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你型紫甘薯不同收获期的扦插密度试验

2020-06-11

耕作与栽培 2020年2期
关键词:收获期薯块鲜食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20; 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 临海 317000)

史新敏等[1]曾对迷你型甘薯的主要性状进行了阐述。迷你型甘薯最基本的特性就是早熟性好,早收早上市商品薯率高,鲜食食味好等。多年来,各地已育成了一批适宜作为迷你型鲜食甘薯栽培的品种,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浙薯132、浙紫薯1号、心香等[2-4]。金珠群等研究了迷你型甘薯扦插方式、收获期对迷你型甘薯产量、经济性状和商品性的影响[5-7],张真等分别研究了扦插时期、扦插密度、入土节数和施氮量对迷你型甘薯生长和商品率等的效应[8-11]。对于早熟性好、早收商品薯率高、鲜食食味好的甘薯的应用,笔者曾从1983年开始近10年时间里,对具有这些特性的浙薯2号(原名浙薯60-2)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及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利用浙薯2号的早熟特点(结薯早、前期薯块膨大快),在早收避病、旱地多熟制和间作套种、一年两熟甘薯、早收多种一季秋菜,以及作秋薯栽培等方面的应用,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技术,起到了很好的增产增收效果[12]。国内对于紫甘薯的研究大致始于20年前,但最初几年多着重于对紫甘薯色素方面的研究,并未涉及迷你型紫甘薯。此后,随着人们对于紫甘薯的食用品质等方面的试验研究[13-15]逐步深入,近10多年来,鲜食迷你型紫甘薯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鲜食迷你型紫甘薯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刘伟明等对浙江省2个主要的鲜食迷你型紫甘薯新品种进行了早收栽培特征特性的观察试验[16,17]和早收栽培下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观察试验[18,19]。但迄今为止对迷你型紫甘薯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专门开展了本项试验。

表1 不同处理鲜薯产量及统计分析

注:表中所示的产量均为由小区产量折算成的公顷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试验以浙江省主栽的紫甘薯新品种浙紫薯1号为材料,该品种系浙江省农科院选育的紫甘薯新品种。该品种单株结薯6个左右,前期薯块膨大快,扦插后85~110 d早收,有较高的商品薯率和产量,薯块呈圆形和短纺锤型比例高,而且小薯的粗纤维也较少,适合作为鲜食迷你型紫甘薯种植[3,16]。如果把5月底扦插、原本作为迷你型甘薯早收栽培的浙紫薯1号推迟收获,生育期延长到167 d,则其后期薯块膨大增重的比例也相当高,在正常收获期收获也能高产[18]。

1.2 方 法

试验设2个不同收获期,而扦插期为同一天,即2期不同收获的紫甘薯均于5月22日扦插,收获期分别为8月9日(生育期89 d)和11月10日(生育期172 d)。2个不同收获期的紫甘薯扦插密度均设同样的7个处理,即30 000、37 500、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相当于2 000、2 500、3 000、3 500、4 000、4 500、5 000株/667 m2)。2个不同收获期的紫甘薯种植在同一块地里,不同密度处理均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垄距0.8 cm,小区面积20 m2。各小区分别以300 kg/hm2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的用量作基肥,以360 kg/hm2尿素的用量作追肥,其中栽后滴株60 kg/hm2,栽后30 d和60 d各施210 kg/hm2和90 kg/hm2。

试验地点位于浙江省临海市永丰镇,试验地块肥力水平中等。除试验处理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采用当地高产方案,各小区力求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1、图1)表明,5月22日扦插、8月19日收获、生育期89 d的紫甘薯在扦插密度30 000~67 500株/hm2的范围内,鲜薯产量随着扦插密度的提高而提高;如果把扦插密度提高到75 000株/hm2,则鲜薯产量下降。方差分析表明,扦插密度67 500株/hm2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与扦插密度75 000株/hm2的产量无极显著差异。

而5月22日扦插、11月10日收获、生育期172 d的紫甘薯鲜薯产量在扦插密度从低到高各处理间的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表1、图1),扦插密度从30 000株/hm2增加到45 000株/hm2的鲜薯产量表现为递增,如果扦插密度继续增加,则鲜薯产量表现为递减。方差分析表明,扦插密度45 000株/hm2处理的鲜薯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各处理,扦插密度30 000、37 500和52 500株/hm2等3个处理间的鲜薯产量无显著差异,扦插密度60 000株/hm2与30 000、52 500株/hm2的鲜薯产量又无显著差异,扦插密度67 500、75 000株/hm2两个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各处理。

可见,无论是生育期较短的早收,还是生育期较长、在正常收获期收获,紫甘薯的扦插密度对其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总之,生育期短的早收栽培,扦插密度应高些,而生育期较长、在正常收获期收获,扦插密度应有较大幅度的下调。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总体上生育期短的扦插密度宜高些,生育期长的扦插密度宜低些。在本试验条件下,5月22日扦插、8月19日收获、生育期89 d的扦插密度以67 500株/hm2为宜;5月22日扦插、11月10日收获、生育期172 d的扦插密度以45 000株/hm2为宜,其扦插密度比早收的下降了33.33%。

本试验提出的在生育期较短的早收情况下,紫甘薯的适宜扦插密度比同样是生育期较短、作为早收栽培的红皮黄肉甘薯‘心香’的适宜扦插密度52 500株/hm2[20]、红皮淡黄肉甘薯‘浙薯2号’的适宜扦插密度52 500~60 000株/hm2[12]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比张真等[9]提出的‘心香’早收栽培的适宜扦插密度75 000株/hm2低。而当生育期延长至172 d,紫甘薯的适宜扦插密度与生育期同样为172 d的红皮桔红肉迷你型甘薯‘浙薯132’的适宜扦插密度42 000~48 000株/hm2相近[21]。

本试验中,当扦插密度在45 000株/hm2时,生育期172 d的鲜薯产量比生育期89 d的鲜薯产量增产91.46%,这与早收栽培下紫甘薯延后收获试验的薯块增重趋势基本一致[18]。而在扦插密度为67 500株/hm2和75 000株/hm2情况下,生育期172 d的鲜薯产量反而比生育期89 d的鲜薯产量有所减产,这可能是密度过大,甘薯中后期逐步出现不正常的死茎、死株,甚至出现薯块腐烂等原因所致。

猜你喜欢

收获期薯块鲜食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包头地区紫花苜蓿最适收获期研究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澳大利亚鲜食葡萄出口量15.22万吨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播种量和收获期对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不同播期与收获期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采收时间棉花衣分和纤维品质的比较分析