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经典

2020-06-11李贵平

旅游 2020年4期
关键词:德格经书工匠

李贵平

1这种手工木雕工艺在其他地方已失传。

2德格县城的藏式建筑。

3德格印经院。

4德格印經院经过4代土司费时30年修成。

近300年来,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德格印经院的一代代工匠,将一行行经文从斑驳经版和泛黄纸张之间精准雕印出来,使最原始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下来,跻身于世界文化宝库之列……

不久前,我随北京大学、北京《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组织的“川藏线茶马古道考察”,来到地处川藏交界处的甘孜州德格县。

德格,意为“善地”,是格萨尔王的故里。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莲花生大士的化身,他一生戎马,降妖除魔,成为藏族人民心目中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版式最独特、雕刻最精良、字体最精美、校对最严密、保护最完好的藏文传统雕版印刷馆”。

德格印经院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印经方式,每年开春到秋末之间,约有半年时间雕印经书。我们这次来到德格,有幸赶上了印经的季节。

印经院近300年的恢弘建筑

康藏高原,五彩经幡随风飘扬。德格县城,几个穿皮袍的牧人,耳朵上挂着小绿松石,手里摇动转经筒。赶羊用的牛毛绳儿黑白相间,有皮袍的肌理、线缝和特有的皱褶。藏族女子的银腰带上镂刻着精美的花纹,神情妩媚而可爱。

5德格是格萨尔王的故里。

德格县城更庆镇不大,仅1万多人。狭长寂静的山谷中,藏式建筑群罗列在河谷两岸。跨过色曲河,沿着一条有点斜度的弯曲街道往上走,两旁的民居忽然间聚集起来向山边靠拢,白色的佛塔和巨大的转经筒代替了那些民居,让人感觉到浓郁的宗教气息。转过街角,山凹处,一座形似庙宇的褐红色建筑赫然而起。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德格印经院。看上去,德格印经院不如中等规模的寺庙大,它过去是一座寺院,名为更庆寺,从上世纪40年代起,逐渐由寺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它和拉萨的布达拉宫一样,是康藏高原的一方文化圣地。

德格印经院是藏地难得保存下来的一座寺院。这座古朴庄严的平顶土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4103平方米。印经院分藏版库、晒经楼、洗版平台、佛殿等区域,为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却吉·丹巴泽仁创建。

陪同我们采访的德格县文旅局副局长格西介绍,在今天看来,德格印经院并不是什么大的工程,可是在291年前的茫茫雪域,要修此建筑并非易事。当时却吉·丹巴泽仁土司已52岁,他主持修建德格印经院时,征集了上千藏民砍伐木料、平整地基、开山凿石。却吉·丹巴泽仁61岁去世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继承父志,接手扩建印经院。

不知当年的却吉·丹巴泽仁在世时,是如何向后人作交代的,也不知立下了什么家规。印经院修建过程非常辛苦,上至土司僧侣,下到普通民工,一代一代,前赴后继,老子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或以子换父,以弟换兄,从黑发到白头,从故乡到异乡,从日升到月落,从春阳融冰到大雪封山,经过四代土司费时30年的劳作,终于建成了三楼一底的恢弘印经院。

保存29万块藏文典籍印版

我们顺着狭窄的楼梯上到印经院的二层,此时,高原的阳光透过窗户,在狭长的过道投下一道金灿灿的亮光。纵深的空间里,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柜子,借着亮光,能看到柜子上整整齐齐存放着的经版,立时让人肃然起敬。这里保存着约29万块传世的藏文典籍印版,有经文,有史籍,有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有些已是孤版,独此一家。

1珍藏经书的柜子。

2印经院的库房里,存放着29万块印版。

拾阶而上,在环绕天井的走廊间,只见十多名工匠师傅正在紧张印经。他们两人一组,面对面坐着,其中一人负责取换经版、刷墨。刷墨的工具是自制的,看起来像厚厚叠起的粗布,用线缝在一起。由于日复一日翻来覆去地刷墨,边缘磨起毛了,更像是一把软刷。起毛的棉布吸墨,柔软又细腻,用来刷墨,墨能均匀在经版上,又不会淤积。另一人,则负责放纸和印制,这个人看起来要有点力气,身体有节奏地前后摆动,他拿一张纸放在经版上,然后拿起放在腿上的一个木磙子,双手握着在纸上磙一个来回,这样一面经文就印好了。

印经过程,一气呵成,快捷流畅。我注意到,最快的一对,是两个穿红色无袖“堆嘎”(坎肩)的十六七岁少年,手法动作像机器般飞速运转,手中的纸张雪片般纷纷落下,印出来的字迹清晰之至。其中一印经少年微笑着说,他们印出来的总是干干净净的,这是对经文的尊重,是对古典文献的致敬。

在印经场所,仿佛听一场神圣的殿堂音乐会,声音先从心灵流淌出来,传递到大堂,再有取放经版时木头轻微碰撞的声音。停下休息时,工匠们会聊两句天,也是轻声的,没人在印经院里大声喧哗。印制好的经书在通风处晾干后会再次校对,确认无误后捆扎成册。

肃穆的工作氛围也感动着我们,大家用长久的安静来表达自己的敬意。据了解,印经院每个组的工匠师傅每天的工作量约为2400张,每天工作6个小时左右。所有的印工,没有一文钱报酬,全是尽义务,他们大多是住在附近的藏民。每次印制结束,印工都要仔细将印版上的墨泥或朱砂洗得干干净净,再涂上酥油,清爽入库,如此方能保证印版百年不腐。

