人物都是极鲜明的时代见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卖自来水的挑水儿,以前是个没有文化的国民党老兵。卖门儿布的怪异男人,头发长长、脸色惨白、不爱说话,因为他做的门儿布服帖精到,很多邻居都喜欢买他的东西。后来他过世后,才知道他也是很有文化的人,据说是清华大学毕业。卖番薯的曾经做过日本翻译,红心番薯虽然贵但比其他家好吃多了。卖茉莉花的、卖白兰花的、代写书信的,这些有故事的人,都是吴理人从小最熟悉的。

2吴理人画笔下的运河及古村风情。

3吴理人画笔下的运河及古村风情。

我们来时正值立夏,吴理人把《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民俗画》从一摞作品中翻出来,找到“立夏”这一张,那是一张水墨画,画中四五个老百姓挑着扁担,正在给一个孩童称重。“我们小时候,大人到立夏这一天都会给小孩子称一下,称重还有口诀,告诉你秤花要怎么打。”几十年过去了,具体的口诀吴理人记不太清,但还好,图画旁附上了口诀和习俗的解释,这些记载都给后人提供了那个年代市井百态的详细出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情和面貌,吴理人也画过新杭州,比如杭州湾大桥、钱塘江大桥,但还是更怀念那些有韵味的老杭州。

最难的时候,吴理人也闪过放弃的念头。自行车胎破了,吴理人两元钱的维修费都拿不出来,从云栖到绍兴路,拖着自行车走了几个小时。有时去隐蔽的老墙门写生,观察时的“東张西望”引起了村民的警觉,差点儿把他当作小偷。写生本小山一样堆积了上百本,吴理人终究是放不下杭州的。后来,吴理人刻了一方章,“唯我天相许”——“老天生我就是来画杭州的,我不画还有谁画呢。”

他曾在杭州满陇桂雨公园举办过个人画展《老杭州风情画展》,出版过第一本记录杭州五个老城区街巷风情的画集《钱塘里巷风情》,以及《钱塘古城门》《杭州街巷》《武林坊巷志》《运河南端市井荟》《杭州运河风情》等几十本画集。这些作品将传统笔墨融入现代人的语境,挖掘历史名城的文化积淀,写实与写意结合,再现旧时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将我们带进熟悉而又温暖的老时光里。

TIPS

地址:杭州市金华路运河广场1号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4吴理人画笔下的运河及古村风情。

5吴理人画笔下的运河及古村风情。

猜你喜欢

街巷古村风情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古村之晨
古村研学感知传统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夏威夷风情
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征集100位创客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