以师带徒工序秘而不宣

雕刻印版工匠,向来是以师带徒进行培养,薪火相传。所有工匠都要经过严格考核,筛选那些技术完全熟练、做事一丝不苟的人来从事这样的雕刻工作。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比如,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就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名工匠雕刻5年,才完成全书的印版刻制工作。如果没有这些精细的印版,或许藏民族文化史的许多重要内容将无处可寻。

3通常情况下,一名娴熟的工匠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

4当年修建印经院时用过的驮包。

5工坊为防火灾一直没有安装电灯。

“早先的德格印经院,不仅印经书,也聚集了一批研究藏学的学者。德格印经院的经书不仅印制精美,而且‘德格版也往往代表藏文佛教典籍中的善本。”格西告诉我们。德格印经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藏文化宝库”的美誉,它不仅和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并称三大藏族聚居区印经院,且很大程度雄踞各院之首。

这座古老工坊为了防止火灾,一直没有安装电灯,所以藏经窟的能见度极差,看上去十分阴暗幽深,但僧人和印工如得神来之手相助,可以毫不费劲地在几十万块经版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那一块。这些经版,俨然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黑幽幽的寺院里,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蓝天,也升腾起他们心中的光明,任日月轮转,任寒暑更迭,任容颜变换。

1工匠师傅正在紧张工作,所有印工没有一文钱报酬,全是尽义务 。

2工匠师傅正在紧张工作,所有印工没有一文钱报酬,全是尽义务 。

3工匠师傅正在紧张工作,所有印工没有一文钱报酬,全是尽义务 。

在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德格印经院一如门前的千年菩提,汲取日月精华,静静生长,枝繁叶茂,支撑起对历史、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壮硕绿荫,庇护一方精神园地。甘孜民俗文化专家噶玛降村说,“德格印经院的藏文印刷,在291年的时间里一直沿用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很多独门程序是秘而不宣的。”大致說,印版的制作原理需要3道工序:原材料加工、书写和刻版。从书写到刻版完成,仅校对也要经过12道工序,印刷完成后还要经过最后的几次检校。所以,德格印经院印制的佛教经典和绘画底图在藏区享有极好的声誉,有“最标准的经典版本”之美誉。这些印版,用料极为讲究,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藏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100×10厘米长宽、4厘米厚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制作成胚板。造纸原料,采用一种名叫“瑞香狼毒”(汉文学名)的草本植物根须。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较厚,但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保存时间长。

1979年至今,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生产工艺流程,除使用成品墨汁不再手工兑墨外,其他工序依旧。

再现“世界雕版印刷术”

甘孜州文化学者向秋卓玛说,他小时候在村子里,僧人们使用的经书都是德格印经院的。对藏族同胞来说,德格印经院的经书不仅精美,还有加持的作用。有的人长途跋涉去印经院,并不是为了买经文,只是去转巴宫(作坊),观摩雕印工艺,这也算是对典藏文化的朴素致敬。

过去,德格县以东的藏民要取得经书,必须翻越“川藏第一险峰”雀儿山。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从马尼干戈开始翻山,跋涉好几天,路途艰难。冬季白雪茫茫,冰凌如刀,风厉雹烈,野兽出没,深深浅浅的沟壑被大雪填满,一不小心就会陷落其间。如今穿过雀儿山的隧道早已开通,翻越雀儿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次我们为了体验雀儿山翻越之苦,冒险行驶,好几次都遇到落石、塌方和冰雹,山顶冷风如刀割。

1980年,德格印经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曾多次行走滇藏川“大三角”的茶马古道命名人之一、北大中文系教授陈保亚说: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内容,涉及宗教、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天文、地理、音乐、藏文文法等领域;印刷工艺保持着13世纪以来最传统技艺和生产方式,全部为纯手工制作,赫然再现早已消失了的“世界雕版印刷术”记忆,这是很罕见的。

中国雕版印刷,起源于南北朝后期,后来被活字印刷代替。1000多年过去了,印刷术已发展到了电脑照排和高速彩印时代;如今,在中国德格印经院,依然保存着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工匠们踏踏实实在几十道精微工序中,用纯粹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一本本经书,殊为不易。一如川藏高原的荒野沼泽上,芦苇、香蒲、梭梭、柽柳、白刺等植物,始终被光照亮,被露珠滋润,茁壮活出自己最舒坦的样子。

印经院所印刷的文献典籍,不仅在中国广大藏区得到广泛传播,也被中国诸多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收藏,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些重要典籍已被亚、美、欧三大洲的著名图书馆收藏。

带着青稞的气息,风从滔滔色曲河缓缓吹来,淹没了我的眼睛,也把时光甩在了身后。黄昏时,高原上笼罩着一股苍凉的美,空气里弥散着悠悠梵音。猩红色夕阳映照在印经院的红墙上,泛现出一种圣洁之光。我触摸大墙外一块块图案各异的玛尼石,浮躁的内心沉静下来……

4印经院附近的藏族居民。

TIPS

交通:成都自驾(向西)-汶川-理县-马尔康-炉霍-甘孜-德格。行程约840公里,耗时14小时。另,成都茶店子车站有长途车经马尔康转道去德格(每天3-4班)。

美食:牦牛肉、牛雜汤、雪域人参果、虎掌菌。

住宿:德格县城有各种宾馆和藏式民宿客栈,每晚80到200元均有,夏秋季略有上调。

提示:德格印经院位于德格县城文化街,门票50元。开放时间较短,一般下午4点钟就关闭场馆。院内不允许喧哗。

5昔日德格以东的藏民要取得经书必须翻越雀儿山。

猜你喜欢

德格经书工匠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星星
星星
卷轴:雪
漫画
单宝塔诗
经书面条
经书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